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四川的高考招生中,好几所名牌大学的一个特殊专业竟然没人报名。
这些大学可不是什么野鸡大学,都是响当当的双一流。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定向西藏就业的师范类专业。
数字说话最直接。2021年的招生情况让人大跌眼镜。西南大学本来要招的人,最后缺了5个。湖南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也是一样,各自缺了5个人。更夸张的是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每家都缺了8个人。
这事儿真的很奇怪吗?
其实仔细想想,背后的道理也不复杂。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选专业,眼睛都盯着哪里能赚钱,哪里发展好。谁愿意去那种偏远的地方?
但是有个例外让人琢磨。陕西师范大学的文史类招生居然一下子就招满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还是有人愿意去的,只是理工科的学生更不愿意。
有个网友在网上说过这样的话:“我同学在西南大学读定向西藏就业师范专业,毕业后要去西藏工作,我们都觉得挺有意义的。但就是没人报考,是不是说明大家对西藏的吸引力不够呢?“
这话说得很实在。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学生们现在的想法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可能会觉得能为边疆建设出力是件光荣的事。现在呢?大家更实际。毕业了要养家糊口,要买房买车,要在大城市立足。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转变。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政策本身就有问题。想要培养更多服务西藏地区的人才,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光有好的想法还不够,还得有吸引人的条件。
现在的情况就像是政府在那里喊:“快来报名啊,我们需要你们!“学生们在下面想:“去是能去,但是去了以后怎么办?“
这里面有个很现实的问题。西藏那边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和内地比起来确实有差距。学生们不是不想为国家建设出力,而是担心自己的未来。
国外有些国家处理这种问题的办法值得学习。俄罗斯和加拿大在培养北极地区人才方面做得不错。他们给这些愿意去艰苦地区工作的人提供了很多好处。
回过头来看,这个现象其实反映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制度层面,政策设计得不够完善。光是号召还不行,还得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说工资待遇、晋升机会、子女教育这些实际问题。
利益层面,学生们的算盘打得很清楚。他们会比较去西藏工作和在内地工作的差别。如果差别太大,自然没人愿意去。
观念层面,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发展。他们不是自私,而是更理性。他们会问自己:选择这个专业对我的人生有什么帮助?
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很难说。
从积极的角度看,年轻人更理性了,不会盲目选择。他们会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从消极的角度看,如果大家都只考虑自己,那些需要人才的地区怎么办?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平衡这两个方面。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又要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学生太现实了,没有奉献精神。但是这样的批评公平吗?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在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现实因素,这本身没有错。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让这种选择变得有吸引力。如果去西藏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相信很多人的选择会不一样。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光靠道德说教。得从实际出发,给出实实在在的好处。
比如说,可以提高这些定向就业学生的补贴标准。可以承诺他们在西藏工作几年后,有机会调回内地。可以给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只有这样,这些专业才能真正吸引到优秀的学生。
现在的情况其实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理想状态,还要考虑现实情况。不能指望所有人都愿意无私奉献,得给他们一个选择的理由。
这不是说奉献精神不重要,而是说在讲奉献的也要给人家实际的好处。这样才能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