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第一门,考试时间为8:00-12:00,4个小时之内学生要在三个哲学题目中选择其一完成一篇申论。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的学生都要参加哲学考试,考题按照文科、理科、社会经济科、技术科而有所差异,且加权系数不同(文科加权系数为7,社会与经济科的加权系数为5,理科的加权系数为3)。
其实,不少欧陆国家都在高中开启哲学教育,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把哲学课设为必修课;德国、瑞士、波兰、瑞典等国家则将哲学课设为选修课。这种做法不同于英美,后者在中等教育中都没有哲学课,如果非要找到一些哲学教育影子,那或许就算是英美中学里的宗教历史或逻辑课程了。
法国对于哲学教育的推崇与法国国家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哲学考试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帝国时期。1808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了会考,并确定了哲学为必考科目。
哲学课在法国承担了公民教育的功能,国家希望通过哲学教育能够培养出不囿于传统和偏见,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公民。1840年,哲学教授出身的时任教育部长库赞强化了哲学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并引入申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家宗旨,哲学教育自然在这一法兰西精神的塑造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即使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哲学教育虽备受争议,却从未被消解。2011年法国教育部鼓励各学区除了高三年级的哲学必修课之外,在高一高二年级尝试开设哲学课。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学区层面的积极响应,目前法国所有学区都在高一年级设立哲学课。正如法国凡尔赛学区前副市长贝勒米所说的“今天的时代充满着划不划算、有何成就、过度劳动等问题,哲学的作用在于可以消解焦虑,保留一个不求回报的空间,让年轻人去思考一些人生重要的问题。谁不曾在一生中遇到诸如‘什么是幸福’‘人生有意义吗’‘正义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哲学课的意义就恰恰是避免这些问题被湮没在一件又一件日常的焦虑中,避免人生活得消极、机械、虚浮。”
恰如哲学教育促成了法兰西民族气质的形成,哲学教育本身也厚积成法兰西精神文明的历史遗产,从笛卡尔、蒙田到孟德斯鸠、卢梭,从狄德罗、傅立叶到萨特、巴什拉,从福科、格里马斯到德里达、里奥塔,法国哲学璀璨的星空一直是世界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源于启蒙时代对于人们思想的洗礼,法国人对于哲学一直怀有特殊的钟爱,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哲学问题的辩论在沙龙和咖啡馆文化中盛行起来,并逐渐融入法国人的日常。以哲学词汇命名的街头咖啡厅,学术机构和媒体组织的哲学沙龙和哲学对话,文化台每周一到周五一小时的哲学节目 … 罗素所描述的哲学对于那些迄今认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以及诉诸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较好地描述了法兰西人的气质。
教育部颁布的哲学教育大纲也明确指出,哲学教育旨在让学生关注和思考有关人生、社会、政治一些本质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去感知人生的价值、意义和个体的角色,学会提出问题并且探索问题的答案。哲学课的教学“避免出现百科全书式的或艰深内容”的灌输,不强制学生要求熟记哲学流派或者哲学家的生平,更多地是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自主思考。法国部分有条件的学区尝试在更早学段就开展哲学教育,旨在让这一触及根本的学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
一些学区尝试在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设哲学课更加体现了法国哲学教育培养公民批判、创新、自由等法兰西民族特质的宗旨。在课上,老师会让孩子来阐释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死亡”,什么是“不同”,什么是“正义”;老师会让孩子思考“死亡”“美”这类关乎个人幸福的问题,也会让孩子去思考关于“平等”“工作”“爱情”此类关系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授课教师在经验分享的时候发现,有些“落后”的孩子在这类课程上会投入更多,“因为这样的课程没有任何价值判断,也没有错误或失败的概念,小朋友不需要担心评价或者他人的眼光,所以也愿意参与”“小朋友们语言掌握能力进步很快,他们与同学们一起组织语言,而并非只是跟着老师学习。他们的语言整合能力越来越能够表述复杂的情况,从而可以让对方更加理解自己的意思,他们的遣词造句也越来越贴切”。部分学者认为,低龄儿童接受哲学教育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当然,法国哲学教育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考试方式和教学方法更是多方争议的焦点。反对者认为,哲学考试虽强调自由地思考和逻辑地表达,但“申论”体的要求却使学生往往更偏重于解题而非思考,与我国语文作文面临的同样尴尬在于,学生在接受过起承转合的结构训练做出的“八股”文却常常符合阅卷人的审美标准。每年哲学题目公布之后,法国也常常有各路专家教授对题目进行一番庖丁解牛似的演绎和论证。另外,哲学教育对于教师的哲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重要影响。虽然法国中学的哲学教师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并身经百战,然而有些教师过于死板的教学方法实则难以让学生对哲学感兴趣。
历年考试题案例如下:
普通高中科(三选一)
选题1:La science peut-elle satisfaire notre besoin de vérité ?
科学能满足我们对真理的需求吗?
选题2: L’État nous doit-il quelque chose?
国家欠我们什么吗?
选题3: Le commentaire de texte, un extrait de La Condition ouvrière de Simone Weil
围绕法国女社会活动家西蒙娜·韦伊的著作《工人阶级状况》的一段进行思考并论述。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