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围墙,两样风景。当家长带着孩子在北大校门口刷了三次身份证都显示“预约已满”时,东京大学的学生正穿过没有校门的主干道,融入涩谷街头的繁华。
“抱歉,今天的参观名额已满。”2025年暑期第一天,清华大学西门前,保安对带着孩子从山东赶来的张先生重复着这句话。烈日下,数十名游客徘徊在校门外,有人开始联系“黄牛”——支付150元,就能被偷偷带进校园。
与此同时,在东京大学赤门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小林自由刷卡进入校园。更远处,纽约大学的教学楼与城市商业区融为一体,香港城市大学的地铁出口直通校园二楼。
中国147所“双一流”高校中仅63%实际开放校园,而预约难、手续繁、限流严仍是普遍现象。围墙内外的隔阂,成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01 紧闭的校门,难解的困局
2023年初,当疫情管控全面解除,社会重回常态,高校大门却依然紧闭。今年暑期将至,“大学校门为何难开”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教育部明确表态: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现实却令人失望。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团队统计:截至2024年初,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中,仅75所在官方程序上明确开放,占比刚过半。即使加上实际开放的18所,比例也仅63%。
更令人焦虑的是那些“欲开又止”的校门。有的学校实行网上预约“限制性开放”,名额稀缺,程序繁琐;有的“挤牙膏式开放”,仅限周末刷身份证入校;有的则仍全时段封闭。
“想进校园?要么有关系,要么找‘黄牛’。”一位网友的吐槽道出了公众的无奈。这种现状与社会期待形成强烈反差,被研究者称为 “开放落差”。
02 安全与秩序,校方的顾虑
在高校管理者的天平上,开放的压力与校园秩序的维护形成微妙平衡。96.39%的大学生支持打开校门,但其中63.92%只支持有限开放。学生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四方面:
校园资源被过度占用,环境设施遭破坏,教学秩序受影响,以及安全隐患增加。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一位高校后勤负责人坦言:“疫情后我们尝试过全面开放,结果操场草坪一周就被踩秃,教学楼厕所排起长队,还有推销人员直接进教室发传单。”
更深层的阻力来自管理思维。维持“校内平静”成为一些高校规避管理难度的借口。正如新华网评论指出:“这种规避管理难度、维持‘校内平静’的做法,是一些高校管理思维落后、校园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属地管理原则更让高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位985高校校办主任透露:“一旦开放后发生安全事故,责任全在学校。没有上级明确政策支持,谁愿担这个风险?”
03 他山之石,开放的世界经验
当中国高校为开放问题争论不休时,发达国家大学早已探索出成熟模式。
日本政府2009年启动 “全球30”计划,选定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13所顶尖大学作为国际化基地。这些学校不仅拆除物理围墙,更打破制度壁垒:大幅增加英语授课课程,设置全英文学位项目;为留学生配备学习辅导员和生活顾问;开放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
同志社大学作为首批入选的私立名校,专门为留学生设立日语写作中心和英语支持项目,甚至推出 全额学费减免政策。这些措施使日本提前实现了“2020年接收30万留学生”的目标。
美国大学则走得更远。省政协常委冯家辉考察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名校后发现:美国大学普遍没有围墙。更特别的是纽约大学——教学楼像“连锁店”散布在城市各处,市民可自由穿行。
在疫情期间的2020年秋季,尽管美国移民局出台严苛政策,要求国际生不得全上网课,但哈佛、哥伦比亚等高校迅速反应,推出混合教学模式保护留学生权益。这种灵活应变,体现了开放教育的制度韧性。
英国牛津大学的做法更具启示。当被问及“没有围墙和门卫,闲杂人员进来怎么办”时,校方回答意味深长:“1167年建校时,牛津大学就从牛津镇学术中心演化而来。城镇孕育了大学,大学怎能与城镇隔绝?”
04 身边的榜样,开放中的亮色
在开放道路上,中国并非全无进展。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已实现无围墙校园。这些学校的经验证明:没有围墙,教育照样蓬勃发展。
香港高校提供了另一范本。冯家辉调研发现:香港中文大学不仅无围墙,还提供全校园免费WiFi;香港城市大学建在九龙市中心商业区,市民可自由参观大部分场所。
内地部分高校也在探索。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允许市民车辆进入,停车费远低于市场价;体育场地基本免费开放。虽图书馆借阅手续仍较复杂,但已迈出可贵一步。
2023年7月,在教育部的推动下,13所高校集中发布开放政策,达到年度高峰。上海、甘肃等地教育部门也出台文件,要求有序推动校园开放。这些信号表明,变革正在发生。
05 平衡之道,开放与管理的艺术
如何破解中国高校的开放困局?国际经验给出多条路径:
开放需要制度保障。日本“全球30”计划由文部科学省直接推动,配套专项资金达41亿日元。中国教育部门也应出台明确政策,为高校开放“撑腰”。研究显示:教育主管部门发文或表态后,校园开放比例提高约15%。
安全需要智慧管理。“现代社会,早已不是用一堵墙就能解决问题的了。否则,为什么我们现代化的城市不修建一堵城墙呢?”冯家辉的质问直指核心。他建议采用“核心区域保护+公共区域开放”模式:宿舍、实验室设门禁,绿地、体育场等全面开放;同时利用视频监控、保安巡逻等手段保障安全。
资源需要科学配置。面对市民入校需求,可借鉴日本同志社大学的“分时分层”做法:教学日优先保障教学,周末开放公共设施;图书馆设置市民阅览区,与教学区相对分离。
观念需要根本转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袁小姐的经历发人深省:她的课堂常在BBC办公楼进行,金融专业同学则在投行上课。“整个伦敦都是我们的课堂!”这种 “城市即校园”的理念,正是中国高校最缺乏的。
06 大学的未来,无墙的智慧
大学围墙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教育理念。当四川5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高校应拆围墙”时,他们期待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是 知识资源的社会共享与学术机构的社会担当。
拆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开放是双向的——市民走进校园感受文化熏陶,学生融入社会获得实践真知。如冯家辉所言:“拆除大学围墙,一‘进’一‘出’之间,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有好处。”
当下中国高校的开放困局,实则是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的缩影。解决之道不在高墙,而在智慧。当管理者能像纽约大学那样,让紫色校旗融入城市街景;当市民能如牛津镇居民,将大学视为精神家园——围墙自会消失。
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开放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活力的源泉。中国高校要迈向世界一流,拆除有形的围墙只是起点,打破无形的思想壁垒才是关键。
校门内外,人们都在思考教育的真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钟声每天吸引数百市民聆听,牛津镇的居民在校园草坪上野餐,香港城市大学二楼图书馆里坐着自习的中学生。大学最终的价值不在围墙的高度,而在于它向社会敞开的宽度。
当我们的高校管理者还在争论开放风险时,湖南三所高校的师生已在无围墙校园里生活学习多年。他们的实践证明:智慧管理可以替代物理隔离,开放包容能够与学术卓越共存。
您认为高校应该全面开放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校园开放经历或观点,您是否支持高校拆除围墙?我们将在后续报道中呈现读者声音。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