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都从“汉城”改成“首尔”,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表面上看只是个名字的变动,但背后牵扯的是韩国现代史上一次文化和政治的大动作。
时间拉回到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把中文名称从“汉城”改成“首尔”,理由是要摆脱和中国文化的关联,突出民族独立性。
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韩国社会却开始反思,当初这波“去中国化”的操作到底值不值,后悔的声音越来越多。
“汉城”名字来源
1394年,朝鲜王朝的开国老大李成桂把国都从开京搬到了汉阳,就是现在的首尔那块地儿。当时取名“汉城”,意思是“汉江之城”,因为城市靠着汉江,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但这名字还有点别的味道——那时候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汉”这个字多少带点向宗主国致敬的意思。所以,“汉城”不光是个地名,还掺杂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子。
这名字用了500多年,朝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叫“汉城”。一直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把“汉城”改成了“京城”,一股子殖民味儿。
1945年日本投降,韩国成立,首都的韩语名字改成了“서울”(读作Seoul),意思就是“首都”,是个地道的韩语词。但在中文世界里,大家还是习惯叫它“汉城”,毕竟这名字用了那么久,改起来没那么容易。
为啥要改成“首尔”?
20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飞,民族自信心爆棚,政府就琢磨着怎么突出自己的独立性。
当时有个大政策叫“去中国化”,就是要淡化和中国文化的联系,证明“我们韩国人靠自己也能行”。比如1970年,韩国开始减少官方文件里用汉字,推韩文书写,把汉字慢慢挤出日常生活。
到了90年代,中韩建交后,交流多了,问题也出来了。“汉城”这个中文名在国际上老被搞混。比如首尔大学(서울대학교),中文翻成“汉城大学”,结果跟另一所叫한성대학교的“汉城大学”撞车。
外国人一头雾水,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再加上“汉城”这名字听起来跟韩语的“서울”完全不搭,韩国人觉得老被叫错名字,太别扭。
2004年,当时的汉城市长李明博坐不住了,搞了个“汉城中文标识改善委员会”,专门研究怎么改名。折腾了一年后,2005年1月,韩国正式宣布中文名改成“首尔”,还特意请中国政府帮忙推广。从那以后,中文世界慢慢统一用“首尔”这个名字。
韩国政府改名的理由听着挺高大上:一是统一国际称呼,避免误会;二是顺便“去中国化”,打造独立的民族形象。说白了,就是不想老被人联想到中国文化,想让全世界知道,“首尔”是韩国的首都,跟“汉城”那段历史拉开距离。
但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改名背后其实是场文化和政治的博弈。韩国想通过改名告诉大家:我们是现代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不用老挂着过去那套汉字体系。
可这决定一出,争议就没停过。有的学者觉得,“汉城”这名字承载了历史,改成“首尔”等于把根给断了。老百姓里也有两派,有人觉得“汉城”听着厚重,有人觉得“首尔”更时髦。总之,从一开始,这事儿就没完全服众。
“去中国化”带来的麻烦
改名只是“去中国化”的一部分,真正的影响是后来慢慢显出来的。几十年来,韩国政府推韩文、压汉字,搞得汉字在生活中越来越少。
可问题来了,汉字没了,好多事儿反而不方便了。韩国历史上的文献,比如《朝鲜王朝实录》这种宝贝,全是用汉字写的。以前大家多少都会点汉字,读起来没啥问题。
可现在呢?年轻一代压根不学汉字,翻开这些老书跟看天书似的。文化传承直接断了档,连自己祖宗留下的东西都看不懂了,这不尴尬吗?
2010年,首尔修光化门的时候,还为了一块匾是写汉字还是韩文吵了好几个月。最后政府决定用汉字,算是尊重历史。可这也说明,汉字不完全是“过去式”,它在韩国文化里还是有根的。
汉字少了,日常生活中也一堆麻烦。比如婚礼、葬礼这种场合,宾客得在礼金信封上写名字,按传统得用汉字。
可现在好多年轻人不会写,只能用韩文代替,结果同音字一堆,搞得乌龙不断。街上的菜单、路牌也基本不用汉字了,服务员得一遍遍跟顾客解释,弄得大家都挺烦。
2015年,首尔有家大公司招聘,要求应聘者会汉字,结果求职者挤破头去报汉字班。这说明啥?汉字不光是文化遗产,在职场上也有用武之地。可惜好多人已经不会了,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
韩国人开始后悔了?
改名十几年过去了,韩国社会对“去中国化”的态度变了。当初觉得摆脱汉字、改成“首尔”是件特牛的事儿,可现在不少人发现,这代价有点大。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汉字的重要性又冒头了。2013年,首尔所有小学开始教汉字,教育部说这能帮学生更好理解韩语。韩语里70%的词都跟汉字有关,不会汉字,连自己语言的根都摸不清。
可这政策一出,又吵翻了天。有人支持,说汉字是文化根基;有人反对,觉得韩文够用了,学汉字是“开倒车”。
2015年,教育部搞了个汉字教育公听会,结果会场外反对的人举着牌子喊“韩文至上”,会场内支持的人拿数据怼回去。那段时间,首尔街头还有家长抗议,说学汉字给小孩添负担。
可网上却有不一样的声音:有人抱怨不会汉字,连餐厅广告都看不懂;有人说正式场合写不出汉字名字,太丢人。舆论两极化,但都反映出一个事实——汉字的影响没那么容易抹掉。
现在韩国人回头看“汉城”改“首尔”这事儿,很多人觉得有点冲动了。当初为了“去中国化”,把汉字和历史一块儿扔了,结果发现自己文化根基不稳,连生活都变麻烦了。
有人在网上感慨:“韩文是我们骄傲,可它离不开汉字的支撑。”这话挺实在,韩语再牛,也是在汉字基础上长出来的,硬要割裂,反而弄巧成拙。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游客来首尔,看到“首尔”这名字觉得挺新鲜,可韩国本地人聊起来,还是有人会说“以前叫汉城的时候多好”。这不就是后悔的信号吗?改名是想证明自己,结果把自己的一部分丢了,找都找不回来。
“汉城”改“首尔”,说到底是韩国在民族身份和现代化之间找平衡的一次尝试。出发点是好的,想让世界看到一个独立的韩国,可执行起来却走了样。“去中国化”听着挺带劲,但文化这东西不是说扔就能扔的,汉字在韩国扎根太深,硬拔掉只会伤了自己。
如今韩国社会这波反思,其实挺值得琢磨。全球化时代,谁都想突出自己,可文化传承不能丢。韩国人现在算是明白了,汉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
改名“首尔”也许在国际上赢了点面子,但在国内却留了一堆问题。后悔不后悔,见仁见智,但这事儿肯定让韩国人重新思考:独立性重要,根基更重要。
总的来说,这场改名风波不只是个名字的事儿,它折射出韩国在历史和现代之间的纠结。以后咋走,估计他们还得摸索一阵子。文化这东西,真不是想改就能改的。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