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多宝地,最美是邹江。奎娄胃卯,角亢氐房,苍芎有八星佑我;邹江之水,东流西往,水润之而万物昌。远古洪荒,天生神蚌。东南邹江环抱,西北泓泉以涵。上天造就,船形之山,欲乘长风以破千层之浪,耸蛤蟆仑而扬万里之帆。鸿蒙初开,清升浊降,山雄水媚之处,即是吾之家乡。
邹水灵兮,人文生光。人以邹姓,地以邹名。十五世纪,有尚春公入住于斯,今油榨场乃发祥之地。尚生七子,逾之七世,枝繁叶茂,有玉钦公,迁邹家湾。于斯则登临神造之巨轮——船形山,而扬帆起航。故老曾传,玉钦公者,秉性聪颖勤劳,尤善诚信经营,有古范蠡之风。垦良田,辟沃土,拦河筑坝,渠沟纵横。修路桥,兴学堂,大施公益,广聚人缘。绿野走银蛇,山川横玉带。遍种稻麦,广植桑麻。不觉之间,遂聚家资丰厚,良田千亩。起造置业,皆有高人指引。财兴人旺,广置家园。楼台亭阁,错落有致;鸟惊庭树,影度迴廊。碧绿迷朦烟树里,蛙鼓声声读书郎,实乃钟鸣鼎色之家,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
自此以来,有再唐公,聪明卓越,工于文章,精习刑名,历州县之通判,为各官所器重。有馥芝公,性情潇洒,好读书文,过目成诵,终身弗忘;笃信儒术,不惑释老之说;每论历朝得失、地志舆图,娓娓清谈,了如指掌。有鲁芹公,师从绍陶、星皆,业从龙公锡庆、左公宗棠,文治武功,官居六品。
时至民国,有伯麒公,居蚌形山之畔,两河交汇之滨。课耕课读,忠厚传家。克勤克俭,集腋成裘。天黑之后,无论男女,不准出门。男人读书,女人浆洗,未有闲暇。家资丰厚,戒律森严。高楼大马,庭院深深。然则倚山临水,钟灵毓秀。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河边淡淡风。
先祖仁里德盛,后辈福泽绵长。
邹水秀兮,地发千祥。人因地而才俊出,地因人而美名扬。山水看似无奇,然则人多俊彦。武将不失儒雅,文官略带粗犷。邹子乔者,与共和国元勋叶剑英同仇敌忾,驰骋千里太行,血刃倭寇无数。邹公滋三,主政新化二区,辖今新化县之河东,及冷水江矿山渣渡,涟源之伏口湄江古塘,区域人口近百万;勤政廉政,戒赌毒,惩邪恶,重民生,一方平安,政通人和,今犹哲嗣英姿不俗。邹厚吾者,师级官阶,挥师北伐,战功显著。邹公耀林,文武兼备,曾供职于南昌警卫司令部。邹上珍君,国立师范学院之骄子,邹家桥开辟鸿蒙以来第一大学者。邹会佳君,中国科技大学首届弟子,曾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研究院,堪为人中龙凤。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此先贤之大略也。然则后浪推前浪,今人胜古人。邹谋佳公,一门俊彦,生前倾心为民之形象光彩照人,如今仍好评如潮,余辉灿烂!其子奇志先生,自幼聪慧,勤勉刻苦,官居师职,衔至大校,与当朝宰相同框,实乃家乡之荣光!睦如先生,余之良师益友,集才子佳人于一家;聪颖过人,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在任上是顶梁柱,本可颐享天年,但为百姓之健康仍劳作不休。其子欣昂,浙大之高材生,携笔从戎,如父强于父,前程无量。好友子均,一门忠良;父子四人,有其三而戍边卫国,驰骋沙场;兄弟三人,皆为领导,传为美读。表侄仲时,聪明勤奋,超乎常人,寒窗高中军事学府,军旅再建骄人功勋,乃枪杆子阵营中难得的笔杆子,曾任县团级主要领导主政英德,年轻儒雅,衔至上校,当代年轻人之楷模。政界群星璀璨,商界业绩辉煌。树荣、建军等诸先生皆创业精英,以其聪明睿智,泛舟商海,已然富甲一方;热心公益,润泽乡邦。尤其是树荣先生,对全镇第一条村级水泥路之建设倾注大爱,以拳拳爱心诠释“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的圣贤古训。
我之家乡,人杰地灵,才俊辈出。刘、杨、廖诸姓氏兄弟,亦多俊彦。各行各业,捷报频传,业绩昭彰。限之篇幅,恕未尽述。
邹水媚兮,和谐之邦。邹江桥者,邹姓世居。陈、刘、杨、廖亦世居之族。孰居先后,笔者孤陋寡闻,未能考证。予曾闻言:宋时,陈氏、邹氏同出于江西吉州府之太和,又都迁入新化之横阳山(现西河镇),后世居于斯。据邹姓史料载:玉钦公于1681年后主修邹江桥。《兴儒公家传》载:“……当新安孔道桥在西南,公厌过往纷扰,移桥上游,改道由苏家冲绕蚌形山陈氏货埠东南出茅田坳。”由是观之,我陈氏先祖,于1681年已形成“货埠”之规模,故尔入住时间起码早于1681年也。近百年许,陈邹二氏曾多次联姻,喜结秦晋之好。我曾祖父之妹适邹同星,习之公与我祖父是嫡亲老表,我的曾祖母亦系湾里邹氏。我们和湾里、大坪里的老表们,身体里流淌的热血,或许还有相同的DNA。就是这两种优秀基因之组合,难怪乎后辈不俗。陈邹二氏,即是近亲又是近邻。也和邹氏与刘、杨、廖多姓氏一样,共结连理,互帮互助,奏响了一曲多姓氏共生共荣,水乳交融,和谐相处的华美乐章!
邹水清兮,你我之家。锦绣邹江,人杰地灵。一泓之绿水横野,千古之风流遗世。春有百花争艳,蝶燕纷飞;杏花雨,杨柳风,小桥流水,水墨江南。夏则群峰竞秀,一碧万顷;好鸟鸣,嘤成韵,翠竹苍松,万种风情。秋天禾稻飘香,瓜果满园;浩月千里,了无纤尘;稻菽熟,牛羊肥;丹桂飘香,五谷丰登。冬有瑞雪纷飞,梅迎春到;杀年猪,酿美酒,围炉夜坐,乐享天伦。于斯美景,天造地设。此间风骨,先祖遗留。
我等生于斯,长于斯,根系于斯。任你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刻骨铭心,魂牵梦绕者,都是你我共同的家乡——邹家桥。
2016年,岁次丙申,我与二位胞弟一起,于旧址结一草庐。自题曰:
古蚌山庄是我家,君有闲时来沏茶。
金色粉墙琉璃瓦,堂前一树紫薇花。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