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墨尔本皇家技术学院

2025年7月7日至9日,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国际会议第22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22nd 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 CIRC)在北京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全球各地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参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致力于数字时代的前沿学术研究,持续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推进一步推动国际学术共同体建设,会议期间,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采访了数位国际资深学者,推出“为新访谈”系列。

本条推送是对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于海青教授的专访,采访人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刘灿威。

【学者简介】于海青,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澳大利亚自动化决策和社会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员,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未来院士 (Future Fellow),CIRC委员会成员。她是“Digital China” 丛书、“Digital Platforms: Transactions, Cultures and Societies\” 丛书的联合编辑,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Platform & Society, Global Media and China, and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等学术期刊编委会成员,著有Automating Governance in China? Data-Driven Systems in the Scoring Society (Amsterdam, 2025), Digital Transnationalism: Chinese-Language Media in Australia (Brill, 2023), WeChat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Routledge, 2022), China’s Digital Presence in the Asia Pacific: Culture, Technology and Platforms (Anthem Press, 2020), Sex in China Today (Polity, 2015) 以及Media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Routledge, 2009)等著作。于海青教授主要关注数字媒体与传播批判研究,致力于研究中国数字媒体、技术、传播和文化及其对中国、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的社会政治影响, 以及自动化决策技术和数字系统的语言与文化的多样性。

刘灿威:您对今年CIRC的主题有什么看法,在会上有哪些收获?

于海青:当前正值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发展阶段,本届会议主题的设定聚焦人工智能领域,体现了组织者对学科前沿趋势的敏锐把握。值得关注的是,本届会议中青年学者群体占了大部分,他们的研究对技术创新、社会影响评估以及中国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领域具有新鲜、积极的影响。人工智能与传统互联网研究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很高兴看见国内以胡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抓住了这一时代机遇并带领着学界往前迈进。

刘灿威:您举办过两次CIRC,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

于海青:2021年,受疫情影响,原计划2020年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举办的会议被迫延期,最终转为线上形式。这场历时三天的云端会议,由我与南加州大学的David Craig等学者合作促成。2024年,会议落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由澳大利亚自动化决策与社会研究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Automated Decision-Making and Society,ADM+S)主办、ADM+S昆士兰科技大学分部协办,成为CIRC首次在南半球举办的会议。

两次会议均创造了历史——第一次全程线上举办以及第一次在南半球举办。两次会议都是多方协作的成果,组委会成员涵盖多所高校。作为两次会议的组委会主席,既往的经历让我体会到:机会是争取来的,而不是等来的;合作才能共赢,众志才能成城。

澳大利亚自动化决策与社会研究中心,ADM+S

刘灿威:请问您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项目?

于海青:我目前在进行的项目较多,可以分享两个主要的方向,均聚焦数字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交叉领域。

第一个项目聚焦中国数字技术发展的多维影响。研究大概包括三个维度:其一,数字治理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关注生成式AI等新兴技术的本土化演进;其二,华语科技平台对海外华人社区的作用,分析其在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媒介角色;其三,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对非华人社区产生的数字经济冲击,探讨技术输出与地缘政治的复杂互动。

第二个是由我主导的、隶属于澳大利亚自动化决策与社会研究中心的项目。该项目聚焦自动化决策中的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突破以往欧美中心(英语为主)的研究视角,以亚太地区为重点——澳大利亚作为移民国家,多数移民来自包括印度、中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亚太地区,该地区的技术发展影响着澳大利亚多元社区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和技术认知。这一个项目包含 AI 想象与政策、AI 治理(含数字治理)的比较研究、澳大利亚多元社区的搜索体验、推荐系统使用经历等方面的多个子项目和研究。

刘灿威:您对中国互联网的哪些发展最有兴趣,为什么?

于海青:我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兴趣不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涉及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例如,我对算法治理的关注会延伸到算法本身、算法推荐机制及其引发的回声室效应、信息茧房等,这些话题既涉及技术层面的平台角色(如议程设置者、信息中介),也与平台经济及平台化在文化生产和经济生产中的作用有关,而平台文化与平台经济又可以延伸到对跨境电商、跨境直播等中国企业出海相关领域的讨论。

在这些议题中,也需要关注用户在其中的角色与作用,用户本身就具有双重性与复杂性,不同类型的用户(如网红、普通网民、外卖员等)既有被动接受的一面,也有主动应对的一面,且用户作为线上参与者和线下的公民,其线上线下的交互对公民社会甚至是政治领域都会造成影响。

此外,中国互联网对技术的运用,如通过大语言模型优化用户服务,既是中国数字治理的一部分,也带来了中美科技竞争的地缘政治效应。与此同时,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可能让民众产生无助感。因此,我的关注点不仅在于自上而下的叙事(国家的宏大叙事、企业的商业驱动叙事),也在于自下而上的声音,即民众在其中的困惑与能动性。

上述的各个方面均具有关联性,无法单独割裂来看,从算法或算法治理一个角度就能延伸出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议题。

刘灿威:您认为中国互联网研究目前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有哪些不足?

于海青:关于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我不便多谈,因相关领域资深学者众多。若论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方法,我认为需强调多语言文献的结合——不仅需关注中文或英文研究,其他语种的相关成果也应纳入视野。由于我尚未对全球范围内中国互联网研究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故不便贸然作评论。

刘灿威:您认为如何加强中外学者关于中国互联网研究的交流?

于海青:我觉得中外学者应当秉持“开放、包容、多元”的原则:开放意味着不局限于自身的研究视角;包容则是积极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观点;多元强调多种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兼容并蓄。在实践层面,我期待CIRC能够充分发挥其“平台”的角色,让不同国家的学者在这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研究经验、探讨前沿议题,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于海青教授在CIRC做评议

刘灿威:人工智能给您的研究领域带来哪些冲击,为什么?

于海青: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普及引发了人们对算法黑箱、数据利用、隐私侵犯等技术异化的担忧,平台化信息交流的地缘政治风险日益增加。这些现象促使我将平台研究从聚焦于平台本身的功能与结构,转向关注它们如何嵌入更大的技术生态系统与地缘政治格局中,这也推动了我关注“去中心化”的平台研究转向。

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促使我重新思考平台研究中的一些核心认识论假设,特别是国家在平台治理与AI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在有关技术政治的辩论中,TikTok的潜在去平台化凸显了国家平台资本主义和跨国数字资本主义的高风险,以及控制全球数字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公司和民族国家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同时,AI也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使我将注意力延伸至底层技术结构,如API、算法架构与二维码等技术入口,并更加重视平台背后的基础设施与全球技术政治的互动关系。

刘灿威:您对年轻学者有什么建议?

于海青:在我看来,年轻学者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力远比我当年强得多,我只是比较幸运入行早,赶上了竞争没那么激烈的时期。如果说我有什么能分享的,或许也正是因为入行得早,我能从一个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待当下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年轻学者们多关注历史文献,不仅是本专业的,相关领域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的也要涉猎,做到博览群书,尤其是上世纪的经典著作,前人的观点与思考对理解当今社会的问题能带来很好的启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为新访谈|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于海青@CIRC2025》

阅读原文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3418.html

(0)
上一篇 2025年8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8月25日

相关推荐

  • 爱荷华州立大学qs排名_爱荷华州立大学qs排名 研究生院

    近日,QS官网发布了最新版2024QS世界大学排名,QS今年对排名方法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化改善,引入了3项全新指标:可持续发展、就业成果和国际研究网络。作为参与院校最多、世界影响范围最广的排名之一,QS以其排名的专业性而闻名世界。因此,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榜的大学也被公认为是世界级名校。 哪些QS世界名校与我院合作呢,本期我们一起看看吧。 【澳洲蒙纳士大学…

    2024年4月20日
  •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哪个好

    时代的发展使家长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社会竞争激烈,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比工作更多,在为学生做出选择时,他们甚至更加焦虑和进退两难。 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家长非常重视学生的教育。对孩子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以确保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希望为孩子选择一所更好的学校,并在孩…

    2024年4月26日
  • 家长怎么写游学感言

    家长参加研学旅行分享心得节选。 家长分享一:第一次参加活动,收获颇多。专家们指出了家长们平时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误区,我自感以前对孩子做错很多,以后改正。希望下次研学活动大家再相逢。 家长分享二: 晚上吃饭的时候,孩子给我分享了今天的研学旅行心得。首先告诉我,当家长的不能吵孩子,骂孩子,更不能打孩子。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然后是赵老师讲的三个故事。 一个是教孩…

    2024年5月15日
  • 英国玛丽女王学院学费

    艺术类专业,比如产品设计或工业设计,每年的投入是最高的,学费达到了15400元。这个数字说明了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成本不低,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需要提前做好经济准备。 与国外大学合作的办学项目,例如与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合作的工程学院,学费非常高,一年需要70000到90000元。这显示了国际化教育的成本,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资源。 文科专业,例如工商…

    2025年8月14日
  • 印第安纳大学(印第安纳大学qs排名)

    每到申请季,择校都是学生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既要冲刺名校,还要选几所稳妥的保底院校兜底。那么究竟怎样选校才最为稳妥? 此前,福布斯评选了美国最佳保底校TOP10。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保底校”中有没有你心仪的学校吧! TOP 10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 2023U.S.News美国大学排名:72 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

    2023年11月24日
  • 荷兰大学留学费用_荷兰大学留学费用多少

    网友“家中最瘦”今天在橙柿互动App留学论坛发帖,家境一般的孩子,去这10个国家留学,靠谱吗? 表格中,列出了费用相对较低的留学目的地国的费用,比如去韩国留学,费用是8到15万元一年。新加坡,8到15万元一年。德国,10到12万元一年等等。 这些费用靠谱吗?今天,留学规划院请教了杭城资深的留学顾问和国际教育的专家,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了解一下这些国家留学的最新…

    2024年4月19日
  • 多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凝聚生态环境领域相关部门合力,联合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并为地方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引。 《实施意见》衔接落实科技强国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出到2035年全面实现绿色低碳科…

    2025年3月5日
  • 西交利物浦大学保录取

    恭喜各位同学不负努力, 实现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双向奔赴”! 西浦2023年本科录取通知书大礼包 已按照各省的录取时间顺序陆续发出! 让我们抢先“开箱”看看 今年录取通知书大礼包里有什么惊喜吧! 录取通知书材料袋清单 这份材料清单揭秘了“大礼包”中的各种材料以及温馨提示,大家可以按需查阅~ 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是各位新生的报到注册凭证,内页上标有录取信息和…

    2025年3月12日
  • 休斯敦大学研究生读几年

    美国研究生一般需要读几年? 美国研究生需要读几年毕业,相信这个问题是许多正在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关心的一个问题,那么下面小编就来和大家说一说,感兴趣的您赶紧往下了解吧。 美国研究生需要读几年毕业 一般来说,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没有严格的学习年限。只要学生完成学分,他们就可以毕业。研究生培训过程中的课程选择、实习、论文写作等环节相当于相应的学分进行量化。由于研究生在…

    2025年7月24日
  • 广告学排名前十的学校

    1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沿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是人大新闻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1988年和2001年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人大新闻学院成为其依托单位。在教育部开展的四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蝉联第一或评为“A+”。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序…

    2024年11月24日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