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界,一提到《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这三大期刊,每个人都会肃然起敬。有着极高的引用率和录用难度,它们被科学界奉为权威,因此能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对研究者和高校卓越科研能力的有力证明。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和毕业生们在这“三大刊”上收获颇丰,本期推送,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他们的“高光时刻”——
张磊教授团队在《细胞》发表科研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张磊教授团队与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国家蛋白质中心(上海)、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合作,采用冷冻电镜技术在多巴胺受体调节机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2月10日,该研究相关成果以“Ligand recognition and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DRD1-Gs signaling complexe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且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其中,冷冻电镜相关工作由西安交大完成,西安交大张磊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緱璐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联合团队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多巴胺受体DRD1与G蛋白的复合物结构,从而在原子层面上详细阐释了DRD1的配体识别、别构调节及与G蛋白偶联的机制,该项研究将为高血压、帕金森综合症、肾损伤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张磊,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15年结束在美国的博士后研究正式回国入职西安交大后,长期致力于基于冷冻电镜的软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从零开始建成具有独特技术和方法体系的软物质冷冻电镜平台,组建起20人规模的科研团队。西安交大软凝聚态物理研究团队以物理学院张磊教授、张胜利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近三年来重点围绕水环境中微观物质体系的结构功能关键机理问题已连续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成果30余篇。
张虎勤教授团队在《自然》发表科研成果
2021年2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虎勤教授带领的生物信息人类学团队与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及哈佛医学院David Reich教授展开深度合作,联合全球43家单位,85名共同作者在全球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ast Asia(基因组学解析东亚人群形成历史)”的文章。西安交大张虎勤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学院赵静博士、杨铁林教授、吴晓明副教授、林松博士、胡曦博士参加了研究工作。该论文的发表标志西安交通大学在古DNA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张虎勤,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大文化遗产现代科技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考古工程协会会员,中国遗传学会会员,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队。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信息学、环境生态考古学、分子人类学和人类文化遗产研究等。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参加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十二五规划项目和学科建设项目,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马恩教授在《自然》发表科研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马恩教授、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武晓雷研究员和清华大学电镜中心朱静院士等人通过设计系统且细致的实验和计算模拟,首次给出了中熵合金存在CSRO以及CSRO与位错交互作用的直接观察证据。2021年4月28日,相关论文以“Direct observation of chemical short-range order in a medium-entropy alloy”为题,发表在全球顶级期刊《自然》上。
马恩,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是材料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带头人,在揭示非晶合金和纳米结构合金的微观结构及其特性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截至2021年3月,发表34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36篇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Mater.和Nature Commun.上。论文被引用44285次(Google Citation),单篇最高3089次,H因子为107。2002-2012,2015,2016,2018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刘哲教授在《自然》发表科研成果
近年来,全球废物贸易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热点,尤其是在2017年后由于发展中国家担心本国在国际废物贸易中受到发达国家的废物转移而实施的废物贸易禁运使得全球废物贸易供应链发生重构,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021年6月15日,以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刘哲教授为独立作者,题为“Regulate waste recycling internationally(规范国际废物循环流通体系)”的通讯论文在全球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
刘哲,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产业生态学会员,产业共生单元委员会委员,国际能值学会会员,中国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理事会理事,担任SCI杂志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客座编辑,担任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期刊编委。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环境政策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
金明尚教授团队在《自然》发表科研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明尚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邬剑波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殷亚东教授课题组密切合作,在催化剂表面应变调控提升铂(Pt)催化性能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21年10月6日,相关成果以“Mastering the surface strain of platinum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is”为题,发表在全球顶级期刊《自然》上。
金明尚,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3月受聘于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2016年加入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入选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8年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021年入选“爱思唯尔2020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在Nature, 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6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8篇是SCI高被引论文。受到国际材料学会、中国化学会等邀请作特邀报告5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
毕业生刘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科研成果
在非平衡态物质体系的研究中,有关活性物质自组织的研究快速发展。不同于平衡态物质体系,活性物质有局部的能量输入,包括从单细胞到动物的所有生命体,由分子马达驱动的生物分子,以及人工合成的自驱动物质。由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物理学者组成的团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材料的粘弹性可以控制活性流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组织。2021年2月3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全球顶级期刊《自然》,香港中文大学吴艺林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物理试验班2014届毕业生刘松为论文第一作者。
刘松,2010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进入物理试验班学习。交大物理系教育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授课的教师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风格。物理试验班为学生在科研上积极提供资源,鼓励学生探索发展科研兴趣和进行科研训练。刘松于2012年代表物理系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获得三等奖。得益于交大朴实的学习氛围,热情善良的同学舍友,还有认真负责的老师,刘松顺利完成学业,于2014年秋季赴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毕业生郝泽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发表科研成果
2021年3月12日,来自哈佛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大牛Kim Philip教授团队在魔角石墨烯领域取得突破:使用三层堆叠并扭曲的石墨烯实现了超导。研究成果以“Electric field–tunable superconductivity in alternating-twist magic-angle trilayer graphene”为题,发表于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哈佛大学Kim Philip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物理试验班2016届毕业生郝泽宇为论文第一作者。
郝泽宇,2012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后经过入学选拔,考入物理试验班。得益于试验班的各项鼓励政策和国际化培养,在本科期间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圣母大学等作为交换生学习。学习期间他跟随教授积极参与科研训练,2017年被哈佛大学录取,攻读物理学博士。博士期间进行二维材料中激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魔角石墨烯等方面研究。此前曾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1篇。
毕业生李宏元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科研成果
2021年9月29日,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王枫和Michael Crommie团队成功通过发展一种新的非侵入式扫描隧道显微(STM)测量方法第一次实现了对二维广义魏格纳晶体的成像。研究成果以“Imaging two-dimensional generalized Wigner crystals”为题发表于全球顶级期刊《自然》,西安交通大学物理试验班2017届毕业生李宏元为文章第一作者。
李宏元,2013年考入西安交大物理试验班,2018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应用物理博士学位。在西安交大就读期间,李宏元曾获包括国家奖学金、珠峰奖学金在内的多项奖学金。得益于西安交大的国际化培养政策,李宏元曾于本科期间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和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交流学习。李宏元在读博期间主要研究强关联电子体系,此前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物理》《自然·材料》等期刊发表文章。
毕业生张天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发表科研成果
2021年10月22日,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张天隆在刘锦川院士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上发表题为“In situ design of advanced titanium alloy with concentration modulations by additive manufacturing(采用增材制造方法原位设计具有浓度调制结构的先进钛合金)”的研究论文。
张天隆,2015年取得西安交大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西安交大前沿院攻读研究生,2018年前往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021年取得西安交大博士学位,同年取得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香港高等研究院(HKIAS)。近年来从事先进钛基合金的成分和结构设计,并在材料计算模拟—实验表征等交叉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兴趣,已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并申请2项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先后担任多个国际期刊与杂志审稿人。
一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2000年至今,学校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32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承担的文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37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36项,与国家发改委、民政部、中央编译局等共建17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迁校以来,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3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4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