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辉煌:国立中正大学崛起
时光回溯至动荡的 20 世纪 40 年代,江西这片土地上正孕育着一场教育的变革。彼时,抗日战争的烽火仍在燃烧,江西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各项事业艰难发展,而高等教育领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 全省竟无一所国立大学 ,人才培养与储备受到极大限制。
1934 年夏,蒋介石与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同游庐山秀峰,秀丽的山水让蒋介石萌生了在此办大学的念头。熊式辉当即建议创办 “中正大学”,这一想法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1936 年,蒋介石拨款 100 万元作为创办基金,然而,随着抗战爆发,这一计划被迫搁置。直到 1939 年 5 月,熊式辉在重庆邀请众多专家学者,详细研讨在江西创办大学的计划。8 月底,又邀请邱椿、许德珩、罗德基、王造时、雷洁琼、程时煃等数十人在江西遂川深入讨论,并组织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初步拟定校名为 “江西省立中正大学”,校址确定为泰和县杏岭。1940 年初,中正大学筹委会派马博庵等 3 位委员前往重庆,向蒋介石、陈立夫(时任教育部长)汇报筹备情况。4 月,国民党行政院通过决议,正式定校名为 “国立中正大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 10 月初,校长胡先骕到任,10 月 4 日,招收的第一届新生到校,10 月 31 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开学,就此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办学之路。
国立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胡先骕,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在学术界声誉颇高。胡先骕秉持着 “名人名校” 的办学理念,深知优秀师资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他凭借自己在学界的威望和人脉,四处奔走,广纳贤才。一时间,众多知名学者纷纷响应,投身到这所新建大学的建设中。著名土木学家、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蔡方荫,历史学家、中国目录学一代宗师姚名达,著名土壤学家黄野萝,美国罗杰斯大学教授、著名基础工程专家俞调梅,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的雷洁琼等一大批学术精英汇聚于此。据不完全统计,从建校伊始到 1945 年的短短 5 年时间里,国立中正大学就拥有正教授多达 78 人,副教授 45 人,师资阵容堪称豪华,在国立大学中的排名也迅速跃居第 13 名。若将当时全国包括私立顶级名校在内的所有大学综合考量,中正大学的排名也能达到 33 – 35 名左右,其实力不容小觑,堪称当时的 “985” 高校。
在学科设置方面,国立中正大学创办时设立了文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 3 个学院 9 个系,涵盖了多个重要领域。农学院设有农艺系、畜牧兽医系和森林系,次年还增设了生物系,为农业领域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学校还根据社会需求,开办了三年制的师范专修科(分史地和理化)以及二年制的行政管理专修科、税务专修科、土木工程专修科等,为社会输送了各类实用型人才。到 1948 年,学校进一步发展壮大,扩大为 5 院 18 系,包括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农学院,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学术氛围愈发浓厚 。
学校注重学术研究与交流,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先进的实验设备。1941、1942 年两年,学校划出专款 30 万元,国民政府也拨款 2 万美元,用于购置图书仪器。至 1942 年,学校已有图书 2 万余册,报刊 500 余种。农学院更是建有农场、牧场、林场,动植物培育园,以及昆虫、植物病理、果树、农作物、造林、森林利用、寄生虫等研究室和实验室,配备了国外进口高倍显微镜 20 多架,珍贵标本和切片数千种,广西植物蜡叶标本万余种。1945 年起,学校还千方百计筹措外汇,向国外购置大批最新的图书、仪器,不断充实教学与研究条件,为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在学术研究方面,国立中正大学成果丰硕。正大全校性的研究会有中国地方政治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研究会、中国地方财政研究会、教育研究会等,学生学术团体也多达 20 多个,如经济学会、社会学会、社会教育学会、工程学会、农学会等。这些学术团体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师生们在学术研究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
命运转折:院校调整被拆分
中正大学遗址
抗战胜利的曙光终于驱散了战争的阴霾,1945 年 11 月,国立中正大学开始迁回南昌,以西郊望城岗原国民党军政部营房为校址,成为当时 19 所国立大学之一 ,继续在教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学校的命运也即将迎来重大的转折。
1949 年 5 月,南昌迎来解放,这座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8 月 1 日,国立中正大学顺应时代的变化,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依然作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此时的国立南昌大学,就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雄鹰,蓄势待发。学校不仅院系设置完整,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而且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如刘乾才、杨惟义、王宗和、蔡枢衡等,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1952 – 1953 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在这次调整中,国立南昌大学首当其冲,遭遇了 “断崖式” 的拆分,命运的齿轮开始无情地转动。
1952 年底到 1953 年上半年,一系列的拆分举措相继展开。农学院率先分出,独立设置为江西农学院,院址迁至南昌县莲塘。这一举措不仅让江西农学院得以独立发展,也为江西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它还合并了广西、湖南、河南大学的兽医专业,以及江西南昌农业专科学校农艺科、江西省兽医专科学校,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的采冶工程科、农业工程科、水利工程系科分别并入设在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该学院后来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了中南大学,成为了 985 名校。工学院的农业工程科并入华中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也参与了华中农学院的组建,这所学校后发展成为今天的 “211 工程” 华中农业大学。水利专修科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954 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独立为武汉水利学院,2000 年重新回归武汉大学。体育专科移交给国家体委,作为成立中南体育学院的基础,1953 年 10 月,中南体育学院成立,校址最初设在南昌大学原址,1955 年迁往武汉,1956 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
1953 年 8 月开始,国立南昌大学再次迎来更为彻底的调整,共调出学生 1233 人、教师 159 人、职工 257 人。文法学院下辖文史系、俄文系和专科,物理系、化学系并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并入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系并入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生物系并入中山大学;机械工程系和专科、电机工程系和专科并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和专科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该校后并入湖南大学);化工系和专科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师范部俄文科并入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师范部史地科地理组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 。
1953 年 10 月,南昌大学院系调整结束,国立南昌大学正式撤销,学校更名为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学院继承了原南昌大学师范部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七科,以及学校全部校舍,大部分图书资料和一部分仪器设备。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国立中正大学(国立南昌大学)在这场院系调整的浪潮中彻底解体,只留下了一些零散的部分,分布在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及后来的南昌大学等院校中。
这场院系调整对江西高等教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经实力强劲、学科齐全的国立中正大学(国立南昌大学)不复存在,江西失去了一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高等教育资源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全国高等教育版图中的地位也因此一落千丈。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江西都难以再恢复往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荣光,这成为了江西老表心中永远的痛。
今日之痛:江西高教的困局
中正大学图书馆
时光荏苒,距离国立中正大学被拆分已过去七十余载,然而其带来的伤痛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成为江西老表心中难以言说的痛。如今,当我们审视江西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一目了然,令人痛心疾首。
在高校数量方面,虽然截至 2024 年 6 月 20 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江西有 111 所高校 ,看似数量并不少。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些高校中真正具有较强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却屈指可数。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显著。以江苏为例,江苏不仅高校数量众多,达到 168 所,而且拥有多所国内顶尖高校,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众 985、211 高校,形成了层次分明、实力雄厚的高等教育体系 。再看湖北,拥有 130 所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为湖北的高等教育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相比之下,江西的高校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与这些省份相抗衡。
从高校质量来看,江西的高等教育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江西仅有南昌大学一所 “双一流”“211 工程” 高校,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南昌大学虽然近年来有所进步,但与国内顶尖高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南昌大学仅有食品科学与工程 1 个学科获评 A 类,而江苏的南京大学有 21 个 A 类学科,东南大学也有 12 个 A 类学科,差距悬殊 。除南昌大学外,江西其他高校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排名更是不尽如人意。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等方面与国内同类型高校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对江西学子的升学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江西是一个高考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参加高考,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更是达到了 54.5 万人 ,再创历史新高。然而,由于省内优质高校资源匮乏,江西学子在高考升学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能够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不得不选择报考省外高校,导致大量优秀生源外流。同时,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由于省内高校招生名额有限,往往只能选择一些相对普通的高校,甚至是专科院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江西高等教育的滞后也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由于江西高校在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方面相对薄弱,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这不仅影响了江西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也使得江西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许多优秀人才在毕业后选择离开江西,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进一步加剧了江西人才短缺的局面。
此外,江西高等教育的困境也对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然而,江西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与周边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滞后有关。
重振希望:江西高教的未来
尽管江西高等教育当前面临诸多困境,但江西并没有放弃追赶的步伐,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高等教育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希望。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其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政策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022 年,省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在下一轮国家 “双一流” 建设中,新增 1 – 2 所国家 “双一流” 建设高校,2 – 3 个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 ,为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资金投入方面,江西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充分利用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政策红利,加强与教育部的汇报对接,努力争取更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以及更多的教育资金和项目支持 。另一方面,省级财政也持续增加对高校的投入,优化资金配置,支持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例如,赣州市财政局积极落实高校生均财政拨款保障制度,按照 1.2 万元 / 生 / 年标准,足额安排赣南科技学院运行保障综合定额经费补助,自学校成立以来,累计安排补助 1.44 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
在高校自身发展方面,江西的高校也在积极努力,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南昌大学作为江西高校的 “领头羊”,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2024 年,南昌大学新增 6 个博士点,博士点总量达 31 个;以食品科学为主的农业科学跻身 ESI 全球前 0.293‰,4 个学科新晋全球前 1%;新增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10 个,引进培育国家级青年人才 6 人、省级人才 100 人次,高层次人才增量达 91 人 。学校还积极推进省实验室建设,与江铜、江钨、中微等龙头企业达成 10 项合作项目,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除了南昌大学,江西的其他高校也在各自的领域不断发力。江西财经大学在财经类学科领域实力强劲,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获评 A -,工商管理为 B +,法学、理论经济学等学科达到 B 类水平 。学校拥有 27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科研项目立项数在非综合类高校中表现突出。华东交通大学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徐长节教授团队的项目荣获 2023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实现了该校在该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 。学校的土木工程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均为省级重点学科,还拥有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轨道交通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学科链条,为江西的交通强省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
展望未来,江西高等教育充满希望。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和高校自身的不断努力,江西有望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在学科建设方面,将有更多的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甚至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在高校发展方面,除了南昌大学继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外,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高校也有望在 “双一流” 建设中取得突破,为江西高等教育增添新的亮点 。同时,江西还将不断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使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江西一定能够重振高等教育的辉煌,为江西老表带来更多的骄傲和自豪,让曾经的伤痛逐渐成为历史,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