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神校的入场券越来越贵了。
LSE最新录取数据曝出,中国学生申请量五年翻倍,但热门专业录取率跌破10%。
砸40万学费冲名校前,最好先看清这所“政商精英流水线”的真相。
不是所有学霸都扛得住LSE的修罗场。
这里经济学硕士每周三篇论文起步,图书馆凌晨两点全满座。
金融数学专业直接对接对冲基金实战场,课程作业就是真刀真枪处理纳斯达克数据。
但更窒息的是阶级差异——伦敦市中心学生公寓周租400镑起,金融城实习生的午餐价格够在小城市活三天。
看那些AST状元案例就明白,LSE早把录取玩成精准匹配游戏。
数学考不到250分?
经济学专业大门直接焊死。
双非背景还敢申商学院?
招生系统初筛都过不去。
更别说今年开始推的“隐形套餐”:拿到offer的陆本学生,八成带着联合国实习或投行暑期项目背书。
普通家庭孩子想靠死读书突围?
难。
冷知识:LSE教授最爱说“我们的使命是改变世界”。
但翻开毕业生去向,高盛交易员、麦肯锡顾问、对冲基金Quant才是主流。
真正进联合国扶贫项目的,反而不及进华尔街的零头。
花40万学费搞社科理想?
先算清几年能回本。
有学生吐槽,开学典礼坐在未来的首相议员中间,闻到的全是钞能力味道。
最近商学院突然扩招20%,被扒出是给新开的“区块链政策”专业填坑。
课程大纲里“数字货币监管”章节还没写完,教授自己都在社交平台求科普。
就这敢收三万镑学费?
不如说在收智商税。
但架不住家长吃这套,咨询机构新推的“LSE保录计划”已炒到百万。
话说回来,能花百万铺路的孩子,谁真在乎学什么。
图书馆窗边永远趴着补觉的卷王。
咖啡因当水喝的计量经济学生,眼袋掉到锁骨了还在跑模型。
路过听见他们聊天更窒息——A在焦虑对冲基金终面,B的私募实习没留用机会,C抱怨家里停掉信用卡考验生存能力。
在这学校,“理想主义”四个字说出来都带点讽刺。
清醒点吧。
LSE早不是寒门子弟改命的跳板,倒像精英阶级的认证中心。
花七年时间还清留学贷款,发现当年同学靠信托基金直接买下实习公司。
教授喊着“用知识消除不平等”,阶梯教室里的鸿沟却比泰晤士河还宽。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9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