“留学到底去哪里好?”
此类问题一出,就容易被讨论成另一个版本:留学圈的鄙视链到底是怎样的?
目前比较流行的版本,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其他国家>亚洲
也有微博网友持不同意见:
截图来自一位微博网友
还有在香港读书的小伙伴感觉自己被忽视了……
如果翻翻百度,你会看到,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留学的鄙视链分为很多种,不仅按照国家地区分类,每个国家内部还会根据地区、口音、排名等等分化出不同的鄙视链。
今天,我们就盘点了热门留学地区的各类鄙视链,看看你想去的学校和专业在哪一环?
1 留学背景鄙视链
如果以为鄙视链是留学之后才会遇到的事情,那你就太天真了。
申请的成功与否,并不是一类因素造成的,申请人的学术背景也是学校考量的重要因素。
就硕士申请而言,最好的本科背景,被认为是美本。完整的鄙视链是这样的:
美本> 其他海外本科> 国内top院校> 985> 211> 普通院校。
因为美国大学考试多,期末考试的权重相对较小,所以美本的同学一般GPA普遍较高;同时美本申请美国的院校,无论在成绩还是推荐信的认可度上,也比其他背景的同学更高一些。
同时,一些美国大学规定,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读书两年或两年以上的申请者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可以免除托福成绩。
因此海外本科在申请国外研究生的时候,在语言方面也确实占优势。
此外,很多海外学校的校园开放日,也为很多在国外读书的同学们提供了提前了解校园的便利。
因此,对学校的熟悉程度、语言要求、推荐信和GPA上,海外本科的同学都可能存在一定优势。
2 国家内部鄙视链
就每个国家/地区内部而言,鄙视链也是层级森严。
国家内部高校的鄙视链,基本上按照学校的世界排名,依次向下分布。
在美国,据说,连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内部也有不同的分野。
HYPSM(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其他藤校
且不说国内留学大军对美国藤校的“名校情结”,在美国本土,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中上层家庭对于这些美国名校趋之若鹜。
无论如何分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都是“鄙视链”最顶端的学校。
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
很多同学在二者之间纠结的原因是,“学院”听起来总像一个职业技术学院,不是正儿八经的大学。
实际上,与文理学院代表了美国精英式教育的理念,小规模、高质量是其在美国人心中的代名词。而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奖学金。
而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设置更为全面,学生的可选择范围更大,大部分有商科和工科专业。
在美国留学生“瞧不上”的英国,“鄙视链”也由来已久。
根据媒体报道和热心网友的讨论,我们得出英国大学鄙视链如下:
G5(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 )>爱丁堡、华威、曼彻斯特等实力强劲但不是G5的罗素大学集团成员>其他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母校,圣安德鲁斯大学。这是一所英语世界中,建校历史仅次于牛津和剑桥的大学。
其学校排名在2019完全大学排名指南中,也是位于top5(前4名为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和伦敦政经)。
由于坚持精英化教学,擅长哲学、文学和神学等在中国留学生中相对冷门的专业,加之地处苏格兰,高冷的圣安德鲁斯大学在鄙视链中暂时没有姓名。
G5之外,就是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英国的“常春藤联盟”)的其他成员。
罗素大学集团由英国最顶尖的2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组成,是全世界产生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著名高校联盟。
虽然只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10%,罗素大学集团却获得全英大学65%以上的科研经费,创造了全英60%以上的顶级科研成果。
单纯就排名和学术名声而言,澳大利亚的学校并不差。但由于“门槛低”“什么学生都招”,而被众多欧美留学的同学们诟病。
澳大利亚的鄙视链比较简单:八大名校>其他学校。
澳大利亚与美国、英国对应的,是八大名校,包括悉尼、墨尔本等一众世界名校。
但显然在经济更发达的墨尔本、悉尼和昆士兰生活的小伙伴们“地位更高”。
3 其他鄙视链
国家和学校之间的鄙视链并不能代表一切。
在鄙视链上,每个留学国家的学习、文化、生活都可以被拿来比较。
学科鄙视链
就算国家和学校这两个硬指标完全一致,也并不妨碍鄙视链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产生。
综合可以看到的各国鄙视链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留学学科的鄙视链如下:
理科> 法学/医科 > 工科 > 商科 > 社科 > 文科 > 艺术
我舍友是学物流管理的,我是学社会学的。有一天她跟我说:我身边的人出国,肯定是要读理工科,再次也是经济和金融类,读艺术有什么用啊?听了没敢反驳,毕竟我学的文科(社会学)都没被纳入她的鄙视链内。
——匿名网友
口音鄙视链
伦敦腔> 美国调> 土澳口音> Chinglish> Japanish
很多人觉得好听的伦敦腔,是流行于伦敦南部上层社会的口音,而美音和澳大利亚口音,其实也是更早以前的殖民时期,英国移民到这两个地方以后,留下来的发音方式。
其实外国人更关注的是句子的含义能否表达清楚,至于Chinglish和Japanish,他们不是很在意。一个本地的朋友告诉我,反而是刻意的模仿会被嘲笑。
——@一只叉烧包
就业鄙视链
留学后的第一站,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就业。
网上盛传着一张HR眼中的留学生就业鄙视链:
985研究生>985本科生>北美研究生>北美本科>英国本科>英国研究生>澳洲研究生>澳洲本科
更有甚者使用二分法,将留学生们的学校分为“听说过的”和“没听说过的”。
我本科是国内985。硕士因为专业的缘故,拒了LSE的offer,去了荷兰莱顿大学。回国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很多HR都对我的学校一无所知,并且认为不是什么好学校。
这种不了解就下评判的HR,他们的公司也不值得一去。
——@Ivy.D
4 鄙视链背后,我们在“鄙视”什么?
留学圈鄙视链的形成,基本是由留学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学校的排名决定的。
留学申请中,能够去到排名高、申请门槛高的学校,申请到奖学金,其实是也个人能力的体现。
但是,这种按照排名、门槛、奖学金等因素,将留学生们排出个高低次序,位置高的人可以从位置低的人那里获得优越感,其实是将留学生区别成了“我们”和“他们”,抹除掉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一刀切成几个群体之间的差别。
这种逻辑,类似于很多人认为,其他国家的留学申请门槛低,花钱就能去,那么ta因为多考了一门试,读了排名更高的学校,就必然站在鄙视链的上游。
留学“鄙视链”的话题,之所以被讨论了十几年还没有停息,就是因为它虽然带给留学生们争论、自黑的乐趣,却也不断强调着大家对留学生的种种刻板印象。
譬如,在曼彻斯特大学跟在墨尔本大学留学,即便学习同样的专业,因为文化习惯、学校风格、老师风格、研究方式和方向都不相同,得到的体验也必定是不同的,但也很难分出高下。
因为每个人留学的目的都是不同的。
有人想要看看世界,有人想要完成名校梦,有人希望在他乡扎根,还有人是为了工作去留学。
与其站在高处替别人做决定,不如明确自己留学的目的,而不人云亦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国家。
而那些处于某些鄙视链底端的同学们,不必感到气馁。留学本来就是开拓眼界的过程,承认别人在某方面的优秀,也不代表就否定了自己。
《生活大爆炸》里高智商天才Sheldon也没有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毕业,反而是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拿到了phd学位。
留学从来就不是目的,只是能够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