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洋经济》那份2025年度的《真正实力强的大学》综合排名,又一次摆在了台面上。
这份东西,在日本教育圈子里,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风向标。它评估大学的角度,看起来有点意思,分了四个维度。教育研究力、就职力、财务力、国际力。每个维度下面,又藏着一堆小九九,不是简单看看校名就能明白的。
教育研究力?这词听着空泛。实际上看的可能是:科研经费的数量,特别是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这种硬通货。还有就是每个老师要带多少学生,这个比例数字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分到多少教学资源。一个老师对着十个学生,跟对着五十个学生,体验完全是两回事儿!
就职力这个指标,就现实多了。多少毕业生去了那些人人知道名字的大公司?比如综合商社、大型制造商、金融机构。。。这些公司的名单,本身就是一张“金饭碗”的地图。整体的就业率当然也算,但名企就业率这个数据,对很多家庭来说,分量不一样。
财务力,这个就更有趣了。大学居然也看财报?是的。学校的资本金、经营收入、甚至报考人数的多少,都能折射出学校的财务状况。钱多,意味着能请到好教授,能更新设备,能给学生发奖学金。说白了,大学的运营,就是一场烧钱的游戏。没钱,什么都免谈。
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这两所学校的名字总是在各种榜单里出现。人们习惯了。它们的教育研究力,体现在论文发表数量,体现在那些获得国际大奖的校友名单上。这是一种长年累月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格局。
但排名不止看这两个“旧帝大”的脸色。
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这两所私立学校,在“就职力”这个项目上,表现一直很抢眼。特别是商科和传媒方向,校友网络盘根错节,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资源。学生还没毕业,可能就已经通过学长学姐,拿到了实习的敲门砖。这就是所谓的“学阀”?可能吧。
再说说国际力。这个指标在今天,权重越来越高。看什么呢?无非是两个方向的流动:进来的和出去的。进来的,是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外国教员的比例。出去的,是本校学生去海外交换、留学的项目数量和参与人数。一个大学的校园里,是不是天天能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面孔,这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一个侧面。
有些大学,比如国际教养大学,或者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它们规模不大,综合排名可能挤不进最前排,但在“国际力”这个单项上,数字却非常好看。全英文授课,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话说回来,一个排名,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权重分配,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一所偏重文科的私立大学,在科研经费上,怎么跟一所拥有庞大理工科和医学部的国立大学比?后者的经费数字可能是前者的好几倍。这样一来,“教育研究力”这一项,前者就吃亏了。
所以看榜单,不能只看一个总分,一个名次。得把那几个分项拎出来看。想搞学术研究的,就多看看教育研究力。目标是毕业后进大公司“上岸”的,那眼睛就得盯着就职力。
财务数据,对普通学生来说,好像有点远。但又不远。学校有钱,你的学费可能涨得慢一些,你申请奖学金的成功率可能高一些,你用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可能新一些。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一个学校如果财务紧张,日子过得紧巴巴,学生的体验也好不到哪里去。
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大学。。。这些“旧帝大”集团的成员,在财务和研究上,底子都厚。它们的排名稳定,很少出现大的波动。这背后,是国家长期的资源倾斜和自身历史的沉淀。
而一些地方性的国立大学,或者特色鲜明的私立大学,它们可能在综合排名上不那么耀眼,但在某些特定领域,或者某项特定指标上,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比如筑波大学,在计算机科学和体育科学方面,很有说法。
排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卷”的体现。大学之间在争抢生源,争抢经费,争抢声誉。这种竞争,有好有坏。好处是,它逼着大学去改革,去提升自己。
【来源_图片_】
坏处呢?可能导致大学为了排名好看,去做一些“刷数据”的事情。为了提升国际力,盲目扩招留学生,而配套的管理和教育跟不上。或者为了提升就业率,在统计上做文章。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
任何排名都只是一个参考工具。一个冷冰冰的数字集合。它能告诉你一些事,但告诉不了你全部。它告诉你一所大学的“实力”,但没法告诉你,你和这所大学的气场,到底合不合。
一所大学的氛围,是开放还是保守?是自由还是严谨?学生是热衷社团活动还是埋头苦读?这些东西,是排名数据无法体现的。而这些,恰恰构成了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选择一所大学,就像选择一个要生活四年的城市,气候、饮食、文化。。。都需要考虑。排名,只是那张地图上的一条等高线而已。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