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个重要数字在日本社会中出现。今年三月底,来自中国大陆的居民,已经超过一百零七万人。这是历史上的最高记录。如果算上香港、澳门、台湾的中国籍人士,这个群体突破了一百二十万人。
这个数字,占了所有在日本的外国人中将近三成。十年前这个总数刚过六十万。现在,数字已经悄悄翻了一倍。日本社会里,每117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走在日本东京的池袋街头,耳边会听到各色中国方言。中华料理店比便利店还要密集。有时,真以为自己回到了国内某个城市。尤其在新宿的歌舞伎町和池袋部分地区,中国人比例甚至超过百分之二十。这意味着街上每五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位中国人。
这百万中国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东京就住了超过三十三万中国人。这个数字占了总数的三成。大阪、神奈川、爱知、千叶紧随其后。这五个地方,聚集了全日本将近七成的中国人。
他们的身份很多样。其中,将近二十四万人正在读书,是留学生。超过十六万人是技能实习生。而占比最大的,是就业人员,超过四十二万人。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现在超过六成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日本工作。这个比例远高于十年前。他们正在成为支撑日本经济的一股实在力量。
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日本?日本的社会保障让人安心:看病能报销大部分,生孩子有补助,养孩子有津贴,养老也有保障。文化上也有亲近感,随处可见的汉字,茶道花道里包含着唐朝遗留下来的风格,让人没有那么陌生。
教育成本是一个实在的优势。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学费全免。上大学的花费,也比欧美国家便宜很多。东京大学、早稻田这些名校,对中国学生来说,性价比较高。
日本的就业市场也需要人手,特别是技术人才。在日工作的中国人中,近四分之一从事IT行业。其次是餐饮和制造业。很多日本科技公司的研发部门,中国员工比例都超过了三成。
收入也有所体现。在日中国人的平均年收入,比在日外国人的平均水平要高。IT、金融领域的精英们,收入非常可观。这个现象说明了他们的贡献。
百万数字的背面,也有不少遇到的难题。近一半的中国人坦言,在日本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歧视或偏见。找房子难、找工作被区别对待、日常交往有隔阂,都是常见问题。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仍然是很多人融入的最大障碍。
技能实习生的生活尤其辛苦。他们大多在工厂、农场、工地上工作。平均每个月收入只有十五万多日元,约合人民币七千八百多元。工作条件通常很艰苦。比如爱知县的草莓农场里,有人三年没有回家,获得的钱还不够还当初出国时借的债。
还有那些在暗处挣扎的人,他们是“黑户”。官方统计的华人黑户大约一万人,实际数量可能更多。福建的老林,他的故事在黑户圈里像个特殊情况:他靠假结婚来续签,最后竟然和一位日本老太太真结了婚,日子过得还不错。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故事,反映出很多无可奈何。
池袋的夜晚总是很热闹。小王在这里经营着一家中华料理店,生意兴隆。他是近年来在日本创业的六万多名中国老板中的一个。店里还请了两名日本大学生来工作。
在横滨的工地上,一位来自江苏的砌墙师傅,他叫老陈。他工作麻利,每小时工钱高达四千日元。日本同事有时开玩笑也带点抱怨:“他动作太快了,我们都跟不上节奏!”这快节奏的背后,是国内房贷的压力:“国内的房贷,不会因为你跑到日本就自动延期啊。”
新宿一家便利店里,曾有一个留学生小李创造了记录:连续工作了三百八十天。店长都看不下去了,他担心地说:“你再这样下去,店里就要变成你的坟场了。”如今,他转行做起了跨境电商,在家打包发货,每个月能获得五十万日元的收入。
有人向上走,有人在底层挣扎,更多人是在中间地带,努力地生活着。
日本研究机构预测,到二零三零年,在日中国人口将达到一百三十万。二零三五年,可能突破一百五十万人。这百万华人,将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他们是便利店里微笑着的店员,是IT公司里写代码的工程师,是中华街里掌勺的餐馆老板。每一个选择扎根在日本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两国之间搭起一座座看不见的桥梁。池袋喧闹的汉语声中,有福建老林和日本太太的意外婚姻;东京大学的实验室里,中国研究员正和日本同事一起解决技术难题。每个选择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和他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