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达勒姆。这所私立综合研究型大学不仅是美国南部的佼佼者,更是全球高等学府中的璀璨明珠。其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更是位列美国前十,其中福库商学院在彭博商业周刊2014年的全日制MBA项目排名中,更是力压哈佛大学商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荣登榜首。
在中国,有一所私立高校以杜克大学为标杆,从教学理念到运营模式,都体现这国际化大学教育的样子。欧亚践行“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质量内涵,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接产业特点,打造特色专业集群,以产业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部分专业进行国际认证。重视课程建设,构建“能力本位”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按照课程质量标准建设系列标准化课程,引入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真实场景,进行校企联合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定制班建设,满足行业人才需求并提高办学质量。
西安欧亚学院与美国杜肯大学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合作成立了 “西安欧亚学院卓越教学中心”(CTE: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该项目致力于支持、提高和改进西安欧亚学院的教与学,是西安欧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合作期间,杜肯大学教授为西安欧亚学院教师进行了多期面对面的培训指导,帮助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授课水平,有助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专注和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推动了学校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范式改革。
在西安欧亚学院的课堂上,总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场景:老师不再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是坐在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了需要动手解决的真实问题;甚至教室的桌椅都摆成圆圈,方便每个人看到同伴的表情——这些变化,源自欧亚与美国杜肯大学的教学合作,一场关于“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革新,正在这里悄然上演。
从“老师讲”到“学生问”:翻转课堂的魔力
欧亚学院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最先改变的是课前准备。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小王发现,现在每节课前都要在学习平台看老师上传的视频:“比如讲‘财务报表分析’,老师不会先讲理论,而是放一段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视频,让我们先找‘哪里看起来不对劲’。”带着问题进课堂,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课堂上的时间更“值钱”了。老师会把80%的时间交给学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甚至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最让学生惊喜的是“批判性提问时间”。每次课结束前10分钟,老师会打开录音笔:“今天的内容,你们觉得哪里有问题?哪里可以改进?”一开始大家不敢说,后来发现老师真的会把建议记下来,甚至调整下节课的内容。“原来课堂不是老师的‘单口相声’,而是我们一起探索的‘辩论赛’。”英语专业的小陈感叹。
从“课本学”到“现实用”:项目制学习的魅力
杜肯大学的教学范式强调“做中学”,欧亚的课堂因此多了很多“真实项目”。市场营销课上,老师直接带来本地企业的需求:“某奶茶店想吸引大学生顾客,你们设计一套社交媒体营销方案。”学生们分组调研、策划、制作海报,最后还要在奶茶店老板面前路演。“我们的方案被采纳了,现在去店里买奶茶,能看到自己设计的打卡贴纸!”参与的学生小张自豪地说。
这种“项目制学习”在工科课堂更明显。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接到的作业,不再是写代码习题,而是开发一个真实的小程序:有人做了“欧亚校园导览APP”,包含教室查询、校园活动推送功能;有人开发了“二手书交易平台”,解决毕业季教材浪费问题。“我们跟着企业导师学需求分析、用户测试,代码写完还要上线试运行,和真正的程序员工作流程一模一样。”组长小吴说。
从“教室坐”到“空间动”:非正式学习的活力
欧亚的教室不再是固定的桌椅排列,而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变换。杜肯大学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理念,让走廊、中庭、甚至楼梯间都成了学习场所。设计学院的“头脑风暴课”,老师会带学生去教学楼的天井,围坐在台阶上讨论设计方案:“自然光下看草图更清晰,累了还能看看周围的绿植,灵感反而更多。”学生们说。
最受欢迎的是“跨专业工坊”。杜肯大学的教授来访时,曾组织过一次“中西文化融合”工作坊,让艺术设计学生和外语学生合作:前者设计带有陕西皮影元素的英文绘本,后者负责翻译和配音。“我们坐在地上铺着的大白纸上画分镜,外语同学随时提出文化差异的建议,这种边做边学的氛围特别好。”参与的学生小周回忆。
学生眼中的“成长加速度”
期末的匿名问卷显示,92%的学生认为课堂“更有参与感”,85%觉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毕业多年的校友回校时说:“在杜肯模式的课堂上,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永远带着‘为什么’去学习,二是把知识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需要背诵的条文。”这种教学范式的影响,远不止于课堂。现在的欧亚校园里,学生自发组织的“案例分析大赛”“创业项目路演”越来越多,就连社团活动都开始用“项目制”运作:摄影协会承接校园活动拍摄,公益社团策划“旧衣改造”市集,每个学生都在真实场景中练习所学知识。
当夕阳照进欧亚的教室,圆圈排列的桌椅上还留着小组讨论的便签纸,黑板上写着学生们提出的未解问题。杜肯大学的教学范式,就像一股清新的风,吹皱了传统课堂的平静水面,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对学生们来说,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学分的获取地,而是能力的孵化场——在这里,每个问题都是一颗种子,每个讨论都是一次浇灌,最终在他们心里,长成应对未来的参天大树。#西安欧亚学院##做平凡世界的一道光#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0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