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名片
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简称GIS)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测绘遥感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是当今空间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最前沿学科,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地球表面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空间分布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系统开发,并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该专业在支持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特别是在自然资源管理、安全应急救援管理、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国防军事建设等政府科学决策以及交通导航、环境监测与保护、农业监测与灾害预警、经济大数据分析等社会化智能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
我校于1999年设立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2010年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2012年更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依托地理学一级硕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学科交叉优势,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此外,从2021年开始,我校联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开设地理信息科学3+2本硕连读国际班,毕业后获得西安科技大学授予的地理信息科学理学学士学位和亚利桑那大学授予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工学硕士学位。
2020年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被邱均平大学排名与专业评估为4★,是学校唯一的4★级理学专业,同时在2024年中国大学排名位于B+层次,受到行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GIS直接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技术奖二等奖,GIS教学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空间数据处理和GIS系统应用开发两大专业方向以及理工融合、实践突出、兼具软件开发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具有“学科前沿性”“社会适应性”“国际化属性”,毕业生能够在地理信息、测绘遥感、国土资源、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胜任设计、研究、研发及管理的工作。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成了一支由院士引领、知名教授及优秀青年博士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拥有专任教师2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8人,讲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19人,博士占比95%。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院士、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童小华教授、浙江大学刘仁义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专业兼职教授。
专业代表性教师
龚健雅,测绘与地理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仁义,浙江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科研教授。浙江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负责人,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综合观测成果管理与共享服务技术研究”首席科学家。
姚顽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负责人,国际矿山测量ISM委员会委员,西安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负责人。
李崇贵,教授,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长期从事遥感定量估测和3S集成技术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理论及实现》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取得10多项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的软件系统,对推动我国森林资源数字化监测与管理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主编的《ArcGISEngine组件式开发及应用》教材受到同行广泛认可,截止2021年已发行10700册,被30所高校使用。
专业教师研究方向涉及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地表灾害监测与预警、人工智能与GIS建模、智慧矿山空间信息技术等方向,均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项目等支撑,青年教师实现国家级项目全覆盖。
本专业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汇总
近年来,教师研究成果获得获省部级以上奖项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本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行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支撑,兼顾学科前沿性和社会适应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国际竞争力同步发展,充分发挥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和地理学一级硕士点优势,逐渐形成了需求导向、学科交叉、全球视野的地理信息科学创新人才培育模式。该教学改革成果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全国GIS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对西部地方工科类院校GIS专业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青年教师虚心求教,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多次在全国高校GIS和测绘类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特别夏文海获评学校“青年人才工程”教学新秀称号等荣誉。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出版多部高质量教材。其中,郭力宇老师主编的《自然地理学应用案例》获得第三届煤炭行业优秀教材;李崇贵老师主编的《ArcGISEngine组件式开发及应用》受到同行广泛认可,截止2021年已发行10700册,被30多所高校使用。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优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及工程实践,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思维,深化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实现优质学生和创新人才的转化。本专业教师指导本科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GIS技能应用大赛一等奖,获批多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发表多篇SCI和EI论文以及发明专利等。
专业依托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GIS实验室、数字摄影测量实验室、地理环境分析实验室、遥感地学分析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此外,聚集优质资源推动线上课程建设,“GIS原理”和“自然地理学”在学堂在线平台已经开讲,“数字地形测量仿真实训”获批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此外,与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等10家行业单位共建产教协同育人基地。
杜震洪
2005届毕业生
浙江大学杰青、教授、博导、院长
李萍
2008届毕业生
亚洲最大GIS软件商超图技术支持总监
王亚平
2007届毕业生
陕西省劳动模范、西安市人大代表
陈俊
2022届毕业生
南师大和萨尔茨堡大学双硕士学位、南师大博士生
西安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既具有普通IT产业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又具有GIS所特有的“空间信息技术”。同时,应“数字地球”大环境的需求,社会对GIS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就业范围广阔。
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89%,最终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就业单位主要包括:测绘部门的地理信息中心、各行业测绘生产企业、 GIS软件开发公司、空间数据生产企业、计算机软件公司、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环境保护及监测部门、道路交通部门、各类科研机构等一切与空间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阶段主要是从事空间数据采集与管理、GIS软件应用开发等工作,同时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升学,去国外知名高校就读研究生。研究生报考的方向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地理学均有,近三年平均升学率超过40%,录取的院校包括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海大学、西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
来源:西安科技大学招生办微信公众号(微信号:xust-zsb)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西安科技大学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