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才发现,985全国才39所,211也才115所。
北京坐拥8所985和26所211,河北考生想上本地985却一所都没有?
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地域落差,确实该好好说道说道了。
高校资源的省际分布不均衡问题,已经到了非正视不可的地步。
北京的孩子考本地985,招生名额占比能超过30%。
但隔壁河北呢?
连一所本土985都没有。
唯一的211河北工业大学,主校区还在天津。
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再看河南、江西这些人口大省,全省就一所211撑场面,考生除了“往外跑”和“硬卷省内独苗”,还能怎么选?
有人说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多正常。
但问题在于,高校投入用的是国家财政,是全民的钱袋子。
结果呢?
江苏11所211,广东4所,可两省GDP差距并不算悬殊。
更扎心的是,像甘肃、广西这些省份,明明对人才渴求得很,却连像样的高教资源都留不住人。
这种资源布局,和地区发展需求压根没对齐。
再看某些“政策照顾型”211。
新疆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这些边疆高校,存在感确实弱了点。
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呢?
考生用脚投票的现象已经说明问题了。
资源倾斜可以理解,但关键得看倾斜之后有没有真正激活当地教育生态。
更值得琢磨的是985和211之间的断层。
北京有18所纯211,上海6所,江苏9所。
这些学校提供了大量优质学位缓冲带。
反观很多省份,211就一两所,一旦落榜直接滑到双非。
断层大得能绊倒人。
教育公平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可现实是:出生地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选择宽度。
说到底,高校布局不能光看数量。
得算算人均资源配比,看看考生实际选择空间。
当河北考生要拼了命才能摸到天津的211,而北京考生在家门口就能挑花眼的时候,所谓公平就成了纸面上的漂亮话。
资源分配的天平,是时候往更需要的地方挪一挪了。
名额就是机会。
看到北京26所211和河北1所的对比,心里总不是滋味。
河北GDP排全国12,高教资源却垫底,说不过去吧?
支持边疆建校可以,但中西部人口大省更该被看见。
改变需要时间,但至少该有个明确的调整信号了,对吧?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