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中的绿树红花
美国国家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简称NAE) 成立于 1964 年,是一家私立、独立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在为国家服务的过程中发挥工程领导作用。美国国家工程院的使命是通过就涉及工程和技术的事务提供独立建议,并促进充满活力的工程专业和公众对工程的欣赏,从而促进国家的福祉和繁荣。迄今为止,勤奋的华人中不乏众多优秀专业人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因篇幅受限,拟分为两部分发布,第一部分从1967年首位当选者开始,到2012年当选者为止;第二部分从2013年当选者开始,到2025年当选者为止。第一部分按当选时间先后顺序列举如下:
1967年
林同炎(T. Y. Lin; Tung-yen Lin;原名林同棪),美籍,生于福建福州,土木工程学家。他于1931年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读硕士研究生;1933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担任成渝铁路桥梁课长,滇缅铁路设计课长,总工程师及台湾糖业铁路处长等职。1946年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先后担任教授、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与结构力学组主任、结构工程实验室主任,学校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等,1976年退休时被授予终身荣誉教授。他于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6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73年
周文德(Ven Te Chow),美籍,生于浙江杭州,教育家,水文学家,生前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教授。他于1940年获得国立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48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1950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博士学位;1958年晋升为教授;1962年加入美籍。他于1973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197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75年
葛守仁,美籍,生于北京,原籍浙江嘉兴,电子学家,生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名誉教授。 他于1945年—1947年就读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52年—1956年在贝尔电话研究院Murray Hill研究所工作;1956年—1962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1962年晋升为教授;1973年—1980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学院院长。他于197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6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天和(Thomas H. Lee),美籍,生于江苏扬州,电机工程与系统工程专家,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他于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联合学院电工硕士学位;1954年获伦斯勒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他从1954年起先后在伦斯勒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84年任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所长。他于197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田炳耕(Ping King Tien),美籍,浙江上虞人,电机工程专家;1937年考入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40年三年级时因足伤从重庆返回到上海,1941年在交通大学完成四年级课程毕业;1947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他在斯坦福大学期间发明微波放大新器件—空间电荷波放大器;1952年加入美国贝尔实验室,开展了更广泛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并取得多项专利。他于197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6年
田长霖,美籍,生于武汉汉口,祖籍湖北黄陂人,传热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51年以高考机械工程科优等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57年取得路易斯维尔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5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文学硕士以及机械工程博士。他于1960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任教;1983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副校长;1990年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22年历史上、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裔及亚裔大学校长。
他于1976年大学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1年国际传热界最高荣誉AIChE-ASME MAX JAKOB纪念奖、1988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643号小行星命名为田长霖星、2000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1年被授予美国国家工程院创始人奖章、2002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等。
傅京孙(King-sun Fu),美籍,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浙江杭州,模式识别专家,生前是普渡大学高斯工程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智能制造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他于1953年获得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得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59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他在1959年—1960年任波音公司研究工程师;1960年在西雅图大学讲学;1961年起在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任教。他于197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8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作砥(Joseph T. Ling),美籍,生于北京,污染防治专家。他于1948年获杭州基督教大学(现浙江大学)工程学士学位、1952年获明尼苏达大学授予的美国第一个卫生工程博士学位他是3M公司的高级环保顾问,曾担任3M公司副总裁。他首创“3P”(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计划,鼓励工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追求零污染目标。他于1974年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空气品质顾问委员会委员,197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授予美国环保署空气污染控制协会主席。1999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将其列为过去125年对建筑工程最有贡献的125位顶尖人物之一;2013年林作砥被美国化学会列为对工业与工程化学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沈申甫(Shen Sheng-fu),美籍,祖籍浙江吴兴,航空航天、流体力学专家,1941年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194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博士学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马里兰大学、康乃尔大学任教。他于1970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施铨元(Chuan-Yuan Shih),美籍,江苏苏州吴江震泽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由于他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显著成就,他于197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78年
韦潜光,美籍,生于中国澳门,化工学家,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他于1948—1949年进入交通大学化工系学习,1952年从佐治亚理工学院本科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先后获得化工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他在1955年博士毕业后进入Mobil Oil Research担任化学工程师;1971年在特拉华大学化工系任教;197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主任及沃伦 K 刘易斯讲席教授;1991年出任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系主任。他于197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2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寿海,美籍,生于中国澳门,流体力学家。他于1954年获得伦斯勒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士学位,后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并长期在该校任教直至1999年退休。他的研究涵盖湍流理论、奇异摄动方法、全球变暖建模等多个领域。他于197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79年
冯元桢,美籍,生于江苏武进,力学和生物力学家。他于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3年获中央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9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他在1966年以前主要从事航空工程和连续介质力学方面的研究;1966年以后致力于生物力学的开拓。他于1966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1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0年
厉鼎毅,美籍,生于江苏南京,光纤通信专家,光波通信领域的独立顾问,中国首批特聘外籍专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贝尔实验室光纤通信部主任。 他于1953年本科毕业于南非金山大学;1957年加入AT&T贝尔实验室;195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他于198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981年
赵佩之(Bei-Tse Chao),美籍,生于江苏吴县,机械工程、核能工程专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金属切削与核能工程。他于198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6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2年
茅以升,中国籍,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他于1916年毕业于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现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
他学成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于1948年当选首届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吴耀祖(Theodore Yao-Tsu Wu),美籍,生于江苏常州,流体力学家,生前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他于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系、1948年获爱荷华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从1961年起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1996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退休,任荣休教授。他于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4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3年
谢承德(Paul Z.T. Zia),美籍,生于江苏常州,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学组,1952年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1960年获佛罗里达大学土木系博士学位。他长期担任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建筑结构、预应力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桥梁工程研究;1989年曾任美国混凝土协会(ACI)主席。他于1983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85年
卓以和(Alfred Y. Cho),美籍,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电机工程学家。他于1955年赴美留学;1960年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毕业;1961年获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他在博士毕业后任职美国朗讯科技公司(AT&T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室主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教授。他在198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1989年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993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诗颖(Shih-Ying Lee),美籍,生前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于1936年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42年留学美国,1943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194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由助教干起直至正教授。他于1974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退休,1976年曾任波士顿清华校友会首任会长、2008年担任波士顿清华校友会顾问。他于198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鲍亦兴(Yih-Hsing Pao),美籍,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苏东台,力学家。他于1952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伦斯勒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8年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系助理教授,后历任副教授、教授;195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1974年—1980年任康奈尔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系主任;1984年—1986年、1989年—1994年先后两次任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访问教授兼所长;1994年—1998年任台湾大学教授;2003年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2009年任台湾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特聘研究讲座教授。他于198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1986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6年
王义翘(Daniel I.C. Wang),美籍,生于江苏南京,生化工程师。他于1959年和1961年分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硕士学位;1963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65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任助理教授;1970年晋升为副教授;197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被任命为MIT/新加坡国立大学联盟淡马锡教授。他于198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梅强中,美籍,祖籍江西南昌,流体力学专家。他于1955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年获斯坦福大学攻读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科学博士学位。他于196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授,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Donald & Martha Harleman讲座教授,曾获美国土木工程学院的T.K.HSIEH奖,198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7年荣获Von Karman Medal,该奖项是流体力学工程界的最高奖项之一。
萨支唐(Chihtang Sah),美籍,生于北京,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他于1953年获伊利诺伊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和工程物理学士学位;1954年和1956年分获斯坦福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他在1959年—1964年供职于美国仙童公司;1964年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物理系和电子及计算机系教授;1988年起担任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和电子工程系教授、工学院首席科学家;2010年起受聘为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他于198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罗远祉(Yuen Tze Lo或Y.T.Lo),美籍,生于湖北武汉,祖籍浙江杭州,电磁学家和微带天线专家。他于1942年和1945 年分获清华大学电机系学士、硕士学位,1948年赴美留学,1951 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他于198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易家训,中国籍,贵州贵阳人,流体动力学家。他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曾在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水利实验室、贵阳桥梁公司工作,并执教于贵州大学。他于1945年赴美学习,1948年获依阿华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南锡大学等校任教,之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授。他于198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87年
王佑曾(Eugene Wong),美籍,资讯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名誉教授。他于1955年、1958年和1959年分获普林斯顿大学学士、硕士和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59年—1960年在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他于1960年—1962年任IBM研究中心研究员;1962年起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1980年创办安格尔(Ingres)公司;1985年—1989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1990年—1993年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副主任;1994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1994年—1996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1998年—2012年任美国Versata、NACCO、Hyster-Yale, Inc.等公司高管。他于198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199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199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朱兆凡(Richard C. Chu)美籍,电子冷却与热传导学领域专家。他于1958年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1960年获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他长期服务于美国IBM公司,专注于电子设备传热与冷却系统的研发,拥有23项美国专利,解决了大型电子计算机运行中的过热问题。他于1983年当选IBM院士、1988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198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1996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耀滋(Yao Tzu Li),美籍,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生前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天系教授。他于1935年考入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1937年8月被选送至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深造,主修飞机发动机;193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他在1940年被派往莱特飞机发动机厂实习;1940年—1944年任贵州大定飞机发动机厂总工程师,主持建造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1946年任燕京大学工学院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航天系研究助理;1952年—1960年任Dynisco公司总裁;1956年—1972年任麻省理工学院航天系仪表/控制/导航组组长、人机试验室主任;1961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1967年—1999年任Setra公司董事长;1972年—1979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发明创新中心主任;1982年—2002年任Y.T.Li公司董事长。他于198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戴振铎,中国籍,生于江苏吴县,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美国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无线和传播学会主席,198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988年
郑显基(Frank K. Cheng),美籍,中国澳门人,空气动力学家, 194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曾任职康奈尔空气动力实验室研究工作、美国南加州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教授,并被多方企业界争聘为顾问。他在高超声速流动(如爆炸波相似解)、跨声速流动、化学流体力学和民航机的流场数值计算等方面贡献卓著。他于198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张立纲(Leroy L. Chang),美籍,生于河南焦作,祖籍吉林九台,固体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他于1957年获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电子电机工程系硕士学位、1963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工作,先后研究员、主任;1993年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
他于198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当选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2001年从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职务荣休。
徐皆苏(Chieh-Su Hsu),美籍,生于北京,祖籍江苏苏州,工程力学专家,生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名誉教授。他于1945年毕业于中正理工学院第七期造兵系;1948年、1950年分获得斯坦福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他于1951年—1995年任IBM公司计划工程师;1955年—1958年任托力多大学副教授;1958年—1964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1964年—1991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1969年—1970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应用力学部主任。他于198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卞学鐄(Theodore Hsueh-Huang Pian),生于中国上海,天津人,祖籍江苏常州,航空航天学专家,固体力学和结构力学专家,美国阿波罗计划专家,杂交有限元学派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太空学系荣休教授。
他于1936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并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获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学士学位;1944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48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59年任副教授,1966年晋升为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力学,他创立了杂交应力有限元法;1974年获得冯·卡门纪念奖;198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毓琦,美籍,生于上海,祖籍浙江诸暨,自动控制专家,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创导者之一,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他在1950年16岁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先后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53年)、硕士学位(1955年);1958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61年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65年拿到终身教授职位。他于1969年晋升为哈佛大学戈登·麦凯教授;1983年担任哈佛大学跨系决策科学博士方向的主席;198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9年获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奖;2000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两院外籍院士;2001年受聘清华大学讲座教授。
1989年
王国金,美籍,生于江苏武进,制造工程专家,数控弯管技术应用于汽车工业先驱者,1947年获得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62年获威斯康辛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68年获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康奈尔大学教授30年。198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方 復(Frank F. Fang),美籍,北京人,1949年由交通大学转学进入台湾大学电机系,1951年留校任助教;1952年赴美留学,先后获诺德丹(Notre Dame)大学及伊利诺伊大學碩士及博士学位。他曾就职波音飞机公司研究工作、任 IBM T.J. Watson 研究中心研究员(直至1993年在该岗位荣休)、布朗大学兼职教授。他于198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199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0年
王淀佐,中国籍,辽宁凌海人,矿物工程学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
他于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1985年晋升为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因其在国际矿物加工浮选理论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对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于2010年荣获“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荣获该奖项的中国人。他于199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林同骅(Tung-Hua Lin),生于重庆,航空及工程力学家,生前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他于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1933年被清华大学录取派往美国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193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7年返回中国,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及航空研究所搞研究及教学;1949年—1954年任底特律大学副教授;1953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54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1977年晋升为加州大学特级教授。他于199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高 锟,英、美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他1949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国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分获伦敦大学学院学士和博士学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他于199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当选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0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黎念之(Norman N.Li),美籍,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湖南湘潭,化学工程专家,曾任美国恩理化学技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他于1954年获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9年获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63年后,他历任埃克森石油公司高级科学家、环球石油公司(UOP)分离科技研究所所长、阿理德-西格诺公司 (Allied-Signal)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1995年任美国恩理化学技术公司董事长;199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1年
杨祖佑(Henry T. Yang),美籍,生于重庆,航空航天领域专家。他于1958年考入台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1962年赴美留学,1968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结构工程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美国普渡大学任教。他于1988年被评为美国普渡大学航空航天研究的Neil A. Armstrong 杰出教授;1994年出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第五任校长;1998年获得美国工程教育协会颁发Benjamin Garver Lamme金奖;2008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协会颁发的结构、结构力学和材料奖。他于199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0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6年获得美国国家工程院Arthur M. Bueche奖。
陈世卿(Steve Chen),美籍,生于福建南平,超级计算机专家。他于1967年从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1971年获美国维拉诺瓦大学硕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他于1979年进入克雷先生的公司开发自己的产品,1988年3月28日被美国 《时代周刊》 杂志作为封面故事人物,2002年成立深圳蚬壳星盈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出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他于199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胡流源(Savio Lau-Yuen Woo),美籍,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工程系名誉杰出教授。他于1965年获加州大学奇科分校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66年获华盛顿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70年8月—1974年6月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研究生物工程师;1971年获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学位。1974年6月—1975年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副研究生物工程师兼讲师;1975年晋升为副教授;1980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2007年任匹兹堡大学教授;1990年—2017年任匹兹堡大学肌肉骨骼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2017年任匹兹堡大学杰出教授;2017年起任匹兹堡大学名誉杰出教授。他于1991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毛昭宪(Van C.Mow),美籍,生于四川成都,浙江奉化人,生物工程学家;1962年获伦斯勒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士学位;1966年获伦斯勒理工学院应用力学博士学位。
他于1968年—1969年任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工程力学部技术员;1969年—1976年任伦斯勒理工学院力学系副教授;1976年—1982年任伦斯勒理工学院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1982年—1986年任伦斯勒理工学院John A.Clark和Edward T.Crossan工程教授;1986年—1998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和骨科生物工程系教授;1986年—2002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长老会医院研究实验室主任;1995年—200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主任;1998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富的基金会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骨科生物工程教授,200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富的基金会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200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富的基金会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刘平作用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主任。
他于199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2年
孔祥重(Hsiang-Tsung Kung),美籍,计算机科学家。他于1968年获台湾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73年—1974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研究助理,1974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Shell杰出教授;哈佛大学威廉·盖茨(William H. Gates)教授;2017年担任台湾人工智能学校校长。他于1990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3年
郑哲敏,中国籍,生于山东济南,祖籍浙江鄞县,物理学家、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他于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49年、1952年分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弹性力学组组长、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1982年被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主任。他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4年
汤仲良(C. L. Tang),美籍,祖籍江苏无锡,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量子电子学先驱及参变雷射振荡器发明者,199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田家美(James M. Tien),美籍,原籍吉林省吉林市,曾任美国迈阿密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及特聘教授。他于1966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67年和1972年分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总会副主席、执行委员会主席、产品委员会主席、期刊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IEEE《系统、人和控制论》学报主编。他于199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5年
邓文中,美籍,生于广东肇庆,桥梁工程专家。他于1959年获香港珠海学院学士学位;1965年获得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林同棪国际公司及美国达士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任教授。他于199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8年选为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
施 敏,美籍,生于中国南京,微电子科学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专家,1957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60年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在此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他于1994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吴 京,美籍,出生于中国南京,祖籍江苏镇江,海洋流体力学专家,1956年本科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61年和1964年分获爱荷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他曾任爱荷华大学教授、台湾成功大学名誉教授及校长,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他于1986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199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陈惠发,美籍,生于江苏南京;1959年获台湾成功大学学士学位、1963年获美国里海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1966年获美国布郎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他曾任教于美国里海大学,普渡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他于199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王兆凯(Jaw-Kai Wang),美籍,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温州瓯海,水产工程学家,深圳市兆凯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他于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农工系;1958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夏威夷大学任教;199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6年
张永山(Y.AustinChang),美籍,生于中国河南,材料科学家,生前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杰出教授。他于1954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工程系学士学位、1955年获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63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冶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1967年起先后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他于199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叶文工(William W-G. Yeh)美籍,1967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加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领域涵盖水资源管理、环境工程等,1996年被评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杰出教授,199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7年
何志明,美籍,生于中国台湾,微纳米流体、生物纳米科技专家,1967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74年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他曾任职于南加州大学航空工程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机械和航空工程学系任教授、微系统研究中心(CMS)主任、班瑞奇-洛奇马丁讲座教授、副校长、特聘研究教授。他于199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正明,美籍,生于北京,微电子学家,1968年从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196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他于1973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76年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任教;1996年创办思略微电子有限公司兼任董事长;1999年开发出了鳍式场效应晶体管;2001年至2004年担任台积电首任技术执行长;2004年回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2008年担任闪迪公司董事。他于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5年获得美国国家技术创新奖;201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赵以甦,美籍,先后获得台湾大学农业工程学士、维吉尼亚工学院双硕士(农业工程与机械工程)及爱阿华大学应用力学博士学位。曾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梅奥医学中心生物力学系教授及整形外科主任,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力学研究。199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2000年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8年
黄桑希兰,女,美籍,生于中国大陆,凯斯西储大学材料系教授、工学院杰出教授、学校董事,H-Technology集团总裁,毕业于台北一女中及国立成功大学化学系。1976年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女性材料博士,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首位华裔女院士。
1999年
廖国男,美籍,大气物理学家,于1965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68年与1970年分别获美国纽约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72年至1997年任教于犹他州立大学,1997年至2021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00年至2004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2004年被聘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教授。他于199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乃沅(Raymond T. Chen),美籍,计算机科学专家;1980年获台湾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学位;1983年和1988年分获得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硕士、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于1988年—1992年在Physical Optics Corporation担任研究科学家、经理和工程部门主任;1992年至今:加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目前担任该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讲席教授;2000年—2001年:任Radiant Research, Inc.首席技术官、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2001年至今:任Omega Optics Inc.的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199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0年
张俊彦(Chun-Yen Chang),中国籍,微电子专家。他于1960年获台湾成功大学学士学位;1962年、1970年分获台湾交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他于1981年任贝尔实验室高级研究员;1987年—1990年任台湾交通大学研发长;1990年—1994年任台湾交通大学工学院院长;1994年—1995年任台湾交通大学电机资讯学院院长;1996年—1998年任台湾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2006年任台湾交通大学校长。他于1996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黄 锷,美籍,生于中国湖北省,海洋科学家,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1967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华盛顿大学海洋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先后任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航空航天局、加州理工学院;2006年退休后被中央大学聘为台积电讲座教授、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动态生医指标暨转译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他于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7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万荣玉,女,美籍,生于江苏苏州,冶金工程专家。她于1952年交通大学化工系本科毕业;1964年—1980年,先后在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和北京矿冶研究院任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冶金室主任;1980年赴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1984年获犹他大学博士学位,1984年—1985年任犹他大学冶金系博士后,1985年—1987年任犹他大学研究副教授。1987年起,任职于美国纽蒙特矿业公司研发部,历任资深研究顾问、冶金研究主管、湿法冶金首席科学家。她于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郭 位,美籍,生于中国台湾台北,系统科学、可靠度工程专家,于1972年获台湾清华大学核子工程学士学位;1980年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工业工程博士学位。他于1981年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1984年任职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系,先后担任助理教授 、副教授 、教授、系主任;1993年任教于德州农工大学工业工程学系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期间担任Wisenbaker讲座教授及工程学院首席副院长;2003年任职田纳西大学,期间担任工学院院长、大学荣誉讲座、工业与资讯工程教授、电机工程教授;2008年5月14日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大学荣誉教授。
他于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4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
宋 健,中国籍,山东荣成任,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他于1948年至1953年在山东胶东区党委干校、山东工业干部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外语学院等院校学习;1953年至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国立鲍曼工学院学习,并以研究生学历毕业。他曾任职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七机部二十六所、甘肃酒泉国防科委二十基地、七机部二院、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七机部总工程师、副部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他于1992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00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鲍亦和,美籍,祖籍江苏东台,生于南京,1962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获流体力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华盛顿大学、猷他州立大学、休士顿大学、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美国浮海风电公司董事长。他于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汪正平(WONG, Ching Ping),美籍,生于广东广州,1992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1995年进入乔治亚理工学院执教;2010年全职回中国,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电子工程讲座教授。他于1993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2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林幼堃,美籍,195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伊利诺伊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美国太空总署(NASA)、空军材料实验室、通用汽车公司、通用动力公司、TRW公司等美国政府机构及公司的研究顾问等职。他于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1年当选俄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金广平(Albert King),美籍,生于中国,成长于台湾,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杰出教授,碰撞生物力学和车辆安全学科方面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65年获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学士学位、1967年 和1969年 分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机械工程系硕士、博士学位。他于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1年
范良士,美籍,化学工程专家。他于1970年从台湾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78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5年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工作,先后担任教授、系主任、杰出大学讲座教授、煤炭学团执行长、C. John Easton工学讲座教授。他于200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2006年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9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2年
罗忠敬,美籍,物理学家,他于1968年获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70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73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物理学博士学位。他于1976年—1984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1984年—198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任教;1988年加入普林斯顿大学;1995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宇航系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H. Goddard)讲座教授;2010年8月任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主任。他于200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2010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胡 玲(Evelyn L. Hu),女,美籍,微电子学家。她于1969年从巴纳德学院物理系毕业,之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就读研究生,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她先后在AT&T贝尔实验室、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量子电子结构中心、哈佛大学电气工程与应用科学系、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任职。她于200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黄煦涛,美籍,生于上海,信息学家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子系,之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他于1963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73年转至普渡大学电机系工作,担任教授兼资讯处里实验室主任;1980年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机系工作,先后担任William L. Everitt 杰出讲座教授兼贝克曼前瞻科技研究院主席;2012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他于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文寿(W.S. Winston Ho),美籍,生于中国台湾,分子化学家。他于1966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69年和1971年分获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硕士、博士学位。他曾任职美国联合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施乐公司、埃克森研究工程公司、肯塔基大学莱克星顿分校教授;2002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他于200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2014年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刘必治(Bede Liu),美籍,生于上海,信息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他于1959年获得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长期致力于数字信号处理研究。他于200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2006年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1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3年
马佐平,美籍,生于甘肃兰州,祖籍浙江东阳,微纳电子专家;1968年从台湾大学电机系毕业、197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他在博士毕业后进入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系统产品部工作;1977年进入耶鲁大学电机系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电机系主任、电机系微电子中心共同主任、Raymond John Wean讲座教授;2005年至2014年担任北京大学—耶鲁大学微电子及纳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他于2003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4年
崔 琦(Daniel C. Tsui、Daniel Chee Tsui),美籍,物理学家,生于河南宝丰,普林斯顿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Arthur Legrand Doty教授、荣休教授;1958年获奥古斯塔纳学院全额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961年获奥古斯塔纳学院数学学士学位;1967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68年,任芝加哥大学研究员;1968年至1982年,任美国贝尔实验室技术部研究员;1982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崔 琦1984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Oliver·Buckley凝聚态物理奖;1998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物理奖章;1998年10月13日,凭借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他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Horst Ludwig Störmer)、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Robert Betts Laughlin)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5年4月获弗兰克林奖;201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正式退休;2012年6月成为“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入选学者;198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名誉院士、2000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5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庄炳湟(Biing-Hwang Juang),美籍,生于中国台湾宜兰,佐治亚理工学院摩托罗拉基金会讲座教授。他在1977年接受了加州大学的奖学金,到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求学;2002年自贝尔实验室退休,加入佐治亚理工学院任教;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刘锦川(T.C.Liu),美籍,生于中国四川,祖籍江苏扬州,材料科学家,香港城市大学先进结构材料研究中心大学杰出教授。他于196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2年进入美国布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他于1967年进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先后担任研究员暨高级研究员、合金行为与设计部门主任、院士、资深研究院士;2005年担任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暨杰出研究教授,2009年被聘为奥本大学杰出教授;2011年被聘为香港城市大学大学杰出教授,同年被聘为台湾大学杰出讲座教授。
他于1988年获美国总统奖之一劳伦斯奖、1998年获布朗大学杰出校友金质奖章、2006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吴建福(C.F. Jeff Wu),美籍,生于中国台湾新竹,统计学家。他于197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士学位;197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学博士学位。他于1977年-1988年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统计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8年-1993年任滑铁卢大学统计与精算学系通用汽车讲座教授;1995年-1998年任密歇根大学统计系主任;1997年-2003年任密歇根大学H. C. Carver统计学讲座教授;2003年任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业及系统工程系教授、可口可乐统计学讲座教授;2024年9月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校长学勤讲座教授。他于1987年获考普斯会长奖、2011年获费雪讲座奖;2000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周尚林(Sunlin Chou),美籍,曾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任Intel公司前高级副总裁和制造事业部总经理,2005年退休。他于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施春风,新加坡籍,断裂力学专家和教育家,从新加坡理工学院毕业后,197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他于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200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阳闿 ( Y. K. Chen),美籍,曾任职阿尔卡特-朗讯贝尔实验室硅光电、数位交换及传输研究处的资深处长,系IEEE Fellow,曾获IEEE David Sarnoff Award。他于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舒维都(Victor Zue),美籍,计算机科学家,长期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曾任该校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主任和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他于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2008年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
2005年
钱 煦(Shu Chien),美籍,1931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州。他于1947年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医学预科;1949年随父钱思亮前往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医学院学习;1953年本科毕业;1954年赴美留学;195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他于1969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1988年加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91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特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1994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系主任;2008年7月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新医学院创始主任;2014年10月10日钱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成立。
他于199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9年12月获得台湾“总统科学奖”;2011年9月27日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注:钱煦是获1994年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199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200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200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等四院院士,2006年中国科学院、2021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和1976年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三院院士,共聚七个院士荣誉於一身的世界著名生物学家。)
杨祖保(Ralph T. Yang),美籍,生于江苏镇江,化学工程专家。他于1964年获台湾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后赴美留学、1968年和1971年分获耶鲁大学硕士、博士学位。他于1978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任教;1995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化学工程系担任教授;2002年担任台湾中央大学李国鼎讲座教授。他在2005年获美国能源部授予的氢气研发奖;200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8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陈超群(Chau-Chyun Chen),美籍,Aspen Tech公司创始人;1973年获台湾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77年和1980年分获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硕士、博士学位。他在博士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ASPEN项目研究员,后来创建Aspen Tech公司。他于2005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6年
徐匡迪,中国籍,生于浙江崇德,钢铁冶金专家。他于1959年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毕业。曾任职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上海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上海市计委主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于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塞尔维亚工程院和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和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当选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
林善成(Simon Lam),美籍,中国台湾人,1972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74年和1977年分获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时任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他是唯一获得ACM SIGCOMM终身成就奖的华人学者,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尤其是SIGCOMM相关方向)有突出贡献,于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郑妙勤(Josephine Cheng),女,美籍,香港人,广东中山、曾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学位;曾任IBM公司副总裁及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她于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7年
周 郁(Stephen Y. Chou或Stephen Yu Chou),纳米印刷专家。他于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2年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于1986年至1989年任教于斯坦福大学;1989年至1997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1997年获聘普林斯顿大学Joseph C.Elgin教授;1997年至2013年先后创立Nanonex Corp、NanoOpto Corp;BioNano Genomics Inc、Essenlix Corp;2004年入选美国新泽西州高科技名人堂。他于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彭赐灯(Syd S. Peng),美籍,生于中国台湾苗栗,采矿专家。他本科毕业于台北科技大学,1967年获南达科他矿业及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70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1974年就职于美国内政部矿务局双子城研究中心;1974年进入西弗吉尼亚大学采矿系;1978年—2006年任西弗吉尼亚大学采矿系主任;2013年从西弗吉尼亚大学退休,同年6月受聘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采矿工程系讲座教授;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姚 熹,中国籍,生于江苏武进,材料科学家;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后留校任教,并随校迁往西安,历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他于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基金奖,同年担任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美国陶瓷学会会士、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08年
锁志刚(Zhigang Suo),美籍,生于陕西西安,固体力学家。他于198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他于199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2003年任哈佛大学Gordon McKay教授;2006年任哈佛大学Allen E. and Marilyn M. Puckett教授。他于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懋中,美籍,电子科学家。他于1972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74年获台湾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79年获台湾交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曾任职M/A-Com、天合汽车集团、洛克威尔科学中心高速电子实验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台湾交通大学校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胜华杰出讲座教授。他于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
程正迪,美籍,生于上海,高分子科学家。他于197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之后前往华东纺织工学院担任数学教师;1981年获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化学纤维系硕士学位;1985年获得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化学系博士学位。他于1987年进入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讲座教授;2007年担任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6年受聘为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院长;2017年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他于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李禄轩(Lee-Lueng Fu),美籍,生于中国台湾,美国宇航局资深研究科学家。他于1972年获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学士学位、1978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学位。他曾长期任职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资深研究科学家、海洋物理研究组组长、兼职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他于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林本坚(Burn J. LIN),中国台湾人,生于越南,祖籍广东潮汕。他于1963年获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学士;1970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博士。2000年—2015年在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任资深处长、杰出科技院士和副总经理;兼职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台湾清大—台积电联合研发中心主任;2015年底从台积电退休。他于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4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叶文灏(William W-G Yeh),美籍,生于中国台湾,电磁学专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他于1961年获台湾成功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6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他于200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9年
曹湘洪,中国籍,生于江苏江阴,石油化工专家。他于1967年从南京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橡胶厂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聚合车间主任、书记、副厂长;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6年获得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蒋业明(Yet-Ming Chiang),美籍,中国台湾人,1980年、1985年分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材料系教授,研究出用铝、铌、锆等三种金属做正极的超级锂电池。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谷歌学术显示其H指数达到107,总引用次数超过4万次。他于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10年
张 翔,美籍,生于江苏南京,光电学家,1985年、1988年分获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
他于1996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1999年起历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纳米科学及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机械工程学系及应用科学型技术所副教授,2005年晋升为教授;2008年发明的纳米隐身衣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全球十大科学发现之一;2014年至2016年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主任;2018年7月任香港大学校长至今。
他于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 刚(Gang Chen),美籍,生于湖北南漳,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 Carl Richard Soderberg 电力工程教授;2013 年至 2018 年,他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他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在2001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之前,他曾在杜克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他于201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4年当选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8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1年
高民环,美籍,生于台湾省南投县,在台湾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美国田纳西大学获得电子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他曾效力于美国太空总署、美国陆军和国防工业。在创办自己的公司之前,他曾经领导研制出世界第一个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器。他在1989年与同事共同创办Garmin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全球定位系统产品生产商;201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李泽元(Fred C. Lee),美籍,1968年获台湾成功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74年获杜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职美国TRW航太与电子系统公司;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Tucker讲座教授、Hester工程讲座教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力电子中心创办人与产学合作计划主任;美国维吉尼亚电能科技公司创办人暨董事长;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电力电子学会会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电力电子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创办人;台湾清华大学孙运璿讲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荣誉教授。他于201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3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唐纳德·刘(Donald Liu),美籍,休斯顿美国船舶局前副总裁及科技总裁,在船舶结构设计和安全方面有特殊贡献,201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王友仑,美籍,祖籍上海,从小在美国长大,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获得电子工程博士,1989年发明研制出用于医学外科手术的声控机器人手臂,2002年创办inTouchHealth,提供世界领先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和远程学设备。他于2011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2年
高华健(Huajian Gao),美籍,生于中国四川成都,力学家。他于1982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和1988年分获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在斯坦福大学、马克斯普朗克金属研究所、布朗大学 南洋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任职。他的荣誉包括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2019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英国皇家学会、德国国家科学院利奥波迪纳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还曾获得包括罗德尼·希尔奖、 Timoshenko 奖章和 ASME 奖章,这是他所在领域最高的三个终身成就奖。
李 凯,美籍,生于吉林长春,计算机科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讲席教授。他于1977年获得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1981年获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于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若有错漏,欢迎指正。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