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知识在劳动中生根
理想在劳动中绽放
劳动节之际
天大人喜讯频传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王成山
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天津大学经管学部何桢
天津大学智算学部翁仲铭
获“天津市劳模”荣誉称号
来和小天一起
汲取榜样的力量
王成山
中共党员,我国电力系统配电网技术领域杰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他是科研创新的领航先锋。面对我国城网从粗放建设到精细改造过程中遇到的结构优化难题,他带领团队创新发展了城市电网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体系,成功研制出满足我国大规模城市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需求的城网结构设计与改造优化系统,大幅提升我国城网供电可靠性。面对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重大需求,他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电网与智能配电网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研发了微电网成套系统与装备,创新了微电网的技术应用模式,为大规模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作为“智能配用电装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届主任,为产业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构建了高水平研发平台。他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师者初心、坚守不怠,他是潜心教学的孺子牛。从教近四十载,教学始终是王成山最看重的事情。在教学中,他注重方法创新,牵头研发的《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针对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实验教学的特征,采用“情景式”“互动式”“探索式”教学方法,实现了体系完整、易用性高的虚拟仿真教学方法。该课程近5年已覆盖144所高校,浏览量达6万余次,完成实验人数近万人,获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他潜心撰写的《微电网分析与仿真理论》《现代配电系统分析》等多部著作,为专业教学开展提供了优质教材,牵头荣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育人材、与时俱进,他是桃李满天下的耕耘者。以智能电网为行业背景,领导创建“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担任国家储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牵头创立“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王成山始终坚持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超前布局和高质量建设新专业。如今,“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已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而他主导的《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也获批国家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多年来,作为导师,他培养了硕士生120余名、博士生60余名,这些学子中许多已成长为国家级人才、电网领域专家、知名企业家,为国家电力能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桢
中共党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导。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
秉持强国理念,做质量管理的领航者。他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69/SC)两项技术报告,是中国首次在该领域以项目组长单位完成的技术报告,为中国在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领域赢得了话语权,并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他起草的《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成为国家标准和中国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里程碑,先后荣获全面质量管理推进30周年、40周年卓越推进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5项,面上项目4项,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200余篇。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聚焦产业升级,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理念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帮助联想、华为、美的、海尔、宝钢、中兴等几十家企业转型升级。他提出的多响应试验设计与参数优化方法成效显著,使陀螺谐振腔加工刀具寿命提高3倍,大幅缩减研发周期,提高高端装备量产速度,提升了我国高端装备竞争力。
胸怀家国责任,做质量强市的奉献者。他扎根津门,以强烈的使命感服务天津改革发展。参与质量管理政策研制,连任五届天津市政府质量奖评审组组长并制定评奖标准。为摩托罗拉、奥的斯、丹佛斯、大火箭等本地企业量身定制质量管理提升方案,助力企业质量效益双提升。他全力赋能天津质量人才培养,面向各界举办培训,数千人次受益,有力提升天津质量管理的区域影响力、辐射力,为天津发展注入质量动力。
落实立德树人,做教育强国的践行者。他扎根三尺讲台,躬耕教学一线三十余载,担任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所授课程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双语示范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获评天津市高校教学名师和优博论文指导教师。他推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在担任学部副主任期间,与德克萨斯大学、普渡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双学位硕士项目,推动专业国际认证,使天大成为国内首家MBA、EMBA、MPA三个项目同时提交认证、且全部一次通过五年期AMBA国际认证的高校。
翁仲铭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翁仲铭始终不忘初心,致力于科研创新,走在科技前沿。他是3D空间感知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者,怀揣家国情怀,始终以国家的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技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深知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
自2015年入职天津大学以来,他秉承“用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理念,专注于3D空间感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研成果。他的研究不仅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高度认可,更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众多社会问题,服务民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负责人,他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研发项目,涵盖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智能农业等多个重大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室内定位与夜间识别算法,已成功应用于天津地铁的无人机管道侦测项目,大幅提高了地铁沿线的安全检查效能,保障了城市安全,体现了他在科技创新中为民造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不仅喜爱学术,更是一位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科技使者。无论是与欧美的顶尖科研机构合作,还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交流,他都在全球化的科研舞台上为中国科技赢得话语权。在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政府的合作中,他将3D空间感知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应用于该国的智慧城市与智能农业建设,为该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为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搭建了桥梁,也为中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中发挥了更大影响力。此外,他还积极推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通过国际化的科研合作,促进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崛起。
作为一名中国台湾学者,他始终秉持着“两岸同根,共同发展”的信念,深知科技创新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他的科研工作中,他始终把两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断推动两岸在高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作创新。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坚持“科技报国、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促进两岸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他坚信,只有两岸携手并肩,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的繁荣与发展。
在科研创新的同时,他始终不忘教育的根基。在教学中,他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科研人才。至今,他已培养了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代优秀的科技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强盛与复兴。
他始终心怀家国责任,将个人的科研和教育成就融入国家的科技战略中,深知科技强国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他用一生的奋斗诠释着“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真正意义,始终坚信,只有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梦想。无论在科研、教育还是国际合作领域,他都将继续砥砺前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更加卓越的力量,携手两岸同胞共创未来,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们是无数天大劳动者的缩影
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将成果深植于祖国大地
我们以节日为名
致敬每一滴汗水的闪耀
礼赞每一份奋斗的坚守
向全体劳动者
致以天大的问候
你们辛苦了
审核 / 王鑫 梁绍楠 薛子易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
跟小天一起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