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大学,很多人都觉得上海本地人肯定好考,而且本地人还看不上?实际上如何呢?外地人是不是肯定不好考?我们先来看看上海大学这几年在江苏的招生位次。
2023–2025年江苏录取数据总览
1. 物理类(普通类专业)
年份
专业组/选科要求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代表专业/备注
2025
物理+不限(04组)
627
13,550
经济学类、电子信息类
物理+化学(05组)
631
11,629
材料类、化学工程与工艺
2024
物理+不限(02组)
637
10,153
经济学类、电气类
物理+化学(04组)
632
12,571
材料类、冶金工程
2023
物理+不限(03组)
607
10,403
计算机类、机械工程
物理+化学(04组)
604
11,739
环境工程、生物工程
2. 物理类(中外合作办学)
年份
专业组/选科要求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代表专业/备注
2025
物理+不限(03组)
606
26,287
金融学(中澳)、信息管理(中澳)
物理+化学(06组)
597
33,187
环境工程(中葡)、土木工程(中葡)
2024
物理+不限(03组)
613
23,567
机械工程(中法)、信息工程(中法)
物理+化学(05组)
612
24,194
材料类(中法合作)
2023
物理+不限(02组)
584
24,286
金融学(中澳)
物理+化学(05组)
576
30,557
环境工程(中葡)
3. 历史类(普通类专业)
年份
专业组/选科要求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代表专业/备注
2025
历史+不限(01组)
576
9,484
社会学、日语
历史+不限(02组)
596
4,751
英语、历史学类
2024
历史+不限(01组)
601
4,091
社会学类、日语
2023
历史+不限(01组)
584
2,717
法学、网络与新媒体
注:
选科影响:物理类中“物理+化学”组合分数线普遍低于“物理+不限”,但冷门专业(如环境工程)位次下滑明显(2025年降至3.3万位次)
。中外合作优势:录取门槛较普通类低20%–30%,2025年物理类最低位次放宽至33,187名(环境工程中葡合作)
二、近三年录取趋势分析物理类:头部专业(如计算机、电子信息):位次稳定在1万–1.1万名(2023–2025年),2025年电子信息类最低位次升至8,030名冷门专业(土木、环境工程):位次持续下滑,2025年环境工程(中葡合作)位次跌至33,187名,较2023年下降约10%中外合作办学:位次区间为2.3万–3.3万,2025年信息工程(中法)位次较普通类同类专业低约1.5万名历史类:整体位次波动:从2023年的2,717名升至2025年的9,484名,主因是招生计划增加与考生偏好转向热门城市高校语言类专业:英语、日语要求外语单科≥115分,位次要求较高(2024年英语最低3,489名)三、2025年报考策略建议物理类考生:
冲刺头部专业:需全省1万名内(如电子信息类、计算机)。
保底选择:普通类冷门专业(如材料类):1.2万–1.3万名;中外合作专业(如机械工程中法):2.5万–3万名
历史类考生:
目标5,000名内(英语、社会学),9,000名内可尝试普通类专业组(01组)
选科组合优先级:
物理类:物理+化学 > 物理+不限(化学组合竞争压力较小)
历史类:历史+不限为唯一选项,无再选科目限制
注意事项:
色觉限制:工科专业(如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不招色盲/色弱
外语要求:英语、日语需外语单科≥115分(满分150分)
建议结合2025年招生计划微调策略,实时关注上海大学本科招生网更新!
我们再来看看在上海本地招生位次等:
一、2023–2025年上海本地录取数据总览
年份
专业组/选科要求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代表专业/备注
2025
物理+不限(03组)
537
10,538
经济学类、智能制造工程
物理+化学(01组)
555
6,832
理科试验班、电子信息类
不限科目(Q6组)
537
10,538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2024
物理+化学(01组)
555
6,8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
物理+不限(03组)
537
10,538
机械工程、材料类
不限科目(04组)
540
9,848
社会学类、英语
2023
物理+化学(01组)
554
6,846
理科试验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物理+不限(03组)
538
10,34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不限科目(04组)
542
9,418
金融学、日语
注:
选科影响:物理类中“物理+化学”组合(01组)分数线最高(555分),位次要求最严格(6,832名);“物理+不限”或“不限科目”组门槛较低(537分,10,538名)
。艺术类专业: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在“不限科目组”中分数最低(537分),但需通过校考或统考要求
二、近三年录取趋势分析整体位次波动:头部专业组(01组):位次稳定在6,800名左右(2023年6,846名 → 2025年6,832名),竞争激烈普通专业组(03/Q6组):位次从2023年10,340名降至2025年10,538名,反映冷门专业热度下降分数变化:最低录取分三年均保持在537–538分(03/Q6组),但头部专业组(01组)从554分升至555分,分化加剧2022年异常值:因分数线普降,03组最低分曾跌至438分(位次30,345名),但此后回归正常水平热门专业分数线(2024年数据)理科试验班:566分(位次约4,841)电子信息类:564分(位次约5,18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59分(位次约6,102)社会学类:541分(位次约9,848)土木工程:540分(位次最低梯队)三、2025年报考策略建议分数与位次对标:冲刺头部专业(如人工智能、计算机):需6,800名内 + 选科“物理+化学”保底选择(如机械工程、材料类):10,000–10,500名可报考03组或Q6组选科组合优先级:
物理类考生:物理+化学 > 物理+不限(前者竞争更小但专业更强)
文科/艺术类考生:不限科目组(Q6/04组)分数门槛最低,但需注意艺术类专业需额外考试
注意事项:
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机械工程)不招色盲/色弱
中外合作专业(如金融学中澳班)分数略低(约低10分),但学费较高;
动态调整:2025年招生计划可能微调,建议实时关注上海大学本科招生网或微信公众号“上海大学本科招生”
最后看一下上海大学历史介绍:
一、革命教育时期(1922–1927年):国共合作的“红色学府”
创办背景1922年10月23日,在国共合作背景下,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担任校长,中国共产党实际主导成立。李大钊推荐邓中夏任校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成为中共早期活动据点
办学特色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社会学系为核心,专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被誉为“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北大,南有五卅上大”,培养杨尚昆、王稼祥、丁玲等革命家与学者被迫停办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国民党查封,存续仅5年,但为中国革命输送大量骨干二、复办与重组时期(1983–1994年):上海高等教育的整合复办起点(1983年)上海市合并六所高校分校(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等),重组为“上海大学”,设文学院、工学院等多元学科四校合并组建新上大(1994年)1994年5月27日,上海工业大学(1960年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建)、原上海大学(1983年建)、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1959年建)正式合并,成立新上海大学,钱伟长院士任首任校长。江泽民题写校名,奠定“一体两翼”校区格局(宝山、延长、嘉定校区)
1994年合并组成表| 合并院校 | 成立时间 | 特色领域 ||—|—|| 上海工业大学 | 1960年 | 工程技术 ||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 | 1958年 | 自然科学 || 原上海大学 | 1983年 | 人文社科、艺术 ||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 | 1959年 | 应用技术 |
三、合并发展时期(1994年至今):迈向“双一流”的跨越钱伟长教育思想引领钱伟长任校长至2010年,推行“拆除四堵墙”(学科、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教与学之墙)理念,推动学科交叉与国际化战略突破211工程:1996年通过预审,跻身国家重点高校双一流建设:2016年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连续多年位列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300学科布局:设31个学院、101个本科专业,拥有2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发展工程技术、人文社科及新兴交叉学科社会贡献承办2004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建立悉尼工商学院(1994年)、中欧工程技术学院(2006年)等中外合作平台,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首批高校总结
上海大学从“红色革命摇篮”蜕变为国家“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其历史映射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变革:早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人才为核心;中期通过资源整合夯实综合实力;当代则以国际化、学科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其“自强不息,道济天下”的校训,持续激励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你心中上海大学是怎样呢?可以评论区说说。
通过江苏和上海招生名次对比,因为江苏考生多,排名靠前,所以考取上海大学的确难度比上海本地人难一些,而且本地人认可也算可以,肯定没法和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去比。
浙江和江苏招人排名差不多,其他省份难度大些,考到上海市为了就业,就业好就是好大学。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