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在线】
近日,合肥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机器人创新实验室Miracle团队,在2025年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中获佳绩。记者对团队代表进行了专访,听他们回顾那段充满挑战与荣耀的参赛历程。
比赛现场
收获:砥砺前行,双双获奖
“我投身RoboCup仿真项目,缘于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厚兴趣。大学期间,我立志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以全面提升个人能力。一次机缘巧合,我得知学院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的Miracle团队在RoboCup仿真领域有突出成果,且科研氛围浓厚,这无疑是我成长的理想之地。”2D参赛组队长、合肥师范学院学生沈海亮分享。
他主动请缨加入,在师长和前辈的悉心指导下,从基础平台搭建入手,逐步深入策略开发,最终融入团队,踏上赛场。
这段经历不仅成为他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更激发了他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探索热情。
本次参赛工作于2024年11月正式启动。初期,团队着手构建核心框架,调试仿真环境,并依据过往比赛资料确立初步战术方向。12月至次年3月,大家集中力量进行策略设计与模块实现,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分析及对抗测试,不断精进行为逻辑与团队协作机制。4月,团队进入冲刺阶段,通过密集的自对抗训练与跨队联调,持续挖掘系统潜力,完成多轮迭代优化。
团队共有十余人,既各有专攻又紧密协作。为了参加此次比赛,团队组建了仿真2D和仿真3D两个专项小组。2D组依托Agent2D框架,专注于智能体行为建模、角色策略制定及团队协作机制的优化;而3D组则侧重于机器人本体控制、动作规划及物理仿真处理。
沈海亮所在的2D组专注于防守、进攻等核心策略的设计与系统优化。“我主要负责防守策略的优化与执行框架的设计,旨在提升智能体在对抗中的响应速度与整体协调性。”他补充,尽管两组任务并行,日程紧凑,但大家通过合理排期、交叉评审及高频沟通,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最终实现了两个系统的无缝集成与高效运行。
5月4日,全国总决赛拉开帷幕。在仿真2D赛场,团队通过精密数据建模与动态战术调整,在攻防转换中保持决策连贯性,以稳定系统性能斩获亚军;在仿真3D项目中,该队队长、合肥师范学院学生贾剑磊带领队员针对三维空间感知、动态避障等挑战,通过底层算法优化与多智能体协同突破,在程序架构迭代等关键节点实现创新,最终荣获季军。
奋斗:通宵鏖战,历经5000轮仿真对战
备赛期间,诸多难忘瞬间交织成团队成长的轨迹。
赛前一周,为精调协防逻辑,团队通宵鏖战,历经5000轮仿真对战。每轮战后,成员们即刻投入数据分析与策略迭代,终在黎明前寻得突破瓶颈的钥匙。
有一次,3D组在系统测试中突遭策略逻辑异常,全组上下连夜奋战,细查代码,比对参数,数小时高强度协作后,终将问题一一化解。这一路,虽艰辛,但正是团队间那份默契配合与相互支撑,让他们得以一次次跨越技术与心理的双重沟壑。
而团队指导老师王凡,如定盘之星,始终为团队注入坚定信念与专业指引。他厘清技术脉络,明确阶段目标,让备赛之旅有条不紊,高效前行。在策略设计与系统优化途中,王老师凭借深厚积淀,多次精准点出要害,给出方向性建议,助力项目破茧而出。
更难得的是,他时刻心系团队氛围与成员状态,在紧张备赛的高压下,不断以鼓励与肯定为大家加油打气,让团队在挑战面前始终保持昂扬斗志。
当站在领奖台上,沈海亮难掩心潮澎湃:“于全国赛事摘得此番佳绩,是对我们拼搏的最好注脚。衷心感恩王老师一路扶持,还有团队成员的倾力付出,我们携手并肩,互为倚靠,方有此成就。”
这场赛事于沈海亮而言,恰似一方磨刀石,编程功力、算法思维、系统调试能力显著跃升,而团队协作在复杂项目中的决定性力量,更是深入骨髓。高强度对抗下,策略迭代、系统优化,每一步迈进皆源于无数次沟通、分工、复盘后的坚守。压力淬炼出抗压韧性、项目管理智慧与跨团队协作本领,更让他明晰兴趣所在,洞见自身发展潜力。
“RoboCup仿真项目于有志者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宝藏平台,不论是编程、算法、系统设计等能力,还是团队协作、问题洞察与解决实操等素养,都能在此得以提升。愿更多同窗投身其中,突破自我、积累经验,为校争光。也盼学院机器人创新实验室Miracle团队赓续荣光,再攀高峰。”沈海亮诚挚寄语后来者。
合报学在合肥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在线-合新闻记者 庄文倩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