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浙江省温州市的温州大学(Wenzhou University),简称为“温大”,由温州市人民政府兴办。它是浙江省教育厅与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高校,也是“省市共建”的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以及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该校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还是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长三角高水平特色地方高校创新联盟发起成员以及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温州大学是在2004年由创办于1956年的温州师范学院与创办于1984年的原温州大学合并组建起来的。该校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发展演变,其办学根源能够追溯到1933年创立的温州师范学校。
到2022年10月为止,学校存在茶山和学院路这两个校区,产权占地总面积达1973.43亩,校舍总面积为106.0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的总价值是9.61亿元,馆藏的纸质书籍有271.99万册、电子书籍有188.43万册。学校设置了20个学院以及荣誉学院,开办了正在招生的51个本科专业。学校具备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的教职工数量为2231人,其中专任教师有141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数量是22981人。
历史沿革
1933年,溯初先生把私立郑楼小学的所有校产(估计价值约三万一千九百银元)捐赠给了省里,浙江省教育厅在这些校产的基础上开办了温州师范学校。
1942年,位于浙江省的瑞安师范学校正式开办。
1943年,位于浙江省的平阳师范学校宣告成立。
在1956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得以创立。
在1958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提升为温州师范学院,同年9月,温州师范学校和温州师范学院合并。
1959年,温州师范学校从师范学院分离出来,继续独立开展办学活动。
在1964年的时候,温州师范学院被撤销,随后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得以成立。
1971年,以温州地区教研函授站为基础,创办了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
1971年,温州地区五七师范学校和温州师范学校合并,定名为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
1974年,温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温州地区师范学校。
1974年,温州教育学院正式创建。
1978年,教育部的报告获得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决定恢复并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位列其中。
1984年,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和温州大学相继成立。
1987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级成为温州师范学院。
在1992年,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教育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活动。
2001年,温州师范学院并入了瑞安师范学校、平阳师范学校以及温州幼儿师范学校。
2004年,温州师范学院与温州大学合并,共同组建新的温州大学,该大学于2006年正式宣告成立。
2005年,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由原先的温州大学经济学院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设立。
2011年,美国肯恩大学和温州大学携手合作,共同创办了温州肯恩大学。
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准许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转设成为温州商学院。
2019年12月27日,浙江省与温州市签订协议,温州大学成为“省市共建重点高校”。
2020年10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认定,成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发布文件,批准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独立学院)转设成为温州理工学院。
2022年12月,浙江省华侨华人研究会综合研究基地的牌匾授予了温州大学。
2023年3月,温州大学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正式宣告成立。
院系专业
到2022年10月为止,学校开设了20个专业学院以及荣誉学院——苏步青学院,有正在招生的本科专业51个,这些学科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二个门类。
学科建设
到2022年10月为止,学校具备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立了温州大学瑞安研究生院和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内外24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博士、博士后的联合培养工作。生态学属于“省市共建”的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等9个学科是浙江省一流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这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省级博士后科研站点: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化学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师资队伍
到2022年10月时,学校教职工数量达2231人,其中专任教师有1416人(博士939人,占比66.31%)。学校拥有全职院士、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引才计划入选人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3人,目前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入选人才有180人。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该校着重培育具备“注重实践、强化创新、善于创业、精于管理、敢于担当”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当下设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46个专业正在招生。学校拥有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有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此外,还有37个省级重点(建设)以及优势、特色(国际化)专业、1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拥有1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71门省级精品课程;6部国家级规划教材、47部省级重点、优秀教材和新形态教材;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1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省级教学团队。
到2022年10月为止,学校具备2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门国家级课程,有9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别为化学和物理学。
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网络工程。
有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分别为:网络工程、机械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有4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别为:机械工程、网络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有3个专业通过了师范专业认证,分别是:小学教育、生物科学、化学。
在省级“十三五”期间,有5个优势专业,分别为:小学教育、网络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和生物科学。
在省“十三五”期间,有8个特色专业,分别为:服装与服饰设计、土木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法学、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十二五”期间的优势专业包括:物理学、化学、网络工程
在省级“十二五”期间,有9个特色(国际化)专业,分别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教育技术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机械工程(国际化)、广告学、生物科学、工业工程、土木工程
1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为:服装与服饰设计、物理学、生物科学、应用化学、机械工程、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化学
有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生创业基础
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别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服装立体裁剪、鞋靴结构设计。
有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分别为:服装立体造型、计算机网络基础、鞋靴结构设计、教师语言技能、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有六部教材被纳入国家级规划:《现代通信技术》《数据结构(C语言)(第2版)》《数据结构(第2版)》《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二版)》
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即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即温州大学 – 合兴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有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分别为:温州大学 – 合兴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温州大学—浙江风笛服饰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温州大学网络工程新工科实践教育基地、温州大学—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野外实践教育基地、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实践教育基地
有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别为: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工程训练中心。
六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分别为: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现代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制造工程实验中心
四个省级教学团队分别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立体裁剪教学团队、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
教学成果
到2022年10月为止,学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3项。各类著作出版数量达385部。
师生成绩
取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1项为一等奖,1项为二等奖);斩获1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有7项、二等奖有11项,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
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里荣获“优秀”等级,2015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获认定为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育温州模式创新试验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革新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院校、国家级首批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以及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
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斩获国际级奖项76个、国家级奖项1510个、省级奖项5939个。学校成为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的获得单位,持续保持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的荣誉。学校连续四届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近两届获得一等奖的数量总计达11项,一等奖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和浙江大学相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总成绩位列全国第6。学生创新创业的优秀代表不断涌现,不少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在央视科技频道《我爱发明》栏目以专题片的形式播出。
对外交流
到2022年3月时,学校和27个国家及地区的131所院校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关系,于泰国东方大学开办了孔子学院,在意大利设立了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和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兴办了温州肯恩大学。还分别和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共同组建了“国际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际水资源与水生态研究中心”。学校身为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温州大学)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开办了“浙江华侨网络学院”。
序号
研究院名称
1
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2
温州大学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
3
温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4
温州大学瓯海智能锁具研究院(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5
温州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
6
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
7
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8
温州大学-文成文旅研究院/文旅产业学院
9
温州大学乐清工业研究院
研究成果
到2022年10月为止,学校牵头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10个,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重点项目41个,承担其他国家项目814个。学校取得的成果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共计182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以主要完成单位身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
学校负责牵头承担了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专项、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973计划课题等共计64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人文社科类174项、理工科类471项),还有1168项省部级项目(人文社科类524项、理工科类644项)。
在科研成果方面,荣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专利优秀奖,8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4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等共计134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依据2020年的最新统计数据,该校自然指数在全国排名第112位;ESI排名处于全国第150位。在软科公布的2020“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学校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144位;在U.S.News发布的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里,学校排在全国第160位。2019年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中,学校教师学术评价排名全国第115位。
科研平台
到2022年10月为止,学校具备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还有4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以及4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包含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当下拥有2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人文社科类涵盖2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1个中美创客交流中心、1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科技类包含3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浙江省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6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3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1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同时,还拥有4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以及4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此外,现有34个市级科研平台,其中包括8个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协同创新中心、13个重点实验室、6个产业发展重点公共服务平台。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2004年9月,原温州大学育英图书馆与原温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了温州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4.656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3月,该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有200.46万册,现刊1175种;拥有107个中外文数据库,涵盖电子期刊、学位论文、多媒体、音视频、图像、数值等内容,其中电子图书共计184.4万册,还有3个自建资源数据库。这里构建了温州地方文献数据库以及民俗学文献与温州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作为学校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图书馆设有远程视频会议室,用于开展远程会议、远程教学和远程学术交流。此外,图书馆常年举办“罗山讲堂”等各类会议、讲座活动,面向全校读者推出“罗山新学习”系列活动,包含读书沙龙、艺术体验、“周末光影”影视欣赏,以及日语、泰语、意大利语、韩语、英语等小语种的语言培训。
学术刊物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温州大学所主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88年创刊。此刊为双月刊,在单月25日发行,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前沿的学术导向,主要刊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涵盖文史哲、政治、法律、社会、管理等方面。此外,还特别设置了多个研究专题,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法与社会治理研究、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东瓯学术与文化研究、哲学与文化研究、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汉语史研究、温州学研究、华人华侨研究等。该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以及“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并且荣获“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的称号。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63年创刊,由温州大学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综合性学术刊物。该期刊秉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前沿的科技导向,主要刊载理、工、农、林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它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和“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
文化标识校徽校旗
学校的校徽涵盖了徽志与徽章。学校徽志是双圆相套的圆形标志,内圆的主要部分把“温州大学”英文首字母“W”和“U”当作图形创意的源头,下方有“1933”这一数字,象征着学校的创办时间;外环部分上方是苏步青所题写的学校名称,下方是大写英文校名(WENZHOU UNIVERSITY)。学校徽章是供教职员工以及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佩戴的、写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
学校的校旗旗面呈深蓝色,在旗的中间部分镶嵌着白色的校标以及中英文的校名。图示如下:
校歌
学校采用的校歌是温州师范学校1945年的校歌(由王季思作词、刘质平作曲)。
温州大学校歌
词:王季思
曲:刘质平
师道恢宏四海崇,继前贤矣引来者。
深耕道德根基,深挖智慧源泉,学有所成用以教化不倦。
使国族光大啊,为人群谋福。
东海之水,雁荡之山,吾温大精神,浩浩荡荡
校训
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要有敢于走在前面的精神。
“求学”所表达的是努力学习、治学严谨,其目的在于激励温州大学的师生将探索学问作为一生的追求,把培养人才当作至高无上的使命,从而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问是”代表着追求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在提醒温州大学的师生,在教书育人、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辨析是非、抓住事物的本质,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严格依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行事。“求学”是达成“问是”的途径,“问是”则是“求学”的目标,“求学问是”体现了途径与目标的统一。
“敢于走在前列”是温州精神的核心要义。它意味着要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这就要求温州大学的师生们大胆思考、大胆行动,打破旧有的束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树立起现代教育的全新理念,为将学校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大学而拼搏奋进。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