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回到三十多年前,回到青春灿烂,充满理想的岁月。尘封的画面一幕幕清晰起来,想起了考TOFEL,GRE的日日夜夜,想起了每天发申请,每天等录取信的日日夜夜。当时申请北美的大学是不管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唯一的希望是能得到全额奖学金或者一个助理职位。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获得留学签证。因为按照当时九十年代初国内的工资水平,是没人有足够的财力负担留学费用的。
终于在92年春天的某一天,等来了一封来自德克萨斯的录取信并提供一个助研的职位。在完全不知美国东南西北任何城市的情况下,我居然买了机票带了几百美元和二个大箱子踏上了去美国的飞机。现在想想真是无知者无畏,硬着头皮闯。
记得当时在芝加哥换飞机飞往休斯顿,快降落时,旁边的大叔问我“ Are you going home?” 我听懂了,回答“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Houston.” 他面露惊讶地看着我。我当时内心在想,既然他这么问,说明休斯顿肯定有不少和我一样面孔的人,感觉释然了一些。同时他的面露惊讶说明像我这样的留学生当时不多见。
接下来一年多时间经历了找房子住,800美元买第一辆车,学会了真正怎么去生活。我的高中之前基本还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成长的,国内上大学时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但是自己在学校及刚开始工作还是熟悉体制内的东西。真正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生活/生存还是有一种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的。最基本的感受是任何事情都要自己主动去争取,去闯。
一直记得我的指导教授找我谈话,说我害羞(too shy)不适合在美国生活。其实有部分原因是当时口语不行,不善于多表达。但同时也认识到传统中国文化确实塑造了一个比较听话的形象。从此下定决心改变自己,适应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闯荡。
当时进入的是指导教授新设立的土地开发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分二种,一种是开发商的子女(包括美国,加拿大,泰国,台湾等),家里本来就有事业要继承打理;另一种是中国大陆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学生,教授在九十年代初预测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希望这些学生回去从事房地产开发行业。
我还记得当时从德州匆匆毕业,然后投入到为谋生而奋斗的人生旅途。刚毕业时,我面试过并得到offer的一个房地产业的职位是全球知名商业房地产服务公司Cushman & Wakefield香港分公司市场分析师。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这个职位。现在有时也会想—-有多少同学真正在做房地产开发(除了那些有家族企业的)。
当然如果屏住心情, 一门心思做学问也应该自有乐趣。记得当时教授推荐我看的第一本书“Design with Nature”设计大师的名著,纯美的境界让人向往。可惜当年更倾向人间烟火,没有往学术方向远行。
2022年有幸重回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只觉得建筑物多了许多而其之间的绿地变少了。但是学校的格局和建筑学院的楼依然没变。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