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大学人文学院

罗兰·巴特在其散文集《恋人絮语》中写道:“当高架桥上的火车经过荷兰的大城市时,旅行者的凝视便坠入那些无窗帘遮掩、明亮通透的室内房间。房内的每一人似乎都在忙着自己的私事,仿佛窗外经过的成千上万的游客见不着他们似的。”

的确,阿姆斯特丹市中心外围的居民区遍布了几乎代替了整片外墙的大玻璃窗。似乎是因为常年多云多雨阳光稀少,荷兰居民也并不怎么把窗帘拉上。常常在街上走着,头一偏朝左右侧的大窗户内一望,就可看见有人刚下了班正像蚕丝剥茧般褪去束缚自己的西装、领带、皮鞋,毫不在意窗外人的眼光与惊扰,仿佛在玻璃窗之外还隔着一层肉眼不可见的结界将其包裹起来使得他们可以如此安心得“暴露”自己的隐私。

荷兰一直被视为一个自由、民主、开放、多元的国家。阿姆斯特丹的居民中仅有44%是荷兰公民。然而正如那层肉眼不可见的结界将室内的人保护起来使得其可毫无忌惮得在众目睽睽之下更衣,荷兰公民似乎也被层层国家政策、欧盟政策保护着,使得这自由、多元在“外人”眼里禁不住仔细考量。

近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中国学生微信群里炸开了锅。某一越南学生因为毕业论文提案被其荷兰导师否决了三次如今面临延迟毕业。而延迟毕业则意味着需额外承担一年的学费与生活费。该越南学生怀疑其导师连续否决其提案的原因在于一份他不愿签署的合约。在论文监督初期,该荷兰导师提出要与该越南学生签一份“学习合约(learning contract)”。该越南学生因不同意合约中的一条“请不要在六次论文指导以外的时间发邮件给导师”,拒绝签署该合约。自此以后其论文提案连续被否决。导师给出的否决理由是该学生没有全用A-level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而当该越南学生私下与该导师监督的其他欧洲学生核对情况时,发现其他同学也并没有全用A-level学术期刊的文献,而他们的论文提案则都通过了。事情被中国学生得知后,微信群内群情激昂,不少学生表示要出席越南学生的公众听证会,为该同学壮势。甚至有同学提出要举牌抗议,上街游行,提高阿姆斯特丹大学对亚洲学生的关注度。不少同学也指证该老师有“歧视亚裔”的嫌疑,理由是其对亚裔学生态度冷淡。不过,也有欧洲学生提出该老师不是歧视亚裔,而是排斥所有非荷兰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用荷兰语与荷兰学生交流,而置其他非荷兰学生于不顾。

然而,中国学生对该事件的热情也并未活过事情被传播开来的当晚,次日微信群便又回到了转卖二手物品、询问生活讯息的日常。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美国文学评论家修夏娜·费尔曼(Shoshana Felman)在《书写与疯癫》(Writing and Madness)一书中说的一段话:“现代性,正是失物,是在以为找到了‘一直在追寻’的‘它’的过程中升腾起的热情中遗失的失物。热情,于是乎便成为了‘错失的机会’的标志。我们不断想接近‘被热情充满’的状态,却又在热情升腾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驱离那个‘一直在追寻’的‘它’”。与其说现代人一直追寻的,是那个抽象的、能给碎散的现代生活带来无可比拟的稳定性的“它”,不如说是“内心被热情填满”的状态。而此次中国学生通过该越南同学表达出来的只持续了一晚的“中国式”愤怒,则是一次短暂的热情的间歇性发作,是热情的周期性升腾,是对跨越他国与异乡之间的沟壑的短暂渴望。这一次愤怒的集体表达,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这热情持续时间虽短,却将不少积压已久的问题带到了台前。不少学生在表达愤怒的过程中表示会有时不时在课堂上“插不上话”的感觉。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体学院学生CC表示自己不怎么在课堂或小组讨论中发言的理由主要是“听不懂”,或者“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以及“英语口语差怕问题说不清楚于是就不说了”。CC甚至遇到过小组讨论中其他组员全用荷兰语交流且若CC不问他们讨论内容,他们也不会主动翻译给CC听的情况。然而CC表示也能理解荷兰学生:“荷兰人眼里留学生还都是以欧洲学生为主的,差别不大,沟通也没障碍,所以不会因为你是中国留学生多考虑你一点。”社会科学学院的中国学生TT也表示自己在课堂上“会有碍于自己口语没有其他学生好而选择不做声的情况”。然而TT并没有“被歧视”的感觉:“我还没有遇到明显歧视的,大家都是学社会学的,我只是觉得有的老师视角窄,但这和研究无关,所有人的选题都是窄的”。人文学院的JJ也表示“插不上话”往往是因为“没有共鸣感”,“英语不好”或者碍于翻译不便:“其实我也可以讲对中国人同等重要的东西,什么老子、孔子的句子,但是欧洲学生应该也不会感兴趣。而且就算切题,也会担心自己有卖弄的嫌疑,翻译描述又有一定难度,所以不愿费力。一来二去,就真的成了光听不说的人。” 而JJ也表示在以亚洲或者中国为主要话题的课上,中国学生的话语权似乎比欧洲学生还要大一些,老师与同学会对中国学生的发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此,JJ表示不排除有“东方主义”的嫌疑,即欧洲老师与学生表现出兴趣纯粹是因为中国学生的“异国风味”(exoticism)或者中国学生的发言戳中了他们对中国某些负面形象的预期。

如上所述,中国学生“噤声”的情况的确可见于荷兰高校。荷兰人一向以“立论争辩”为主要学习方式或者讨论方式。我辩,固我在。在长期“立论争辩”的氛围中,荷兰学生养成了思辨速度快,以及语速快的习惯。而“立论争辩”的习惯不仅仅局限于荷兰学生,西欧主要国家英国、德国、法国都有着“辩论”传统。得利于荷兰语与英语的相似性,荷兰与英国地理上的接近,以及重商主义国家教育体制对“英语教学”的偏重,荷兰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大部分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学生,甚至可与英语母语者相当。在说话如子弹连续发射的荷兰学生的“重攻”之下,一直被教导“谨言慎行”、又因为种种体制原因英语水平无法达到与荷兰同学同样高度的中国学生便渐渐“被静音”了。而当课堂内还坐了不少英国、美国等英语母语国家学生的时候,中国学生就“被消音”得更彻底了。

西欧学界目前仍旧被一种“战斗”话语支配着。学者的研究的价值建立于其他学者的疏漏之上。学术研究变成了以他人弱点为目标的“寻宝活动”。课堂讨论也常常沦落为寻找他人话语中的漏洞以建立自己话语的合法性以及权威性的无休止争辩。而该争辩传统又与西欧语言对连词的重视分不开。而对连词的重视又反射出了西欧文化对逻辑的连续性的倚重。很多包括荷兰学生在内的欧洲学生的发言主导了课堂讨论往往并不是因为其本身观点的原创性,而是因为其连词的运用恰当有效从而构建出形式上令人不禁退避三舍的看似“完整”的架构。不擅长用连词的中国学生将破碎的话语咽回了肚子,颇有一种“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无奈感。由于无法适应这种“立论争辩”氛围,大部分中国学生无法被有效地纳入课堂讨论之中。中国学生的沉默使其逐渐处于“边缘”位置,而对“被边缘化”的感知常常会与“被歧视感”互换,使得中国学生被“噤声”的问题常常被拔高到“种族歧视”的层面。

巧合的是,近日笔者参加了牛津大学世界英语文学研究学者Elleke Boehmer于阿姆斯特丹大学举办的讲座“我们需要再次讨论非殖民化”(We Need to Talk about Decolonization again)。主题虽是非殖民化,演讲者全程却从未提及亚裔英语文学,非殖民化的中心显然被放在了非裔英语文学上。而当在场的白人研究者还在抱怨白人作家侵蚀了公众本应转移到非裔作家身上的注意力时,亚裔作家甚至都没有出现在这场讨论的竞技场中,更不用提华裔英语作家了。比起非裔,亚裔似乎缺少了几场如黑豹党或者“黑人的命也是命”一般吸睛的社会运动。从文学到人权,亚裔在西方社会得到的关注都远远不如非裔。

近年来,荷兰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激增,一跃成为继德国之后的第二大留学生群体。国际留学生一直被荷兰政府视为潜在劳动力。政府在培养留学生身上花的钱大都通过学费和毕业后留荷工作的留学生缴纳的税收当中补偿回来。而近年来人数激增的中国学生自然成为了又一大潜在劳动力市场。中国学生相较于欧盟学生更是要缴纳五倍至六倍的学费。今年年初法国教育部宣布上调非欧盟学生学费,虽引起了非欧盟学生的抗议,却也得到了部分法国民众的支持。显然让国际留学生与向国家上缴了多年税收的本国公民缴纳一样的学费是不合理的。而非欧盟学生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本身财力水平就远不如荷兰、法国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荷兰的中国学生虽多付了五、六倍的学费,却似乎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学校更多的关注。学费差异似乎成为了中国学生“被噤声”的机构呼应。荷兰高校与荷兰学生目前也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近几年来中国学生数量上的激增,中国学生似乎在这场教育交易中担当的更多是“荷包”的作用。

巴特那段关于荷兰玻璃窗的话后接了句:“这就是当家庭的真谛被展现在了眼前”。玻璃窗内的家庭生活望着令人神往。而在神往被淘尽之后,留下的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透明玻璃窗变成了不可跨越的沟壑,仿佛这里的ATM机虽无插了锁的隔间,却时刻提醒着你摄像头的存在。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2413.html

(0)
上一篇 2024年9月30日
下一篇 2024年10月5日

相关推荐

  • 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北方皇家音乐学院排名)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AM)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音乐学院(RAM),成立于1822年,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ABRSM成员之一,是伦敦大学的加盟学院之一,学院的本科学位毕业生将获得伦敦大学的学位证书,也是英国唯一一所可以取得此学历证书的音乐学院。学院有着优秀的教师团队及浓厚的音乐艺术文化氛围,每年都吸引众多来自世界各地超过五十个国家的年轻音乐家来此求学,开展…

    2023年10月15日
  • 学生喜欢吃什么

    人生三件喜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又是一年“高考季”,最后几天孩子们都在为了人生第一件喜事奋斗努力着。他们日常的饮食很重要,保护好肠胃;做好防护,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提高免疫力。 分享5道寓意好的美食,给孩子们立个好彩头,希望孩子们考试顺利、步步高升、独占鳌头。 鸿运当头福满园:白灼基围虾 虾肉不仅低脂高蛋白对肠胃负担低,还能补充蛋白质提高…

    2024年5月17日
  • 剑桥大学本科申请要求_剑桥大学本科申请要求高吗

    剑桥大学高考成绩 (1)剑桥大学还要求申请者面试前(Pre-interview)——因为,欲申请面试,也必须递交UCAS申请表,所以也即在递交申请之前——IELTS口语必需达到一定的分数,理科类要求不低于6.0,社科人文类要求不低于6.5分。唯一可以代替面试前IELTS口语要求的是:TOEFL总分不低于100分。这也就是说,申请者在面试前IELTS只需达到6…

    2024年3月5日
  • 互联网专业_互联网专业学什么

    互联网专业是一个涵盖了多个方面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是互联网专业的核心学科,涵盖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算法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协议等多个方面。网络工程:网络工程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专业主要研究如何保护信息系统免受攻击和破坏,以及如何检测和应对安全事件。软件工…

    2024年3月5日
  • 211院校

    高考资讯·指导杂志 大学、专业、学科、志愿、励志……那些事儿 关注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同时公布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北京科技大学等14所高校入选。 上下滑动查看: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听起来就很牛啊!我们高考生能直接报考吗?第一批试点建设高校又是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原…

    2023年12月6日
  • 中医药大学排名前10

    对于想学中医的高考学子来说,选择一所优秀的中医药大学至关重要。以下是中国十大知名中医药大学的概览,这些学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深厚底蕴,在临床实践和国际交流方面也表现卓越,是学习中医的理想之地。 1北京中医药大学位于首都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中医药高校,享有“中国中医药教育的最高学府”之美誉。学校历史悠久,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其针灸推拿、中…

    2025年1月4日
  • 国外大学毕业申请国内研究生

    要求如下: 研究生申请一般要求大学成绩,即GPA在3.0(约80分)以上,TOEFL成绩79分以上(不同学校不同项目要求不同,不过一般都是79分只高不低),并提供GRE或GMAT成绩。 以上通常称为研究生申请的硬性条件。除以上三个硬性条件外,还看申请的学校具体要求。包括参加科研项目情况,学术竞赛情况,论文发表情况,实习经历、社会工作等情况。 留学申请审核材料…

    2024年8月12日
  • 澳大利亚高中留学学校

    澳洲教育资源丰富,加上留学费用较为合理,使得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赴澳留学。近年来澳洲留学渐呈低龄化,澳洲高中留学申请的学生日渐增多,那么选择澳洲高中留学的同学如何选择相应的学校呢?今天立思辰留学360就为大家具体介绍澳洲高中留学常见申请的三种院校。 一、精英私立中学 澳洲精英私立高中一般具有较为长久的底蕴,申请费、学费都比较昂贵。这类学校招收的海外学生名额有限…

    2024年1月27日
  • 英国留学本科要读几年

    在申请英国大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对自己的成绩和各种材料感到困惑,甚至不知道自己会在英国学习多少年。这就需要家长和学生提前了解留学信息。那么,你需要在英国留学多少年?我们来看看英国大学几年能拿到本科学历这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般来说,在英国留学的本科生要学习4年。学校本科采用学分制,学生完成一定学分后即可毕业,最早可在2年内完成,或延长至5年。大学…

    2024年5月4日
  • 福建省内大学排行榜

    参考近几年软科、校友会发布的榜单以及“双一流”建设情况,下面为你介绍福建省内10所综合实力较为强劲、学科特色十分突出的大学: 1. 厦门大学(985/211/双一流A类)特色专业:海洋科学(全国排名首位,属于双一流学科)经济学(在全国处于顶尖水平,其中会计学尤为突出)化学(入选双一流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前景:文理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2025年6月26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