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StudioAlpha筑人
十年树木,百年筑人。
SA于2016年设立“树人奖”。树人奖颁布于每年初春,表彰上届优秀学员们。恰逢春日,接受“树人奖”邀请的学员可以在SA上海设计中心的室内或花园阳台种植专属于自己的一株植物,以纪念申请这段有意义的人生时光。此外,“树人奖”的同学将接受SA专访,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宝贵的经验。访谈结果将以“SA树人奖”系列的形式,公布于SA微信公众号。
本期“树人奖”专访25Fall Lav.同学。在此也感谢每一位乐意分享的小伙伴。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来自你们的卓越智慧与辛勤汗水,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
α
“一个佛系申请者的自述”
Fannazia
深圳大学
建筑学专业
GPA:3.63/4
IELTS 7.0
关于自己:
淡淡地做个世界观察者,然后安静而狂野地幻想
SA老师评语:
Fannazia同学是这一届妥妥的“三好学生”。她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感受到她强大的理性逻辑下又流淌着细腻而汹涌的情感与观察。在紧张的申请过程中,能够顶住压力坚持自我表达、并找到与申学的平衡非常难能可贵,收获这样优秀的成绩也是实至名归。恭喜她获得理想的offer,相信热爱与真诚能抵万难,祝福她学业顺利,并在设计的世界里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
录取结果
截止至今日: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MSAAD 奖$27,000
宾夕法尼亚大学 U Penn
MSD.AAD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B
MArch Advanced Standing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MSAUD 奖$15,000
南加州建筑学院 SCI-Arc
MArch 奖$75,000
密歇根大学 UMich
MSADR-DMT
多伦多大学 UToronto
MArch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KTH
MArch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MSAAD Waitlist
辅导老师
Jenson Chen
ETH, MSc Architecture
本科毕业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ETH),硕士期间追随法国建筑师 Alexandre Theriot(BTRUTHER事务所)以及 Phillipe Block教授,对城市基础设施及构成现代生活的工业系统兴趣浓厚,擅长为建筑寻找结构特质,并乐于在设计中引入新技术及概念。曾任职于Aedas Beijing,PENDA Beijing,在ETH期间曾担任瑞士著名景观建筑师Günther Vogt教席助教、以及建筑构造教席BUK的助教。曾供职于上海大界机器人建筑事务部,从事数字化设计的工作。
Diane
Columbia, MSAUD
华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学士,哥伦比亚大学M.S.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硕士。在校期间主要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以及弹性城市方向,辅修策展、流行文化策略与生产、城市肌理与类型学等课程,作品入选当年学院Abstracts。毕业后先后就职于Maya Lin Studio(纽约)、天华(上海),具有建筑、城市、生态景观、平面、展览设计等丰富的跨学科、跨尺度经验。擅长设计概念抽象+叙事逻辑梳理、跨尺度设计、图像表现,注重作品集的整体规划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Shaw Fang
Cornell, MArch II
不定形小组组长。前纽约建筑师。人格分裂者。博士未遂生。空间手艺人加说书的。实践与研究方向为边境空间与基础设施,移民,种族与建筑演变,乡土建筑等。作品参选首尔双年展,Tirana艺术周,Future Architecture Platform, Domus中文版,KooZA/rch,Kontextur,Beta-architecture等。
建筑是我感受世界的方式
自己内心深处还是有些叛逆的,当时在高中受的约束过多让我困顿。上学期在写PS的过程中就像在用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过往,我发现那一段时间完全是与世界脱轨的,机械地完成学业结果是思想的空白。于是大学于我就是完全遵循自己兴趣学习了,中间有幸去德语区交换过短暂的一学期,即使不在知识层面,也感觉在风格上极大地受之影响。再加上有听研究生同学聊到似乎国内读研必须参加一些比赛和发论文,仿佛又回到高中那种应试的形式,跟建筑创作的本质十分割裂(个人观点)。
我希望吸收外界的一些新鲜事物作为灵感,它可以来自我眼睛所及之处的万物,绝非来自于强制完成任务的压力。 就像我作品集封面的那句话:建筑是我感受世界的方式,我觉得一个新的自由环境让我非常向往。
更中意时间长的项目
因为之前咨询过学长和老师们意见,还是比较偏向美国稍长年制的项目,可能对于我慢热的性格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毕竟现在我也还没看清自己未来到底应该怎么走,就还是先尊重内心给自己多点时间探索。
综合考虑,没申请“彩票校”
主申北美却没去申请GSD等“彩票校”是因为,前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申请到就没打算过,做到后期虽然老师们和朋友建议试一下,但头部学校不认雅思着实难顶,当时的我没有托福和GRE成绩,作品集进度也比较缓慢,10月时我只完成了项目一,项目二三大概70%,剩一个完全没开始。以我的能力大概估算了一下学习强度,分一部分时间去考语言和从零开始学GRE觉得并不轻松,考虑了一下便还是决定按部就班地完成作品,剩下时间留给自己多去逛逛上海。
目前“无拒信,全offer”的感觉?
其实很平静,因为能接受自己所有的结果。当时在做的过程中有过担心,想着风格会不会偏欧洲而美国学校不会喜欢,但老师告诉我其实内容质量更重要,于是我便摆正心态,觉得还是应该让学校看到自己真实的特点或风格,而不是非要迎合什么。
面经:放松心态,正常交流
美国那边还是主要考察口语,没有过于学术的问题,也不会跟作品集相关。所以只要抱着他们是在陪你练口语的心态放松点去回答就好,想一下一节口语课昂贵的价格,就会觉得自己赚了。事实上因为大半年没说过英语了,当时第一场面试答得也很烂,有一个问题请老师重复了多次感觉还是答得很空很肤浅,我觉得并不会太影响录取,只要能正常交流即可。
自然生长出的作品集主题
直到最后才发现项目在概念之下都有着一些可动的想法,它们可能是很简单的机制或结构,但是可以带给空间很多有趣的变换,每个项目的题目大概可见一斑:Woodland Rhapsody;A Poetic Encounter;The Kinetic Play tower;History, Wave, Sound.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我一开始并没有想要统一风格或主题,觉得做自己想做的最重要。借用朋友对她喜欢建筑的评价:Simple but solid,第一次听到就很有共鸣,也是我喜欢并且追求的点。
还有件趣事,在快结束的某一天,机构的朋友让我抽一张塔罗,帮我看看作品集的风格。我抽到的是‘Temperance’,其实后来越想越觉得很准。每一个设计都是我最真实性格或者建筑观的反映,大部分概念可以说是有点天马行空的,但最后我希望它是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呈现,落到空间是浪漫而克制的。我会幻想各种故事发生于此,在建筑里出场又落幕。
每个项目都是“最满意的项目”
虽然知道有不足但都很喜欢,因为自己尽力做了,不管是好的坏的过程坎坷或顺利,都诚实地记录着我的思考过程。
文书剖析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知
从跟建筑的缘分作为引入,分享了一下自己设计观跟音乐的关系。初中时在弦乐团,曾排练过一首曲子叫帕拉第奥(翻译问题完全没意识到是人名),当时成了我最喜欢的一首合奏曲子。多年后直到我开始学习外建史,才知道它是为了纪念建筑师而创作的。于是围绕这件事展开,回顾我的建筑学习经历,叙述着音乐与建筑在感知与逻辑层面上的共通之处。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也是由此展开,大概是艺术对抗功利主义。
半年的申请之路
●2023年 12月中旬
开始项目一
● 2024年 2月下旬
开始交换,项目一进行中
● 2024年 3月下旬
考完雅思
● 2024 5月
结束项目一,开始项目二
● 2024年 9月
交换时积累的灵感开始做项目三
● 2024年 10月
中下旬分别完成项目三、收尾项目二,开始写文书
● 2024年 11月初
开始项目四,同期一直在修改文书
● 2024年 12月中旬
完成各校文书
● 2024年 12月下旬
完成项目四
● 2024年 12月底 – 2025年 1月初
最终修改,投递
申请时如何调节心情
典型的I人,所以充电方式大多是自己找些事做,弹琴,接触自然,放空。
申请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回过头来看还是那句话:整个过程是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I perceive the world. 那些我喜欢的,其实都在设计上有着影子,它们很真实地反映着我的性格,包括对我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到现在我也难以给建筑学下一个普适的定义,但这种广袤性似乎恰好可以打破各个领域的壁垒。就是学了多年的某一时刻,你突然觉得它们之间边界好像越来越弱,有着可以互通的联系。
“写作不是因为有才华,而是因为有感情”,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对建筑的感觉吧。自认为是个没有设计天赋的人,但是因为对某个地方,某个时刻有着强烈的情感,才有了创作的欲望。
对学弟学妹们的话
今年普利兹克奖宣布的那天,朋友圈毫不意外地被霸屏,其中不乏一些已经转行的朋友。我想大家还是内心有所感触的,只是选择了更为现实的道路。年初在雁飞建筑展上看到一大面墙写着关于建筑学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隐约记得有对国内建筑学教育的一些讨论。标题叫做:Oblique Approach 非对称放样,惊叹这标题起的太妙。所以,离开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不一定就是两看生厌。那天还刷到一句话:“在欲沉的船上,最好的水手也值得鼓掌。”如果自己还享受这个过程,那就去做,“不要为2小时和8公里外的事情担忧”。
最后的感谢
首先感谢我的老师们,我开窍地非常晚,好像是在大三才慢慢感觉自己真正在做建筑;感谢Jenson老师让我逐渐找到自己的风格,感谢Diane老师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效率,感谢Shaw Fang老师支持我乱七八糟的想法,感谢一遍遍指导我文书的Feng Qian老师,感谢前期解答我问题的王老师和带着我一步步走完申请路的Rachel老师。以前的我完全没有自己的设计观,这一年是我感觉自己变化最大的时期,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脸皮上哈哈。
然后感谢我的朋友和‘战友’,因为担心我一个人住太孤独时不时给我寄来一些小礼物;我生日当天被投喂一个大蛋糕,晚上跟朋友们‘三地分居’地打着视频一起庆祝;在机构认识的‘战友’拉着我去健身,去公园散步,去骑车去看展,一起讨论着喜欢的作品而后双双被感动;最后申请完时大家一起去了家酒吧,聊到凌晨三点,内心叫嚣着结束万岁,兴尽而归。
最后感谢父母家人,他们从不会限制我太多,放我独自一人探索。“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一句是:”游必有方”。
我的植物
雪松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