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洪美国贝勒医学院

■记者 李晨阳 张晴丹 赵广立 见习记者 刘如楠 实习生 周佩滢

“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严格起来,有时候连共同一作都不算数。”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的上述观点引起了科技界的热烈讨论。他认为,国内科研界目前通行的“三认三不认”评价标准,让科学家不愿合作或不敢轻易合作。

所谓“三认三不认”,就是只认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单位、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单位、非通讯作者。

李家洋呼吁,尊重和认可每一位合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付出,鼓励人们心无旁骛地展开合作,在协同中走向共赢。

文章发布后,有人认为上述观点对鼓励科研合作有很大意义,但也有人担心一旦放开“三不认”,会加剧论文乱挂名等现象。更多的人关注的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体现不同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贡献?如何在为合作攻关、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让每位科研参与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国内外一线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政策专家。

反对: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不公平

某高校教授张栗(化名):

论文署名排名,从来都是以贡献大小为依据。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篇论文里第一作者与其他作者的贡献通常是显著不同的。包括诺贝尔奖的评选在内,全世界科学界都是认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

对论文所有署名作者都一视同仁,实际上是极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好奇心和对于声望的渴求,是科学家进步的两大动力——科学家本就没什么“利”可得,还不能重视“名”吗?总不能指望所有科学家都很超脱。

虽然不排除有些人确实“比较超脱”,但其实不在乎署名的,往往是已经在国际同行中建立了领导者声誉的“大牛”。他们对于一般的论文成果很少在乎署名、署名排名。但遇到非常重大的发现或进展,也很难说他们不在乎署名和排名。“大牛”可以不在乎署名,但研究生、博士后必须在乎。

其实,解决合作遇到的问题可以探索其他办法。不能为了鼓励合作,再去制造一个大得多的麻烦,破坏对于论文排名的基本认知。

赞同:这个建议适合“大”成果

某科研院所首席科学家陆康安(化名):

我的理解是,这个建议主要是针对真正重大的、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强强联手的大型科研项目,一定要承认共同第一作者乃至更多参与者的贡献。

就像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论文上署名非常多,你能不认可共同第一作者吗?能不认可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吗?

有过相关经验的科技工作者应该知道,重大科学研究和一般较小的科学研究,在组织形式、各方贡献上是很不一样的。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地进行评价。

我们国家现在需要鼓励高质量的科技合作,促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产出。投身于这样的科研工作的每一个人,理应得到尊重和认可。而那些乱挂名、发人情稿的课题组,我不太相信能做出真正的好成果。

有人担心承认了后面的作者,就把第一作者的功劳抹杀了,我觉得不至于。论文作者排序本来就体现了贡献大小,一作的功劳是抹杀不掉的。

海南大学教授王守创:

我比较赞同李院士的观点,要认同共同第一作者,也要鼓励合作。同时不要只看作者排位,还要看“作者贡献”这一部分的详细描述。

很多人担心论文乱挂名的问题,但这主要是课题组行为规范不到位造成的。

我认为第一作者乱署名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作为项目主要执行者,第一作者有所有的原始数据和记录,如果受到不公署名对待,理论上可以申诉,甚至撤稿。

问题主要是通讯作者的署名比较难界定。是具体指导了项目执行还是提供了资源或者平台来开展项目?坦白地说,在大科研团队,我也不清楚通讯作者本质上由什么贡献来决定。

他山之石:国外是怎么处理的?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薛潇:

欧洲这边没有所谓的只看第一单位、第一作者的说法,因为现在发文章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拿《自然》及其子刊来说,需要在文末专门列出一项“作者贡献”,详细说明各位作者具体贡献了什么。二作做的事情比一作更多、更重要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现在要求一定要写清作者贡献。

在申请教职的时候,“作者贡献”是重要参考。我有一个同事,去年拿到了多所著名学术机构教职岗位的offer,他的很多二作论文都被看重。因为虽然他是二作,但贡献很大,在一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这种“作者贡献”也会有夸大成分。如果没有流程控制和严格规定,到底怎么写是难以统一的。

对此,国外有一个“贡献者角色分类计划”,是网络开源以供讨论的,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分析: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美国贝勒医学院博士高士洪:

强调“作者贡献”的讨论是有意义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贡献多数时候很难量化。

比如一人制备转基因动物、提取代谢物,一人做层析、质谱实验,一人负责下游数据分析,完成一个代谢组的小课题并撰稿。恐怕很难说得清谁的贡献“最大”。

理想状态下,奖励、升迁、经费申请都不应该拘泥于作者的署名发表情况,而应着眼于其参与的工作的精细程度、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但是,这就要求考查方下相当大的功夫来了解实际情况。

影响因子、一作文章数、通讯文章数,这些科研人员“升级”过程中面对的考评方式虽略显生硬冰冷,但也体现了高校建立量化公平性考核的追求。

我认为,如何客观考评一个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潜力,可能才是根本的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

论文作者排序、通讯作者标注作为学术出版规范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以自然科学为例,第一作者应该是论文合著者公认的主要贡献者,是主要研究工作的完成者和论文主要撰写者,不论是学术评价还是评奖,都是这样认定。而通讯作者需要对文章的学术规范性、严谨性负责,同时也往往是研究整体思路的提出者和研究资源的实际提供者。

为什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三认三不认”的现象?是因为在评价时缺乏同行或者小同行的意见。评价权甚至不在科学共同体的手里,而是由管理部门按照行政管理的逻辑“自外而内”进行评价。

当无法从专业角度评判时,就只能依靠署名、排序这种可量化的指标。

实际上,国外学者过去并不那么在意作者的排名,以及SCI、SSCI等一些期刊索引和引用指标。因为论文和期刊排名对他们影响并不大。整个科研资助和评价体系更看重研究工作本身的质量、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认可,而不是这些量化指标。

另外,不同学科之间,署名和贡献分配方式也有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科用同一把尺子。

建议:到底怎么做才好?

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

承认第一作者的重要价值,客观上是合理的。前提是评价机制没有问题,即谁的贡献大、谁做的工作多、谁主导了研究,谁就是第一作者。但由此衍生出的一些边缘性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抢一作、占排序的现象。

我认为破局的关键还是破除“唯论文”。

在国际顶级高校中,除了论文之外还看领域内的同行评价与认可度。此外,不同学科也应当设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以我从事的机器人工程学科为例,我更认同应该做更多实事,而不只局限于写论文。

论文是一个有限的精华提取,不能呈现所有细节。如果能产出一个产品,产生实际的效益,我想它比一篇论文价值更大。

目前国内的评价体系不够成熟,还是以论文为主导。虽然有一些额外的因素,但是大家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能用论文评的,就不会采取别的方案。

完善非论文工作的成果评价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

梁正: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靠取消作者排名,那样更会出现“挂名搭车”的现象。

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出台举措打击论文署名不端行为,最终效果也不会好。

从国外科学共同体建设、科研资助与评价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应该做的是改变背后的科研激励机制。不把量化指标与职称、资源分配等挂钩,把学术评价权交给真正了解相关研究的小同行。

从科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缩小资源分配的差距。过去,资源较为稀缺,只能集中在个别生产力较高的人、个别项目上,如果均匀分配起不到激励效果。

但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在很多领域已经不是跟随者了,需要去做更多的探索。这就需要缩小资源分配差距,鼓励大家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这时硬把大家分出一二三等来,特别是通过一些形式化指标由“外行”进行评价和选择,对整个科研生态是有害的。

如果这些评价指标不再跟资源分配挂钩,大家也自然不会在意了,而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上,科研管理和评价的难度反而会降低。

《中国科学报》 (2022-03-14 第1版 要闻)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899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相关推荐

  • 出国留学会遇到的困难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对于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共同的挑战和困难。以下是一些最常见的问题以及避免或克服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1.语言障碍——中国留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语言障碍。这会导致难以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和其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参加语言课程,与母语为英语的人练习口语,并尽可能地沉浸在语言中。 2.思乡 …

    2024年1月26日
  • 哈佛大学免学费条件

    麻省理工学院(MIT)于近日宣布,将免除家庭年收入低于20万美元的学生学费。该政策将于2025年秋季生效。此外,年收入低于10万美元的学生还将获得包括住宿、餐饮和教科书在内的所有费用免除。 得益于校友和其他渠道的慷慨捐赠,麻省理工这次免学费计划不仅惠及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同时也全面照顾了中产家庭的学生。 根据MIT的新政策,计划主要分为几个阶梯: 家庭收入低…

    2024年12月21日
  • 留学费用低的国家

    在留学愈发追求性价比的当下,欧洲大陆正以一场悄无声息的「性价比革命」重塑留学版图。欧洲的教育质量是全球最好的之一,且欧洲目前仍有很多国家实行免学费或低学费的高等教育政策,不仅对欧盟学生免学费,对非欧盟学生亦是如此。在这些国家,教育仍然是一种福利,而没有像英、美、澳等国家那样将高等教育过度产业化,所以这些低免学费的欧洲大陆国家的公立大学执行严格的入学标准,每年…

    2025年10月9日
  • 西安外国语大学专业

    西安外国语大学:培养全球沟通与商务的未来领袖 西安外国语大学,位于历史名城西安,是一所以外语教育、商务教育和旅游教育为主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其中,工商管理、印地语、阿拉伯语、旅游管理、商务英语和翻译等专业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丰富的实践机会而成为学校的王牌专业。 首先,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硕)为商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与国际商务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

    2024年1月10日
  • 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_东安格利亚大学硕士

    在过去的2023年1月至2月 全球气象科技都有哪些进展? 世界气象组织公布 可持续监测温室气体计划 资料图 图片来源:世界气象组织官网 1月3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表示,各国政府和国际科学界正在认真考虑一项由联合国牵头的计划,旨在通过改善全球吸热大气污染物测量来应对气候变化。该计划将建立一个地面测量站网络,以验证由卫星或飞机标记的空气质量数据,并可能在…

    2024年3月4日
  •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一类多孔材料,因其在与水相关的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而备受关注。然而,在分子水平上对水-MOF相互作用和MOF水解反应性仍然没有充分的了解。 2024年12月30日,兰州大学陈守顺教授、雷东升教授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黄忆宁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Understanding wat…

    2025年2月28日
  • 佛罗伦萨有哪些音乐学院的

    意大利在声乐(歌剧为主)、器乐(弦乐为主)方面做出了开疆辟土般的卓越贡献,奠定了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尤其对西欧各国的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目前同学们的报考倾向来看,绝大部分学唱歌的同学都会选择报考“Canto”专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不加任何定语的【声乐】专业。 我们平时最常提到的“声乐”专业,意大利语里叫做Canto,或者Canto…

    2024年1月8日
  • 埃及大学有哪些_埃及大学有哪些大学

    开罗大学Cairo University 开罗大学既是埃及的第一所现代化综合大学,也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所现代化综合性大学。 在近100年的历史里,开罗大学在继承和发扬古埃及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至今仍没有哪个大学能够望其项背。 学生人数:200000人 中国教育部是否认证:获得认证 2019年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448名。院校介绍…

    2024年3月3日
  • 世界大学排名格拉斯哥大学_格拉斯哥大学世界qs排名

    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收录了全球104个地区的1500所院校,是同类排名中唯一强调就业能力和可持续性的排名。今年引入了三个新的衡量标准——可持续性、就业结果和国际研究网络。榜单结果借鉴了对1750万篇学术论文的分析,以及超过24万名学术界人士和雇主的专家意见。 University of Glasgow格拉斯哥大学是英国第四古老的大学,建校历史仅次于剑桥…

    2024年3月5日
  • 社保基金大消息叠加人民币升值利好 公募抱团股全面回暖 这是又调仓了?

    放量普涨,2023年的倒数第二个交易日,A股市场横扫了近一个月的阴霾。 12月28日,A股低开高走,数据非常亮眼,沪深两市日成交额8844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2476亿。北向资金全天大幅净买入135.58亿元,单日净买入额创5个月新高,近2个交易日累计净买近200亿元。盘中,前海开源战略顾问王宏远再次喊话港股、A股已见底。 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大涨催化剂有两个…

    2023年12月29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