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在有39所985大学,这些学校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那种。有人觉得考上这些学校就等于人生赢在起点,也有人说光有名校标签没用,还得看专业和自身努力。最近网上热议有个高考状元放弃清华选择冷门学校,这事让我觉得得好好聊聊985到底是个啥情况,为啥分数线这么卷。
1998年国家开始搞985工程,主要是想建一批能比国际顶尖大学的学校。最早有9所,后来扩展到39所。这些学校每年拿的经费多,科研设备好,还有不少知名教授。不过具体分几档呢?官方没正式说过,但教育圈一般按实力分六档。
第一档就两所,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常年排全国前三名,各种竞赛获奖数量甩其他学校好几条街。第二档有十所学校,像复旦、上海交大这些,在各自地区影响力很大。第三档学校更多,华中科大、武汉大学这些,虽然不如前两档出名,但某些专业也很厉害。
第四档开始是中后段,像山东大学、中南大学这些,有些学校个别学科特别强。第五档里的中国农大、电子科大,在农业、电子方面全国数得着。第六档最特殊,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这些虽然地处偏远,但某些冷门学科全球领先。
我有个表哥考了全省前50名,本来能上浙大,但他老家在贵州非要留在本地读贵大。他说离家近方便照顾爸妈,而且贵州现在发展云计算产业,计算机专业前景不错。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人选学校考虑因素不只是名气。
录取分数每年变化挺大,像电子科大在四川省分数比外省低很多,因为生源保护政策。北京那边学校外地考生分数比本地人高出一两百分,这也是为啥大家说考985要拼努力更要看运气。
毕业找工作确实有优势,但要看学啥专业。前两档学校金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起薪高,中后档的如果选对专业也挺好。前两年新闻说哈工大航天系毕业生被多个军工企业争抢,工资翻倍。
有些学校地域影响明显,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杨凌,那边经济不算发达却出很多农业领域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在湖南,但因为军校身份,毕业分配基本都是国家单位。
现在教育部门不再只强调985,开始推"双一流"建设,有些非985学校某些专业评上了国家级重点学科。像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分数比一些985热门专业还高。
最近两年发现新情况,很多高分学生主动放弃顶尖院校。像那个清华的例子,其实是因为他父亲是古籍修复师,想继承这门手艺。中山大学地理专业今年招了一个全省第20名的学生,人家就想研究岭南文化。
网上有人说985就是面子工程,但数据说明问题。2023年应届生就业报告显示,所有985学校平均就业率超95%,这个数据普通大学达不到。不过也有例外,像中央民族大学法学专业连续三年就业率只70%多,选学校得看具体专业。
分数线每年变,但大致规律可循。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华东地区分数常比华南高,跟当地考生水平和招生计划有关。家长和学生现在都开始利用这些年份数据交叉分析,挑合适学校。
有些学校存在感不高,但真不错。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和华为联合办学,毕业直接进研发岗;西北农林的葡萄酒学院毕业的学生全被酒庄包揽。这些专业信息不仔细看根本不知道。
985名单里还有些特色学校,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有16个少数民族特招名额,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汽车行业口碑很好。这些都是普通宣传册看不到的信息。
这些年政策变化也影响选择。"强基计划"让那些偏科但有特长的学生有机会上985,不用非得总分特别高。比如复旦大学数学英才班,只要数学好其他科目低也能报考。
选学校时最好实地看看。我在武汉见过华中科大机械学院实验室,那设备比很多企业还先进。但也遇到过表面光鲜实际上课随便的学校,实地走访很重要。
现在网上有很多攻略,教你怎么用分数线反推专业实力。像计算某专业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差距大的往往就业面窄。比如某985学校历史类专业,最低分比最高分低200多分,说明就业情况不佳。
有些学生把地域当首要条件。东北人大多不愿去海南的985学校,南方人怕冷也少选东北的学校。但像厦门大学这样的海滨学校还是很多人挤破头考进去。
现在说回开头那个清华的例子,其实他选了冷门专业不是因为不喜欢名校,而是觉得个人职业和价值观更重要。985学校的资源确实好,但人生规划要是自己的。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