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杨百翰大学拒了

新闻焦点

耶鲁大学数千学生举行游行 抗议种族歧视

据香港《文汇报》11月11日报道,9日,在密苏里大学校长沃尔夫因校园种族歧视问题引咎辞职后数小时,耶鲁大学也有数千名学生举行游行,抗议万圣节期间两宗涉嫌种族歧视事件。校长萨洛维呼吁师生团结,互相尊重包容,承诺月底感恩节前将采取行动处理歧视事件。

据报道,耶鲁校方10月底曾向学生发电邮,建议万圣节期间注意服饰穿着,避免冒犯其他种族文化。宿舍舍监之一克里斯塔基斯发公开信回应,认为该建议干涉学生自由,假如学生感到受冒犯,应“望向别处”或主动表达不满,通过沟通解决分歧。克里斯塔基斯的说法引起学生不满,学生认为他没考虑实际情况。

此外,一名女生在社交网站脸书发帖,称自己因肤色被拒参与一个学生联谊会的万圣节派对。有目击者透露当日进入会场的全是白人女生,联谊会主办组织对此进行否认。数百名学生曾于11月5日发表抗议,并包围耶鲁首名黑人院长霍洛韦,要求他公开声援黑人学生。

据报道,在9日的游行中,耶鲁大批学生手拉手组成人链,高喊着“我不会望向别处”及“我们不会走”等口号,到拒绝黑人女生参加派对的学生组织门外抗议。游行学生真尼斯称,耶鲁的歧视情况根深蒂固,称自己没有黑人老师。部分学生则称上课时往往发现教室中只有自己一名黑人学生。文汇报

▲在耶鲁大学举行的反歧视游行。美联社

校方态度

消极应对种族事件 密苏里大学校长辞职

一周来,由于校园发生种族歧视事件,不少学生在校园内静坐,一名学生甚至绝食抗议。由于消极应对校园内发生的种族主义事件,密苏里大学校长受到来自学生的强大压力,9日被迫宣布辞职。

学生“逼宫”

风波起于9月12日。非洲裔的学生会主席佩顿·黑德在社交网站发帖,说自己多次在校园内遭白人学生侮辱。上月,学生宿舍里又出现了用粪便涂成的纳粹标志,进一步引爆学生不满情绪。

学生指责校长蒂姆·沃尔夫面对种族主义言行不作为,并举行各种抗议活动,要求他下台。一周来,不少学生在校园内静坐,一名学生甚至绝食抗议。学生还一度围堵沃尔夫的座车。

压力之下,沃尔夫8日发表声明,承认“需要作出变革”,承诺明年4月之前出台方案,改善学校的多元化和包容氛围。

但是,学生一方坚持要求他下台。沃尔夫发表声明后,学生静坐抗议活动规模变大;学校橄榄球队大约30名黑人球员宣布,拒绝参加训练和比赛,直到沃尔夫辞职或被解职。

这些球员的决定对学校财务构成不小的威胁。他们定于本周末对阵杨百翰大学校队,如果弃赛,密苏里大学必须向对方赔偿100万美元。

▲密苏里大学被迫辞职的校长,他被指责未能好好解决学校内发生已久的种族歧视问题。美联社

黯然下台

沃尔夫现年57岁,2011年受聘为密苏里大学校长。他先前在软件公司任高管,并没有管理教育机构的经验。他的父亲曾在密苏里大学任教。

8日前,沃尔夫几乎没有就应对校园内种族歧视言行发表声明或采取措施。即使当座车被学生围堵时,他也拒绝下车与学生对话,直到由警察解围。

最终,沃尔夫9日宣布辞职。在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沃尔夫说:“我就这次(学生暴发的)不满承担全部责任,就面对所发生的事不作为承担全部责任。”

顽疾难愈

密苏里大学在校生超过3万人,约八成是白人。组织本次抗议活动的一个学生团体说,白人学生在多方面享受优待,而黑人学生遭受种族歧视。

这个团体的名称中包含“1950”,代表密苏里大学1950年首次招收黑人学生。这个团体的成员马歇尔·艾伦9日在校园中对数百名集会学生说:“对一些人来说,今天可能看似光明的一天。但是,对于消除高等教育系统、特别是在密苏里大学存在的压迫而言,这只是开始。”北京晨报

▲华裔记者戴睿光,他在密苏里大学报道师生扎营抗议校方种族歧视行动时,被学生粗暴包围驱赶。 美联社

事件影响

密苏里大学助教以“肢体和言语恐吓”妨碍媒体报道 已道歉

密苏里大学一名助理教授10日向该校哥伦比亚校区校园社团及所有记者表示道歉,因其在此前的校园抗议活动中试图“通过肢体和言语的恐吓”阻止记者的采访拍摄。

据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梅丽莎(Melissa Click)是密苏里大学传播学院大众媒介专业的一名助理教授,在周六(7日)的反种族歧视抗议活动中,梅丽莎呼吁抗议者一起阻止在场摄像记者的拍摄,并要求其离开现场。

“我看了那些关于我的视频,我为我的行为道歉。”梅丽莎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对于当时所用的语言和策略感到抱歉,在此向哥伦比亚校区校园社团和所有记者道歉。同时,我感到非常抱歉,自己把注意力从呼吁公平公正这件事上转移到了别处。”

据悉,目前已有一名记者向梅丽莎表示接受其道歉。

负面影响持续发酵

此后,梅丽莎的形象传遍互联网,包括《纽约时报》等各大新闻媒体网站。梅丽莎试图削弱其在网上的“存在感”,她的Twitter账号设置了禁止访问,并将照片移除。巴斯勒将Twitter账号整体删除。

而与此同时,梅丽莎依然面临着来自网上和校园内的批评。

被梅丽莎驱赶的摄像师蒂姆在9日接受CNN采访时称,梅丽莎和巴斯勒等人告诉他不允许呆在公众场合,这“显然非常荒谬”。他补充道,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了学生抗议的权力,同时也保护他拍摄抗议活动现场的权力。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纽约记者俱乐部10日都对蒂姆表达了敬意,纽约记者俱乐部赞扬他“面对肢体和言语的虐待”时坚持了自己的立场。

华人困境

华裔记者冷静面对抗议学生围攻 被点赞

在此次密苏里大学爆发的大规模反对种族歧视的游行中,一名华裔自由摄影记者竟也遭遇到了歧视,他因试图拍摄抗议人群而被粗暴驱赶。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慌乱,反而从容的面对一切。他的经历被现场学生拍摄并上传网络后,获得的人们的一致赞赏。

“比这还危险的地方我都去过,所以并不害怕,”回忆起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作为自由摄影师的戴睿光,同时也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大四的学生,他的摄影作品曾多次获得密苏里新闻奖。

透过这段“歧视”影片,可以看到戴睿光被抗议师生包围了近8分钟之久。同时,一名学校在职老师还大声呵斥表示要让其他男同学赶走正在拍摄中的戴睿光。随后,这名老师被证实为该校传播新闻学院副教授珂里克,他已向戴睿光道歉并与11日辞去教授职务。

虽然面对同校同学的驱赶,戴睿光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勇气。但他同时也表示,当时的他感到了一种“挫折感”。同时他也提到目前很多在美华人也仍在遭遇的“族裔歧视”,他希望所有华人都能从这次抗议活动中了解到其他少数族裔的经历。

各方观点

专家:种族意识新觉醒 或为全美校园敲响警

美国中文网11月12日报道了政治和种族问题专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密苏里大学校长及另一行政人员在种族主义抗议声中辞职,可能为全美校园敲响警钟,也可能为种族意识新觉醒的信号。

《今日美国》表示此事件表明由于人们认为学校领导对于校园内种族主义事件反应不力,社会活动人士力量大增。而专家认为,如果校方领导不能采取具体行动消除不同肤色学生之间的敌意,校园内可能出现更多社会活动。

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教授本特利·爱德华兹认为,“密苏里大学是其他大学的信号,他们应当看到在处理多元化问题上再也不能采用惯例。”她表示,“只是有色学生占比例大已经不够了,应当把他们的成功和学校接受他们的社会气候优先考虑。”

延伸阅读

因发出校园恐怖威胁 密苏里男子被指控

三名19岁的密苏里男子被控在社交媒体上发出恐怖威胁,要在校园里开枪射击。其中两人谈论了将目标对准黑人。其中之一的帕克(Hunter M. Park)被指控对密苏里大学发出威胁。

路透社报道,周四帕克被法庭判决不得保释,并称他对俄勒冈最近发生的校园屠杀很感兴趣。

据报道,密苏里大学目前正在调查罗拉校园内有人声称要枪杀黑人的威胁。部分学生声称不敢去上课。报道称,罗拉密苏里科技大学于11日下午发表声明说,有人匿名在应用信息软件Yik Yak上宣称要在这个学校开枪。

就在当天凌晨,因为涉嫌匿名发出警告说他计划在该大学系统的哥伦比亚校园枪杀黑人,19岁的二年级学生帕克被逮捕。那座主校园距离罗拉75英里。

报道指出,密苏里大学内种族关系紧张近日引起大规模抗议,该校校长蒂姆·沃尔夫和另外一名官员本周早些时候已宣布辞职。

据悉,密苏里大学气氛相当紧张,校园内警察人数比平常要多,几名学生离开哥伦比亚主校园,声称他们感觉不安全。

警方在当地时间凌晨1点50分逮捕帕克。帕克主攻电脑科学。

警方说,嫌犯的威胁在社交网上流传,包括Yik Yak,其中带着“哥伦比亚”标签的匿名帖子声称:“我明天要坚守阵地,对我看到的每个黑人都开枪。”

另一帖子说:“你们某些人没事。明天不要去校园。”第三份帖子称:“我们要在停车场等着你们。我们要杀了你们。”

密苏里科技大学校长施雷德对此表示: “任何暴力威胁都不能容忍。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威胁,采取适当行动保护校园安全。”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834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2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

  • 中国留学社(中国留学社讨论区)

    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哦来源:浙江新闻、中国新闻社、央视新闻客户端、泰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信、人民日报客户端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安徽四名学生被“高薪”诱惑偷越国境、“泰国务工”被骗至缅甸电信诈骗营、亲历者出逃时哭求“不要嘎腰子”……连日来,关于“缅甸电信诈骗”的报道在网络上持续引发关注。3月24日,浙江台州95后张浩在看到这…

    2023年10月26日
  • 莫纳什大学相当于985吗_

    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又译莫纳什大学,坐落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是一所蜚声国际的顶尖研究型大学,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和英联邦大学协会核心成员,澳大利亚五星级大学,南半球首屈一指的学术重镇。学校于1958年由澳大利亚国会建立,为纪念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公共行政官员和土木工程师约翰·莫纳什爵士(Sir John Monash),大学以…

    2024年2月21日
  •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世界排名_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世界排名比清华大学如何

    #头条创作挑战赛# 麦吉尔大学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的明星高校,一直位居世界一流大学之列。麦吉尔大学拥有40000多名学生和10000多名教职员工,也是加拿大最大的大学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麦吉尔大学是否值得选择作为国际学生的目的地,以及它在哪些专业方面更强。 1.学术声誉 麦吉尔大学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根据2021年QS世界大学排…

    2024年4月12日
  • 张雪峰讲南阳师范学院

    \r “张雪峰”推荐的7所公办本科,适合低分捡漏,赶紧收藏,别错过 \r 高考分数出来后,很多同学和家长都在为志愿填报发愁,尤其是分数不太理想的同学,担心好学校无缘、好专业抢不到。其实,分数不高也有机会捡漏好大学!\r知名升学规划师张雪峰老师就曾推荐过7所公办本科院校,性价比高,录取分数相对较低,非常适合想上本科又怕滑档的同学。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这7所宝藏…

    2025年7月25日
  • 波士顿学院的世界排名为什么低

    波士顿大学创办于 1839 年,前身是纽伯里圣经学院,由参加魅力工会会议的代表共同商议成立。 1869 年波士顿大学由三位商人艾萨克·里奇里克拉夫林和雅克布斯·莱格尔正式建立。 波士顿大学主校区位于波士顿市中心查尔斯河河畔,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隔河相对。医学院校区则设在波士顿市区南边的长木医学区。截至 2023 年秋季,波士顿大学占地 140 英亩,拥有…

    2024年11月18日
  • 爱尔兰大学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QS 2025排名 年均学费(人民币) 生活费(年,人民币) 优势专业 申请要求 就业优势 1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CD) 81 12-23万 10-15万(都柏林) 计算机科学、法学、文学 雅思6.5+(单项6.0+),高考一本线+ 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头校招 2 都柏林大学(UCD) 171 10-20万 10-15万(都柏林)…

    1天前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是985还是211

    河北这所大学,是河北唯一的985高校,却常被误认是“野鸡大学”。 自古河北多豪杰,该地区不仅有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还有各种旅游资源,可谓是人杰地灵之地。 河北省毗邻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而无论是北京和天津,其高等教育资源,无不令许多省份羡慕不已。可以说河北省的孩子依靠这两大直辖市,拥有的高等资源的确不少。 不过,河北省本省的高等教育资源却相当有限。河北除去分…

    2024年10月25日
  • 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

    每年各大高校都会陆续发布当年应届毕业生的 就业质量报告,其中披露了毕业生出国(境)留学的情况,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届毕业生硕士都是去了哪些国家(地区)和哪些大学吧。 图源:学校官网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最全的综合性外国语大学。北外人才辈出,堪称国内…

    2024年1月28日
  • 中央什么大学

    教育部直属高校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管理的一批高等学校,是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直接管理一批高等院校,目的是在探索改革上先走一步,在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经过全国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一批实力较强、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均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建国以来国家历次所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多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今天君君给同学们…

    2025年6月24日
  • 莱斯特大学的工程系大楼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设计及其之后的设计 第一节、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之对比01、后现代主义 基本特征有以下四点: ①用逆向思维分析法批判现代主义 ②超越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 ③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观念的集中反映 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代世界中的诸多矛盾与冲突 02、后现代主义设计 1、主张:抛弃“现代主义”或“国际主义”风格…

    2025年8月7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