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洪美国贝勒医学院

■记者 李晨阳 张晴丹 赵广立 见习记者 刘如楠 实习生 周佩滢

“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严格起来,有时候连共同一作都不算数。”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的上述观点引起了科技界的热烈讨论。他认为,国内科研界目前通行的“三认三不认”评价标准,让科学家不愿合作或不敢轻易合作。

所谓“三认三不认”,就是只认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单位、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单位、非通讯作者。

李家洋呼吁,尊重和认可每一位合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付出,鼓励人们心无旁骛地展开合作,在协同中走向共赢。

文章发布后,有人认为上述观点对鼓励科研合作有很大意义,但也有人担心一旦放开“三不认”,会加剧论文乱挂名等现象。更多的人关注的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体现不同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贡献?如何在为合作攻关、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让每位科研参与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国内外一线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政策专家。

反对: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不公平

某高校教授张栗(化名):

论文署名排名,从来都是以贡献大小为依据。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篇论文里第一作者与其他作者的贡献通常是显著不同的。包括诺贝尔奖的评选在内,全世界科学界都是认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

对论文所有署名作者都一视同仁,实际上是极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好奇心和对于声望的渴求,是科学家进步的两大动力——科学家本就没什么“利”可得,还不能重视“名”吗?总不能指望所有科学家都很超脱。

虽然不排除有些人确实“比较超脱”,但其实不在乎署名的,往往是已经在国际同行中建立了领导者声誉的“大牛”。他们对于一般的论文成果很少在乎署名、署名排名。但遇到非常重大的发现或进展,也很难说他们不在乎署名和排名。“大牛”可以不在乎署名,但研究生、博士后必须在乎。

其实,解决合作遇到的问题可以探索其他办法。不能为了鼓励合作,再去制造一个大得多的麻烦,破坏对于论文排名的基本认知。

赞同:这个建议适合“大”成果

某科研院所首席科学家陆康安(化名):

我的理解是,这个建议主要是针对真正重大的、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强强联手的大型科研项目,一定要承认共同第一作者乃至更多参与者的贡献。

就像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论文上署名非常多,你能不认可共同第一作者吗?能不认可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吗?

有过相关经验的科技工作者应该知道,重大科学研究和一般较小的科学研究,在组织形式、各方贡献上是很不一样的。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地进行评价。

我们国家现在需要鼓励高质量的科技合作,促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产出。投身于这样的科研工作的每一个人,理应得到尊重和认可。而那些乱挂名、发人情稿的课题组,我不太相信能做出真正的好成果。

有人担心承认了后面的作者,就把第一作者的功劳抹杀了,我觉得不至于。论文作者排序本来就体现了贡献大小,一作的功劳是抹杀不掉的。

海南大学教授王守创:

我比较赞同李院士的观点,要认同共同第一作者,也要鼓励合作。同时不要只看作者排位,还要看“作者贡献”这一部分的详细描述。

很多人担心论文乱挂名的问题,但这主要是课题组行为规范不到位造成的。

我认为第一作者乱署名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作为项目主要执行者,第一作者有所有的原始数据和记录,如果受到不公署名对待,理论上可以申诉,甚至撤稿。

问题主要是通讯作者的署名比较难界定。是具体指导了项目执行还是提供了资源或者平台来开展项目?坦白地说,在大科研团队,我也不清楚通讯作者本质上由什么贡献来决定。

他山之石:国外是怎么处理的?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薛潇:

欧洲这边没有所谓的只看第一单位、第一作者的说法,因为现在发文章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拿《自然》及其子刊来说,需要在文末专门列出一项“作者贡献”,详细说明各位作者具体贡献了什么。二作做的事情比一作更多、更重要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现在要求一定要写清作者贡献。

在申请教职的时候,“作者贡献”是重要参考。我有一个同事,去年拿到了多所著名学术机构教职岗位的offer,他的很多二作论文都被看重。因为虽然他是二作,但贡献很大,在一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这种“作者贡献”也会有夸大成分。如果没有流程控制和严格规定,到底怎么写是难以统一的。

对此,国外有一个“贡献者角色分类计划”,是网络开源以供讨论的,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分析: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美国贝勒医学院博士高士洪:

强调“作者贡献”的讨论是有意义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贡献多数时候很难量化。

比如一人制备转基因动物、提取代谢物,一人做层析、质谱实验,一人负责下游数据分析,完成一个代谢组的小课题并撰稿。恐怕很难说得清谁的贡献“最大”。

理想状态下,奖励、升迁、经费申请都不应该拘泥于作者的署名发表情况,而应着眼于其参与的工作的精细程度、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但是,这就要求考查方下相当大的功夫来了解实际情况。

影响因子、一作文章数、通讯文章数,这些科研人员“升级”过程中面对的考评方式虽略显生硬冰冷,但也体现了高校建立量化公平性考核的追求。

我认为,如何客观考评一个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潜力,可能才是根本的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

论文作者排序、通讯作者标注作为学术出版规范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以自然科学为例,第一作者应该是论文合著者公认的主要贡献者,是主要研究工作的完成者和论文主要撰写者,不论是学术评价还是评奖,都是这样认定。而通讯作者需要对文章的学术规范性、严谨性负责,同时也往往是研究整体思路的提出者和研究资源的实际提供者。

为什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三认三不认”的现象?是因为在评价时缺乏同行或者小同行的意见。评价权甚至不在科学共同体的手里,而是由管理部门按照行政管理的逻辑“自外而内”进行评价。

当无法从专业角度评判时,就只能依靠署名、排序这种可量化的指标。

实际上,国外学者过去并不那么在意作者的排名,以及SCI、SSCI等一些期刊索引和引用指标。因为论文和期刊排名对他们影响并不大。整个科研资助和评价体系更看重研究工作本身的质量、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认可,而不是这些量化指标。

另外,不同学科之间,署名和贡献分配方式也有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科用同一把尺子。

建议:到底怎么做才好?

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

承认第一作者的重要价值,客观上是合理的。前提是评价机制没有问题,即谁的贡献大、谁做的工作多、谁主导了研究,谁就是第一作者。但由此衍生出的一些边缘性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抢一作、占排序的现象。

我认为破局的关键还是破除“唯论文”。

在国际顶级高校中,除了论文之外还看领域内的同行评价与认可度。此外,不同学科也应当设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以我从事的机器人工程学科为例,我更认同应该做更多实事,而不只局限于写论文。

论文是一个有限的精华提取,不能呈现所有细节。如果能产出一个产品,产生实际的效益,我想它比一篇论文价值更大。

目前国内的评价体系不够成熟,还是以论文为主导。虽然有一些额外的因素,但是大家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能用论文评的,就不会采取别的方案。

完善非论文工作的成果评价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

梁正: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靠取消作者排名,那样更会出现“挂名搭车”的现象。

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出台举措打击论文署名不端行为,最终效果也不会好。

从国外科学共同体建设、科研资助与评价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应该做的是改变背后的科研激励机制。不把量化指标与职称、资源分配等挂钩,把学术评价权交给真正了解相关研究的小同行。

从科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缩小资源分配的差距。过去,资源较为稀缺,只能集中在个别生产力较高的人、个别项目上,如果均匀分配起不到激励效果。

但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在很多领域已经不是跟随者了,需要去做更多的探索。这就需要缩小资源分配差距,鼓励大家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这时硬把大家分出一二三等来,特别是通过一些形式化指标由“外行”进行评价和选择,对整个科研生态是有害的。

如果这些评价指标不再跟资源分配挂钩,大家也自然不会在意了,而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上,科研管理和评价的难度反而会降低。

《中国科学报》 (2022-03-14 第1版 要闻)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899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相关推荐

  • 赫贤国际学校

    南京赫贤学校是一所放眼世界、融合中西、面向未来的高端民办双语学校,由义格教育集团倾力打造。以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为教育目标,为渴求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家庭提供全方位、国际化的、从学前到高中一体化的教育解决方案。 南京赫贤国际学校课程也是非常完善的,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创新课程以及拓展课程三个部分。学校在基础课程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之上,引入了独具特色的全课…

    2024年7月31日
  • 全球十大导演系的学校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特是一位伟大的导演,同时也是闻名世界的电影艺术大师。他富于幽默、擅长制造悬念的拍摄手法不仅风靡世界影坛,更被众多后辈导演争相模仿。早在无声电影时期,他就为英国电影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美国好莱坞发展后,他充分发挥个人天赋与才华,不仅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还成为悬疑惊悚片的代名词。他擅长制造银幕上的紧张气氛,并通过巧…

    2024年10月15日
  • 悉尼大学研究生留学一年费用

    在悉尼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的留学费用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那研究生悉尼大学一年留学费用要多少钱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梳理各项花费,让你做到心中有数。 一、悉尼大学学费 1、商科专业:悉尼大学商科研究生学费相对较高,像热门的会计、金融专业,一年学费大概在4.5万-5.5万澳元,折合成人民币约22-27万元。毕竟商科领域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投入较大,学费自然会高…

    2025年5月20日
  • 肯恩大学为什么没有排名了

    美国高等教育学府众多,而有一部分大学属于\”蒙尘的金子\”——虽然不如一些知名大学被美国本科留学和硕士留学学生所熟知但是却在也有自己的优势如美国肯恩大学,这所大学不仅师资强大有76%的教职人员拥有博士学位而且美国肯恩大学排名在部分专业上也是不错的。蔚蓝留学小编将为大家展示美国肯恩大学排名及专业排名情况。 1、 美国肯恩大学学术实力排名…

    2024年10月19日
  • 澳亚学院网络授课

    面对新冠肺炎病毒带来的全球挑战和影响,这次寒假大概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假期了。受疫情影响,企业延迟复工、学校延迟开学,“宅家”也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必备选择。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加坡始终积极防疫,各个院校也都不断地采取一系列的举措来应对疫情。 但是,作为学生的你,是否想念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的感觉?在这里,新加坡澳亚学院给众多学子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新加坡澳亚学院网上授课…

    2024年10月12日
  • 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世界排名)

    哈佛大学(美国,Haw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一所高等学校,也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它是一所私立的、包括文、理、医几科的综合性大学。现有12个学院。哈佛大学也是一所名闻世界的大学。从1973年至今,美国《Survey》杂志五次向世界各国 1000 所大学校长、教务长发出调查信,要求推荐世界上最好的10所大学(其调查结果,即有名…

    2023年9月26日
  • 荷兰医学院世界排名

    荷兰留学 想要来荷兰攻读医学博士的小伙伴们可以重点关注哟!下面就让斯慕斯丽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荷兰医学留学可选择的院校。荷兰的医学发达,有8所国际知名大学有医学院。 阿姆斯特大学 2020QS医学排名全球第30名 阿姆斯特丹大学(荷文:University van Amsterdam;英文:University of Amsterdam)简称UvA,是一所…

    2024年9月26日
  • 厦门金门大学要多少分

    福州大学,简称“福大”,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福建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厦门大学工学院。1970年至1978年期间,学校与现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共同完成院系迁移重组;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分别与国家电力部、煤炭部实行联合办学和长期协作办学,受省…

    6天前
  • 英国伦敦有哪些学校

    近期,英国《完全大学指南》(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简称CUG)最新发布了2026年英国大学排名。 本次排名主要涵盖了130所院校,其依据的衡量标准有十项:入学标准、学生满意度、研究质量、研究强度、学术服务支出、学生设施支出、继续深造率、师生比例、成果以及毕业生就业前景(衡量的是近期毕业生是否认为其当前活动与未来规划相符)。 图源…

    2025年7月26日
  • 法国格乐大学世界排名

    格乐大学在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30位,成为泰国排名第四的院校。在艺术与设计学科方面,格乐大学全球排名第101-150名,亚洲排名第24,泰国排名第二,甚至在中国大陆名校中位列第五。 一、格乐大学的排名情况格乐大学在2024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30位,成为泰国排名第四的院校。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格乐大学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实力和影响…

    2024年9月30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