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洪美国贝勒医学院

■记者 李晨阳 张晴丹 赵广立 见习记者 刘如楠 实习生 周佩滢

“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严格起来,有时候连共同一作都不算数。”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的上述观点引起了科技界的热烈讨论。他认为,国内科研界目前通行的“三认三不认”评价标准,让科学家不愿合作或不敢轻易合作。

所谓“三认三不认”,就是只认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单位、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非第一作者单位、非通讯作者。

李家洋呼吁,尊重和认可每一位合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付出,鼓励人们心无旁骛地展开合作,在协同中走向共赢。

文章发布后,有人认为上述观点对鼓励科研合作有很大意义,但也有人担心一旦放开“三不认”,会加剧论文乱挂名等现象。更多的人关注的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体现不同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的贡献?如何在为合作攻关、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让每位科研参与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国内外一线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政策专家。

反对:对所有作者一视同仁不公平

某高校教授张栗(化名):

论文署名排名,从来都是以贡献大小为依据。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篇论文里第一作者与其他作者的贡献通常是显著不同的。包括诺贝尔奖的评选在内,全世界科学界都是认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

对论文所有署名作者都一视同仁,实际上是极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好奇心和对于声望的渴求,是科学家进步的两大动力——科学家本就没什么“利”可得,还不能重视“名”吗?总不能指望所有科学家都很超脱。

虽然不排除有些人确实“比较超脱”,但其实不在乎署名的,往往是已经在国际同行中建立了领导者声誉的“大牛”。他们对于一般的论文成果很少在乎署名、署名排名。但遇到非常重大的发现或进展,也很难说他们不在乎署名和排名。“大牛”可以不在乎署名,但研究生、博士后必须在乎。

其实,解决合作遇到的问题可以探索其他办法。不能为了鼓励合作,再去制造一个大得多的麻烦,破坏对于论文排名的基本认知。

赞同:这个建议适合“大”成果

某科研院所首席科学家陆康安(化名):

我的理解是,这个建议主要是针对真正重大的、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强强联手的大型科研项目,一定要承认共同第一作者乃至更多参与者的贡献。

就像著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论文上署名非常多,你能不认可共同第一作者吗?能不认可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以外的其他作者吗?

有过相关经验的科技工作者应该知道,重大科学研究和一般较小的科学研究,在组织形式、各方贡献上是很不一样的。不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地进行评价。

我们国家现在需要鼓励高质量的科技合作,促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产出。投身于这样的科研工作的每一个人,理应得到尊重和认可。而那些乱挂名、发人情稿的课题组,我不太相信能做出真正的好成果。

有人担心承认了后面的作者,就把第一作者的功劳抹杀了,我觉得不至于。论文作者排序本来就体现了贡献大小,一作的功劳是抹杀不掉的。

海南大学教授王守创:

我比较赞同李院士的观点,要认同共同第一作者,也要鼓励合作。同时不要只看作者排位,还要看“作者贡献”这一部分的详细描述。

很多人担心论文乱挂名的问题,但这主要是课题组行为规范不到位造成的。

我认为第一作者乱署名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作为项目主要执行者,第一作者有所有的原始数据和记录,如果受到不公署名对待,理论上可以申诉,甚至撤稿。

问题主要是通讯作者的署名比较难界定。是具体指导了项目执行还是提供了资源或者平台来开展项目?坦白地说,在大科研团队,我也不清楚通讯作者本质上由什么贡献来决定。

他山之石:国外是怎么处理的?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薛潇:

欧洲这边没有所谓的只看第一单位、第一作者的说法,因为现在发文章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拿《自然》及其子刊来说,需要在文末专门列出一项“作者贡献”,详细说明各位作者具体贡献了什么。二作做的事情比一作更多、更重要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现在要求一定要写清作者贡献。

在申请教职的时候,“作者贡献”是重要参考。我有一个同事,去年拿到了多所著名学术机构教职岗位的offer,他的很多二作论文都被看重。因为虽然他是二作,但贡献很大,在一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这种“作者贡献”也会有夸大成分。如果没有流程控制和严格规定,到底怎么写是难以统一的。

对此,国外有一个“贡献者角色分类计划”,是网络开源以供讨论的,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分析: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美国贝勒医学院博士高士洪:

强调“作者贡献”的讨论是有意义的。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贡献多数时候很难量化。

比如一人制备转基因动物、提取代谢物,一人做层析、质谱实验,一人负责下游数据分析,完成一个代谢组的小课题并撰稿。恐怕很难说得清谁的贡献“最大”。

理想状态下,奖励、升迁、经费申请都不应该拘泥于作者的署名发表情况,而应着眼于其参与的工作的精细程度、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但是,这就要求考查方下相当大的功夫来了解实际情况。

影响因子、一作文章数、通讯文章数,这些科研人员“升级”过程中面对的考评方式虽略显生硬冰冷,但也体现了高校建立量化公平性考核的追求。

我认为,如何客观考评一个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潜力,可能才是根本的问题。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

论文作者排序、通讯作者标注作为学术出版规范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以自然科学为例,第一作者应该是论文合著者公认的主要贡献者,是主要研究工作的完成者和论文主要撰写者,不论是学术评价还是评奖,都是这样认定。而通讯作者需要对文章的学术规范性、严谨性负责,同时也往往是研究整体思路的提出者和研究资源的实际提供者。

为什么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三认三不认”的现象?是因为在评价时缺乏同行或者小同行的意见。评价权甚至不在科学共同体的手里,而是由管理部门按照行政管理的逻辑“自外而内”进行评价。

当无法从专业角度评判时,就只能依靠署名、排序这种可量化的指标。

实际上,国外学者过去并不那么在意作者的排名,以及SCI、SSCI等一些期刊索引和引用指标。因为论文和期刊排名对他们影响并不大。整个科研资助和评价体系更看重研究工作本身的质量、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认可,而不是这些量化指标。

另外,不同学科之间,署名和贡献分配方式也有差异,不能对所有学科用同一把尺子。

建议:到底怎么做才好?

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

承认第一作者的重要价值,客观上是合理的。前提是评价机制没有问题,即谁的贡献大、谁做的工作多、谁主导了研究,谁就是第一作者。但由此衍生出的一些边缘性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抢一作、占排序的现象。

我认为破局的关键还是破除“唯论文”。

在国际顶级高校中,除了论文之外还看领域内的同行评价与认可度。此外,不同学科也应当设立不同的评价体系。以我从事的机器人工程学科为例,我更认同应该做更多实事,而不只局限于写论文。

论文是一个有限的精华提取,不能呈现所有细节。如果能产出一个产品,产生实际的效益,我想它比一篇论文价值更大。

目前国内的评价体系不够成熟,还是以论文为主导。虽然有一些额外的因素,但是大家的观念没有彻底改变:能用论文评的,就不会采取别的方案。

完善非论文工作的成果评价体系,有助于解决当前问题。

梁正: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靠取消作者排名,那样更会出现“挂名搭车”的现象。

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比如出台举措打击论文署名不端行为,最终效果也不会好。

从国外科学共同体建设、科研资助与评价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应该做的是改变背后的科研激励机制。不把量化指标与职称、资源分配等挂钩,把学术评价权交给真正了解相关研究的小同行。

从科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应缩小资源分配的差距。过去,资源较为稀缺,只能集中在个别生产力较高的人、个别项目上,如果均匀分配起不到激励效果。

但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在很多领域已经不是跟随者了,需要去做更多的探索。这就需要缩小资源分配差距,鼓励大家在不同的方向上探索。这时硬把大家分出一二三等来,特别是通过一些形式化指标由“外行”进行评价和选择,对整个科研生态是有害的。

如果这些评价指标不再跟资源分配挂钩,大家也自然不会在意了,而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上,科研管理和评价的难度反而会降低。

《中国科学报》 (2022-03-14 第1版 要闻)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38991.html

(0)
上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下一篇 2024年12月19日

相关推荐

  • 上海日语学校(上海日语学校有哪些)

    这次高考结束后,可能就属日语高考生最开心吧! 2021届日语的考卷出来了,全国卷的作文简直就是送分题! 考题基本都背过,考试简直不要太轻松了! 今年有一位多语帮上海学员Alice也参加了21届的日语高考。 听Alice说,这次的日语高考,她考下来非常的轻松,这次拿下120分不是问题! 所以家长们,如果孩子的英语成绩提分太难,初升高的时候, 可以选择有开设日语…

    2023年11月12日
  • 打早、打疼、打重点!证监会会同公安、网信整治股市虚假“小作文”

    在资本市场,打击股市虚假“小作文”、严肃查处非法荐股等违法违规行为,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中国证监会已把整治股市虚假信息作为规范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秩序和改善市场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打早、打疼、打重点,下大力气进行整治。具体举措包括:加强舆情监测和虚假信息查处;综合运用发布澄清、第三方记者求证等形式加大主动…

    2025年3月15日
  • 如何申请转学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北京9名高校学生将跨省转学,其中涉及北大、北航、北外等多所院校。其中,“北大学生转入武大”引发热议。 其实这样的公告此前也有,只是一般不太留意,以至于大家都不太确定:啥?读大学也可以转学? 是的,大学的确可以转学。 “北大学生转入武大”引热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7月10日发布公告,确认9名高校学生跨省转学。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一…

    2024年6月17日
  • 美国达拉斯(美国达拉斯在哪个州)

    达拉斯-被誉为“ 美国南部的华尔街”。 高盛最近公布:将在达拉斯新建3英亩大型办公园区,80万平尺,招募5000+员工! 在美国留学读金融的朋友们注意了,这里有的是新的就业机会!考虑一下直奔达拉斯吧~ 达拉斯——这个美国南部最大、全美第四大都会区 达拉斯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与沃斯堡组成达拉斯-沃斯堡大都会区。总人口7,573,136 (2019),全美增速第…

    2023年11月7日
  • 中国公办二本大学有哪些

    全国二本公办本科大学名单如下: 序号 学校 1 广东财经大学 2 贵州医科大学 3 重庆医科大学 4 皖南医学院 5 广东金融学院 6 四川美术学院 7 滨州医学院 8 昆明理工大学 9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0 上海立信会计会融学院 11 重庆理工大学 12 山东中医药大学 13 上海商学院 14 海南大学 15 华东交通大学 16 温州大学 17 上海第二…

    2025年1月23日
  • 柳橙留学商城(柳橙留学商城可信吗)

    步入9月申请季,新加坡迎来了一大波23fall申请,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社科方向新开的四大王炸专业吧! 这四大专业是由南洋理工大学另设的自主学院——国防策略研究国际权威机构: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开设,分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硕士 、国际关系硕士 、亚洲研究硕士和战略研究硕士,申请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 有意向的同学抓紧时间准备材…

    2023年11月26日
  • 潍坊学院有没有研究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国玲 12月11日,潍坊市招生考试院发布温馨提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进行,潍坊考区共有2.5万余人报名。今年对潍坊学子来说,家门口又多一家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潍坊学院首次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据悉,这也是该校首次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 潍坊学院从2006年起与30余家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2009…

    2025年4月25日
  •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胡梦妮

    终南阴岭秀、华章谱新篇。刚刚度过20周年华诞的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迎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成功转设为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成为陕西省首家成功转设的高校。近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在西北工业大学南山苑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揭牌典礼。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小朋,长安区政府副区长…

    2024年12月20日
  • 香港演艺学院世界排名

    中新网4月7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6日,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公布,香港院校共有7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0名,比去年多出3科。此外,香港有3所大学因前50名学科数量多而入选亚洲十佳大学,分别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 资料图:香港大学。图片来源:香港大学官网 QS将艺术与人文、工程与技术、生命科学等五个学术范畴细分为51个学科,并比较…

    2025年10月13日
  • 昆士兰大学住宿攻略

    准备踏上昆士兰大学的留学征程了吗?住宿选择一直是同学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毕竟定下一个温馨的窝才是开启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下面就随新姐一起,看看在阳光明媚的布里斯班,如何找到一个让你心驰神往的大学居所吧! 图源:Veer 1 大学住宿的种类 ● 大学住宿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生活空间。无论是带有社区氛围的宿舍楼,还是更为独立的套房或公寓,布里斯班的大学住宿都能满足不…

    2024年9月26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