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学时间线
2022.12我开始报名东学。当时直播课还没开始,老师建议我先看看录播课。我从数学录播课开始看,感觉有些难度,什么全微分,微分中值定理我全都没学过,就是听着老师的录播课结合b站的课一起看,做了一些笔记。然后就过年,我就摆烂了。2023.3直播开始了,直接给我一记重击,由于我前面没有好好看经济学微观宏观录播课,我啥也不会。
教务老师建议我买教科书来看,我买了经济学之力的日文书,但是我看不下去一点。还是去图书馆借了中文的书,远山老师的课,比基础的经济学的教科书的内容更多,我主要是一边看学校图书馆借的Christopher Snyder、Walter Nicholson的中文译本《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一边看远山老师的录播课。勉勉强强算是没有那么一头雾水了。到了5月之前我还是好好跟着上的,五一放假结束回学校,因为我报了夏天的N1考试,我就更给自己找了借口没有跟着远山老师的直播课,美其名曰全力准备N1,但是也并没有全力准备,N1只考了78分。出完N1的成绩,我突然意识到我自己之前有多么不认真,这个考试绝对要更认真对待才可以。我思考自己怎么回事造成的这个分数,并且思考学习节奏方法上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之前在学校一般就是上午睡懒觉,下午去图书馆学一会(很长时间在玩手机),晚上再学一会。一天也就学习2-3小时左右。
之后我就下定决心改变我的学习节奏,7-9我在看远山老师上学期的直播课回放,因为他的课有很多笔记,如果我一边听一边记就要暂停很多次,所以我干脆只听。其中我参加了8.17的托业考试,第一次就考了730。9月学校开学之后我放弃了跟着远山老师的直播课,看了b站的宏观经济学的课学习宏观经济学,并且写着私塾的作业,作业有不会的才去看远山老师相应的录播课。到了10.1之后,我专心备考N1,平均每天学习400分钟,因为12月的N1不过的话我很难参加后面的出愿。1.21 N1出成绩了刚好100分,好像有点对应不上我这几个月的努力,但总之是个好结果,够用了。
2023.12考完N1到2024.1.21出结果这段时间我是非常迷茫的,这个时候我本来就想,要不参加冬季考吧,加上计量真的可以说是只会一点点,之前计量的直播课我每次都是睡着。只是去图书馆借了计量经济学的入门书籍,把之前的计量经济学的课参考着图书馆的书从头看一遍。
2024.1.21学习计量课并且忙着我的毕业论文。二月春节月,照例摆烂。我甚至和妈妈说我要等到25年夏季考,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就知道上智大学并且很喜欢,我的目标就是上智,但是上智大学冬季只能长期签证考,再加上我学的不咋地,题做的很差就想干脆gap到25年8月再考。可是教务老师还是鼓励我,先以冬季考为目标,不要一下子歇一年。我也觉得歇一年,父母没准不让我去了,所以还是先准备冬季考吧(再见了,上智)
2024.2.26-3.24主要备考第二次托业考试,但是因为眼睛疼,我其实后面也泄气了,最终只有740(我以为会比第一次的730差)。然后考完因为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上远山老师的课的时候没那么抵触了,可以听完一整节课。课后整理笔记。密密麻麻记了三个本子,同时我也听着杨老师的录播课,在远山老师上课之前,我会先把杨老师讲的录播课尽量听一遍并做笔记。这一期课我只有两次缺席(一次是和毕业论文答辩撞了,一次是要毕业了和朋友们约饭不好意思鸽掉)。2024年春季这一期的课我非常认真,经常在答疑课上问一些很蠢的问题。同学们可能因此知道我了哈哈。但是我觉得,既然学经济学就是比较得失,失去的是不重要的印象(本来也是网课,谁认识我呢),得到的却是老师课上的当场解答,孰重孰轻。我会提前准备好问题,在答疑课上问。
2024.7毕业回家了,先是考了个托业,每1.5天我就练一套题,练了1.5个月,估分稳定在800分左右。于是我有信心自己可以超过800分。2024.7.28的托业,果不其然,810分。
之后7.8月我是跟着私塾上ERE微观课,把知识点的空缺填上了。因为我没有写小黄书,有些知识点大学院不考(蜘蛛の巢)加上平时作业也没有的部分我基本不会,但是ERE有,比如林达尔均衡,其实远山老师讲了,但是我没做题,平时也很少复习笔记,直接忘了。我看了两遍杨老师的宏观中文课录播并做笔记,受益匪浅,远山老师的课很快,有一些细节我并不熟悉,杨老师的课有讲,我觉得最难的就是货币创造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索罗模型。杨老师的课从为什么要这么想为什么要引入这个变量开始讲。我觉得很适合我。然后把杨老师微观的课也再听了一遍(之前我是跳着听的)。还写了一遍小黄书,公务员,和福田的宏观经济学演习。2024.7 -2024.8是我进步最快的时间。2024.9我开始考虑计划书选题和继续看远山老师新一轮的直播课。我很焦虑,因为知道差不多得选出来了,我有大方向,但是没有创新点,也不知道怎么找。因为上一轮课已经做好了三本远山老师的笔记,这一次非常轻松(其实上课之前还是得提前看一遍之前远山老师的录播课特别是宏观)。
然后10.1-10.16这一段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有方向了,但是这个方向几乎被研究干净了。我疯狂看论文,最夸张的一天看了20篇论文,学了17个小时。10.17我的创新点,终于被远山老师说,可以。后面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跟着私塾的节奏走就好了。二刷了小黄书。还看了宏观ERE的直播课。
考学动机
我一开始考虑的是去香港或者新加坡留学。因为当时日语水平很烂,在班里算是后面几位那种,而日本留学肯定要N1,还要考学,我就畏难了。但是我后面慢慢了解香港和新加坡都是房租很贵,只能租到小房子,而且生活节奏较快,我觉得不适合我。
后来,爸爸突然有一天和我说,你去日本吧,不要去香港了。当时其实我就在犹豫到底还去不去香港留学,爸爸当时知道我的纠结看了很多关于日本社会基础设施等情况的新闻,他觉得日本更适合我。
选择东学
我因为前面认真考虑了去香港留学,加了一些留学自媒体。加上本校学姐是通过网课私塾的形式学习专业课,我问了学姐在哪个私塾(学姐学习日本语教育,在另一家私塾)。然后我去和留学自媒体聊天,他们像我推荐了包括学姐所在私塾和东学在内的几家私塾。我都试听了一下,并且我觉得一家私塾是日本人(远山老师)主要负责讲课值得信任,他选择的私塾我觉得值得信任。
关于转专业
我的高中数学成绩一直都不错,高考的时候也拿到了134分的好成绩(我们当时不分文理,所有人都考同一张数学卷子)。而且家里经商,我本来就对利益的权衡感兴趣。再加上其实我的日语书写水平和记忆力不好,我知道其他文科要写小论文,本科每次背日语课文我都要提前好几天背,所以很抵触要大量背诵记忆的学科。通过顾问老师了解到东学很多前辈都是日语跨到经济学,我觉得自己没准也可以。而且觉得经济学如果回到国内也比其他文科更好就业一些。
关于直考
因为我本身就是日语专业出身,我当时知道来日本的途径主要就是研究生,语言学校和直考。研究生的话,我跨专业感觉很难。语言学校我觉得自己本身就是日语专业意义不大,而且我和本科学校的日本人外教谈过,外教也不建议我去读语言学校。然后就是直考,我通过东学的顾问老师了解到直考这个途径。
备考经验
使用的教材
小黄书,公务员,微观经济学之力,二神的宏观经济学
上了什么课程
远山老师的主课,经济学答疑课,宏微观ERE,杨老师的宏微观经济学和计量录播,经济学zemi
Q&A
觉得东京学术塾的专业课怎么样?
很好,把上位校容易考的难点都讲了,比如家计的无限期消费模型。
你觉得最有帮助的课程是什么?
远山老师讲课的思路,远山老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顺着他的思路去思考,可以学到他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自己去写题。经济学答疑课,老师的脑子非常快,问他一个问题他能从合适的角度回答,并且有自己的理解。
杨老师的录播课,可以说,没有杨老师的课我一定走不到现在,也许会直接放弃考学。杨老师的语速和笔记字迹都和我很像,给我带来很强的安心感,我最喜欢他的课,上他的课焦虑紧张的情绪都会没有,只是安心地学习。
可以分享一些你参加过的院校的考试内容、流程和考试经验吗?
九州的题很难,加上我由于钱包落在成田机场,没有成功入住酒店,觉得能活着去参加考试已然了不起。考试的时候我的头无比地疼,由于一晚上没睡满满疲惫感。到考试中间我只想睡觉。第二题还考了一道很难的博弈论,我直接没写,我已经不想再挣扎了。
名古屋和北海道的题有些难度但可以驾驭,用心学习的同学应该没问题。我过了名古屋的笔试,但是已经选择了北海道大学就没去面试。
考学期间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到日本之后手机坏了,先去修,过了一周一点动静没有,还是去买了个新的。去九州的时候钱包落在成田机场没办法入住酒店,当时太晚了而且交通不便,我害怕出了九州大学会有危险也许别的酒店也入住不了第二天还很难回来,就在一个建筑的前台过了一晚上。
可以描述一下你合格的时候的心情和情境吗?那一刻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吗?
像梦一样,我竟然能留在最喜欢的北海道了,我知道北海道大学收的人很少,但是这次扩招了。并且我的笔试面试都不是佼佼者。甚至北大考前发了宿舍申请表的链接我都没填,当时实在太累而且不觉得自己能合格北海道大学。
有什么对后辈们的建议吗?
不要缺勤远山老师的课,硬着头皮也要听下去。每个人有不同的节奏,像我这种这么慢的人,肯定不能爆发式学习,那么细水长流很有必要。把前面的步骤都做踏实了,后面自然可以轻松。如果你也很慢热,也是跨专业,建议早点开始学。虽然无论做什么都很慢,但是也有个好处就是碰到紧急的情况反而没那么慌张,因为自己快不了,一步一步慢慢解决,再困难的情况也能迎刃而解。
来到东京后有什么感受吗?留学生活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东京的天气很好,晴天很多,购物的地方很多。但是电车的人也很多,东京的人很礼貌。
最喜欢北海道,我一去北海道就被吸引了,拍了很多北海道的图片,北海道大学就在札幌市中心,这也是我果断放弃名古屋面试的原因之一。考完试第二天我还去了札幌的水族馆,超级美。
印象最深的就是认识了几个好朋友,我本身很喜欢和人交流,认为人与人长期相处构成的稳定的关系是今后的动力,考学期间我们互相打气,觉得非常好。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