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监测区间:2025年7月7日-7月13日
舆情综述
上周,境内舆情重点关注超40家银行推出“养老贷”、山东多所高校将启动安装空调、天水一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追踪、青岛大学一宿管人员离世,学校防暑降温设施引诟病、南京红老头事件引传染病担忧,疾控介入:官方会采取措施等引发的事件。
甘肃、山东、江苏、台湾等地分别出现热度较高舆情。
境外舆情重点关注美再挥关税大棒,特朗普宣布再对八国加征最高50%的关税,同时进口铜关税增至50%、美国航母数量将降至10艘、特朗普或将对药品征收200%关税、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等事件。
从政策性话题来看,2025年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上调2%成为关注焦点。从2025年1月1日起,为2024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4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2%。
本周,民政部发文健全养老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住房城乡建设部: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仍有一定舆情热度,或将持续发酵。
01.一周舆情热榜
02.一周舆情态势
上周,甘肃、山东、江苏、台湾等地分别出现热度较高舆情。
甘肃天水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持续引发舆情热议,官方通报后,公众经过长时间对于事件的舆情讨论,发现官方通报与民众质疑之间存在多重逻辑矛盾的核心争议点。引发了颜料成本高于食用色素、“扩大生源”动机难以成立、中毒剂量与时间矛盾、天水与西安检测结果悬殊等话题。
境内舆情超40家银行推出“养老贷”、山东多所高校将启动安装空调、天水一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追踪、青岛大学一宿管人员离世,学校防暑降温设施引诟病、南京红老头事件引传染病担忧,疾控介入:官方会采取措施等成为上周热议舆情,“血铅”“天水幼儿园”“青岛大学”“宿管离世”“红老头”“南京”“加征关税”“日本污蔑”“公园殴打”等成为上周舆情热词。
03.重点舆情观察
事件一:青岛大学一宿管人员离世,学校防暑降温设施引诟病
7月6日清晨,青岛大学浮山校区滢园宿舍区一名男性宿管员被发现昏迷在值班室,随后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但最终因抢救无效离世。当天,青岛市区体感温度超过40℃,而宿管大爷居住的平房内温度计显示高达43.2℃ ,屋内仅配备风扇,并无空调设备。
图片来源:AI生成
舆情传播分析
从该事件各舆论场发布统计看,上周累计监测到72,871篇/条相关信息,其中微博相关信息最多,共计55,211条,占比75.77%;其次是新闻平台,相关信息共计11,608条,占比15.93%;再次是短视频,相关信息3,579条,占比4.91%;其他平台合计占比3.39%。
从传播趋势来看,7月6日,青岛大学浮山校区一宿管员疑似被“热死”在宿管值班室引关注,叠加近期青岛高温和学生宿舍内中暑等一系列事件,一系列指责高校极端天气不作为的舆论声音开始渐起。随着事件细节逐步公布,逝世人员生前善举、欠薪情况、高校面子工程等诸多极易引发舆论关注的焦点被逐一揭示,多个主流社交媒体生成对应话题进一步引爆舆论场,多家主流媒体跟进评论,多方声量共同助推该事件于7月7日达到峰值。目前暂无调查进展公示,舆情声量得以回落。
舆情观点分析
舆论聚焦极端天气及防暑责任缺失成为促使宿管人员离世的主因。舆论普遍聚焦于宿管人员工作环境的致命性缺陷。青岛大学浮山校区平房值班室仅配备风扇,室内温度达43℃,而行政楼、办公区等已安装空调。且在媒体询问校方有关人员该事件时,相关人员轻描淡写的冠以“我觉得不是很热”为由给予回应,暴露对极端高温天气的预判不足和防暑措施的长期缺失。公众质疑学校未履行相关法律明确对工作人员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也未提供必要防暑物资或高温停工机制,导致劳动者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进而引发生命危险。
舆论质疑外包责任模糊与劳动权益保障困境。事件中,校方在公告中表示学校将宿管、劳动保洁等外包给社会运营的物业公司,试图以“第三方雇佣关系”撇清责任。舆论则认为,学校作为场所管理者,需对基层员工的安全承担连带责任。同时,网传涉事宿管人员欠薪8个月、以挂面充饥等细节,以及后续不断有消息表示宿管员被欠薪等行为,折射出外包模式下劳动权益保护的系统性漏洞。舆论批评高校将成本控制凌驾于劳动者生存权之上,形成“弱势群体为更弱势群体服务”的畸形生态。
另有舆论认为该事件反映了资源分配不公的社会现象。事件曝光后,有大量的舆论观点将青岛大学每年耗费巨资为毕业生打造“演唱会级毕业典礼”与宿管大爷疑似“热死”在学校中做对比,表明学校在光鲜亮丽的背后,严重忽视了基层员工基本生存条件。舆论将矛头指向教育资源分配的阶层化矛盾:年度申报经费近30亿,行政楼、留学生宿舍配备空调,而宿管平房无降温设施。这种“面子工程”与“民生工程”的割裂,加剧公众对高校社会责任缺失的愤怒,认为其背离了教育机构应有的公平价值导向。
舆情研判
监管责任缺失引发系统性漏洞:需建立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截至目前,宿管人员的死因到底与高温存在何种联系,警方暂未公布详细调查通报。但就校方应对该事件所做出的回应来看,仅以“我觉得不太热”的主观性表达和缺乏实际意义的情况通报,远不足以平息舆情态势,并暴露出应急预案缺位与风险预判滞后。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科研院所将极端天气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影响纳入校园安全评估硬指标,有条件要求配备应对设备,或通过政策调休、经费慰问等多种方式重视基层劳动者,必要时需建立停工制度,压实管理者对劳动者的法定保障义务。
外包模式下的责任稀释:明确高校连带赔偿与监督机制。该事件也揭示了外包模式下校方与物业公司责任模糊化问题,大量信息揭示存在欠薪、劳动条件恶劣等系统性漏洞。舆论质疑校方以“第三方雇佣关系”推诿责任,却忽视其作为场所管理者的连带义务。因此,建议建立外包责任绑定机制,强制学校在合同中约定劳动者权益保障条款并承担连带赔偿。同时设立校内劳动投诉平台,由第三方机构定期审计外包员工薪资与劳动条件。同时将欠薪、安全违规的物业公司列入教育系统采购黑名单,从源头遏制劣质外包。
回应资源分配不公关切,校方需推进经费使用透明化。该事件进一步批判教育资源分配的阶层化矛盾,如斥资打造“演唱会级毕业典礼”,却忽视宿管基础生存条件。舆论矛头申报的巨额经费,及行政楼、留学生宿舍优先配备空调等特权现象,与基层员工场所无降温设施的形成对冲。因此,建议规定将高校预算一定比例用于基层福利设施改造及维护,并公示执行明细。有关部门将后勤人员、物管保洁人员工作环境优劣程度评价纳入“双一流”考核,扭转重“面子工程”、轻“民生工程”的倾向。同时调整教育审计重点,优先审查食堂、值班室等基础保障领域经费流向。
///
事件二:南京红老头事件引传染病担忧,疾控介入:官方会采取措施
7月6日,江苏南京一名男子因涉嫌男扮女装与多名男性发生性行为并偷拍传播私密视频,被网友戏称为“红大爷”。7月8日,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确认涉事者焦某某假扮女性,通过社交平台相约与多名男性发生性行为,并拍摄视频在互联网传播,焦某某因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被依法刑事拘留,成为近期舆论焦点。
图片来源:AI生成
舆情传播分析
从该事件各舆论场发布统计看,监测区间内累计监测到368,635篇/条相关信息,其中微博相关信息最多,共计309,693条,占比84.01%;其次是为自媒体号,相关信息共计37,634篇,占比10.21%;再次是视频平台,相关信息共计12,713条,占比3.45%,其他平台合计占比2.33%。
从传播趋势来看,7月5日,南京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称某男子在互联网传播隐私视频。经调查,焦某某被抓获。焦某某假扮女性,与多名男性发生性行为并偷拍视频传播。事件开始以“60岁大叔男扮女装与千人亲密接触”等夸张表述在社交平台迅速发酵,引发广泛关注。7月8日,南京警方发布通报,澄清“60岁大叔”“1691名男性”等信息均不实。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潇湘晨报等媒体转发并报道,微博生成#南京红老头被抓#话题,阅读量达6.2亿,并登上热搜榜第一,多方助推该事件声量于7月8日达到峰值。目前,尽管警方已通报真相,但部分网络平台仍存在谣言传播,公众对“疾病传播风险”“涉事人隐私保护”等问题持续关注,尚有一定热度,整体热度呈现倒“U”型发展。
舆情观点分析
舆论关注社会道德和性别议题的深层冲突。事件折射出了性别角色模糊化、婚恋观念异化等社会矛盾。由于事件中传出视频,部分涉事人被网友认出系订婚或已婚角色,部分舆论批评涉事男性“背叛家庭”“道德沦丧”,而另一部分声音则质疑相关话题性别标签存在污名化,相关议题从最初的“红姐”逐渐转变为“红老头”“红大爷”等标签,展现出了事件中主人公均为男性对性别话题的冲击。如微博渠道@x1xo_ :终于变成正常的称呼了,老头就是老头,跟女的没有关系,别老说红姐红姐的。
部分舆论质疑谣言传播机制与平台责任。事件初期,部分自媒体通过“年龄造假”“人数夸大”“疾病恐慌”等手段制造流量,引发公众对网络生态的信任危机。有网友指出:“38岁男子被渲染成‘60岁大爷’,用‘千人斩’博眼球,平台为何放任?”部分网民呼吁监管部门压实平台责任,要求对造谣账号进行溯源打击。据通报,相关谣言信息已超1.4万条被处理,但仍有声音质疑“谣言流水线”未被彻底遏制,如微博渠道@闫王爷来收你啦:没有夸大哈,数量还算少了,有的没上传的。
关于对法律问题与公共安全的争议。关于事件,法律界人士围绕焦某某行为的定性展开讨论。有律师指出,若其明知自身患有传染病仍进行无保护性行为,可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若仅传播淫秽视频,则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此外,受害者隐私权与肖像权保护问题引发关注。部分用户认为对涉事人打码保护对公共健康安全有影响,若涉事人患有传染病易导致传染病进一步传播,如有网友评论:“红老头至今都没被扒出真名,一千多个害虫在出事第二天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保护起来。”对此相关疾控部门表示已介入调查,但公众对疾病传播风险的担忧仍未完全消解。
舆情研判
优化官方报道表述规范。事件全程无女性参与,但事件初期的“红姐”等称呼引发了关于性别污名化争议,将个体犯罪行为与女性群体不当关联,激化了性别对立情绪。建议媒体报道时统一使用“焦某某”或“涉事男子”等中性称谓,保证在案情报道中遵循“犯罪行为与性别无关”的原则,避免使用“红姐”“红老头”等标签化用语,导致引发更大舆情。相关社交平台对“男扮女装犯罪”类内容建设关键词审核,自动拦截不当性别关联表述,避免造成次生舆情。
强化网络谣言治理与平台监管。谣言“1691名受害者”“60岁大叔”等信息通过算法推荐得以扩散,事件暴露出了平台处置滞后问题。且有无辜长相相似者遭网暴,进一步扩大了谣言危害。建议平台设立“谣言快速响应机制”,对相关敏感信息进行实时审核,并公开辟谣渠道。相关部门对危害程度高的谣言账号或造谣者进行处罚,提升谣言打击精度,强化平台主体责任,保护无辜个体免受二次伤害。同时,应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用户理性讨论,避免“吃瓜心态”导致谣言扩散的现象频发。
建议疾控部门需建立分级信息披露规则。疾控部门以“隐私保护”为由未公布涉事人焦某某的传染病状况,加剧了公众对疾病传播的恐慌;如“11人HIV阳性”等谣言的扩散暴露了信息不对等的缺点。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分级信息披露机制,如低风险,进行通报声明“无证据证明存在疾病传播风险”,中高风险相关部门为受害者提供匿名检测渠道,保证公众健康,同时根据调查进展及时更新信息,避免“一刀切”式沉默。
End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