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不久,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这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标志着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迈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PART.01 养老机器人已悄然“上岗”
在成都社区,早上七点,机器人“洋洋”会自动唤醒,静音行走至长者床前,用温柔的声音问候:“奶奶,早上好啊。”随后播报天气、提醒活动,成为长者们贴心的日常助手。
而在辽宁沈阳,七旬长者张先生借助养老机器人公司的下肢外骨骼训练器,从基础的肢体训练开始,逐步恢复了行走能力。
当下,养老机器人已形成清晰的分类矩阵:康复机器人如下肢助行器、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失能老人重建行动能力;护理机器人涵盖电动护理床、健康监测设备、紧急救助系统,承担日常照护重任;陪伴机器人则化身 “家庭管家”,兼具情感交互、娱乐陪伴与家居管理功能。
今年春节,外骨骼机器人辅助老人攀登泰山的视频刷屏网络,更让人们直观看到科技对长者们生活场景的拓展。
PART.02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黎明前”
尽管前景广阔,养老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仍面临多重考验。
技术层面,当前产品在复杂环境适应性、语言识别精度、情感交互深度等方面仍有短板。深圳某养老护理院的测试显示,部分人形机器人操作复杂,需护理员协助开机,面对动态环境时移动迟缓,难以精准理解老人指令。业内人士戏称:“机器人的‘小脑’和‘肢体’已渐成熟,但‘大脑’发育仍需加速。”
价格门槛更是一道难关。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具备AI对话和医疗问询功能的智慧养老机器人单价超14万元,助行机器人普遍1万-3万元,高端康复设备动辄数十万元,助浴机器人均价3万-5万元,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但政策东风与技术进步正催生行业变革。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持续加码,各地纷纷出台“养老科技”专项政策。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预测:“3年内陪伴型机器人将进入家庭,5年内专业护理机器人有望普及”。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则用“大哥大时代”形容产业演进——功能逐步完善,成本持续下探,最终实现规模化应用。
PART.03 定义有温度的“科技养老”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亿,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养老机器人的出现,不仅是应对“银发浪潮”的技术方案,更是重构养老生态的重要契机。
在上海、深圳的试点机构,机器人承担了80%的基础照护工作,让护理员得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情感陪伴与个性化服务,形成“机器做体力,人给温度”的协同模式。
如今,养老机器人的未来已清晰可见:它不是冰冷的机械装置,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科技家人”;它的使命不仅是减轻照护负担,更是让每位长者都能在科技的加持下,幸福地享受退休时光。当硬核科技与温暖亲情双向奔赴,“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图景,正从政策文件与实验室走向千万家庭的真实生活。
或许正如春晚舞台上扭着秧歌的机器人所预示的:一个“机器人辅助养老”的时代已悄然开启,但在追逐技术进步的路上,我们始终要记得——最好的养老,是科技有温度,人间有真情。
PART.04 结语
我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展现,更意味着在全球老龄化浪潮中主动破局。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养老机器人正从单一功能向“智能体”进化——能识别老人微表情调整沟通方式,通过物联网联动家居设备,甚至预判健康风险并自动预警。
深圳机器人协会指出,助浴、助餐、助行等“痛点型”产品将率先爆发,而建立租赁制度、开发5000元以下普惠型助行器等建议,正推动产业从“高端定制”向“大众消费”转型。
然而,技术理性仍然需要与人文关怀共振。鞍山师范学院魏红敏提醒:“亲情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刚需。过度依赖机器可能导致老人情感疏离,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养老机器人被亲切称为“吉祥三宝(保)”——集保姆、保洁、保安功能于一体,但其本质应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从喂饭、助浴等生活照料,到下棋、聊天的情感慰藉,科技的终极目标是让长者在获得尊严与便利的同时,始终被人间温情环绕。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7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