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是动荡,挑战越多,越是需要真正有国际视野、国际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文丨Luna 编丨周岁
近来,留学圈对赴美留学的讨论一直没停过。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美国媒体25日援引美国政府律师宣读的声明报道,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正在撤销终止美国各地一些国际学生合法身份的决定,并恢复相关人员的签证登记。
此前,特朗普政府曾以“参加反对以色列的校园示威抗议活动”为由,撤销部分国际生的签证。但很快蔓延到其他国际学生,有些甚至毫无明确理由。留学圈内一度人心惶惶。
但未来会怎样,还不能下定论。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一些能让人稳下来的消息。
前不久,外滩君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留服”)举办的2025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上,就和中留服副主任夏建辉聊了聊相关问题。
夏主任于北京场发言
他认为,留学家庭的焦虑和美国当下形势有必然联系。“美国政府把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泛化到各个领域,家长和学生看到了一些消息,但不了解深层原因,心里肯定不踏实。”不确定性在增加,也是当下赴美留学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全球化和去全球化思潮并行的阶段,教育本身受到了很多外部干扰,导致跨境流动和留学教育受到一定冲击。 “不仅是中国家长和学生,各国民众都受到影响,对留学产生了一些疑虑。”
但是,世界越是动荡,挑战越多,越是需要真正有国际视野、国际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通过国际教育培养,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实现。本国的教育可以培养出知识丰富的人才,但国际视野没有经历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在看了中留服首发的几份重磅数据之后,外滩君也看到了一些留学的好消息和新动向——近年来,中国家庭全球留学版图正在“重绘”:
不仅选择留学的普通家庭越来越多,而且留学目的地、留学方式、留学动机也越来越多元。
从更广大的留学群体身上,能看到大家正在尝试走出焦虑,积极寻找更多可能性,也确实有不少国家或地区的大学抛来了橄榄枝。
那么,中留服的权威报告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在新的留学版图中,有哪些新机遇?
在这个大众留学时代,留学还有红利吗?
赴美留学还值得吗?
看看“留学国别环境指数”怎么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留学的“冷”与“热”是并存的。
那么,留学还值不值?特别是美国还值得去吗?
“恐怕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夏主任告诉外滩君,留学看似是“去或不去”的问题,实际是许多个因素的比较、权衡。而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体现出了信息差带来的影响。
中留服发布的几份重磅数据,就力图打破信息差,提供一些参考。包括《留学国别环境指数和分析报告》、《中国出国留学蓝皮书》、《2025中国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数据》及《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数据分析报告》。
总体来说,留学仍在变得越来越热。根据《蓝皮书》,留学归国人数,尤其进行学历认证人数稳步上升,2024年认证总量达41.05万份,达到了2018年以来的高峰。
尽管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仍是主要留学目的地,但来自这三个国家的留学回国人员占比逐渐下降,目的地多元化趋势越发明显。各地认证占比,分别为欧洲37%、北美18%、亚洲23%、其他地区24%。
而《蓝皮书》的“留学国别环境指数”,更是从质量与就业、安全与成本、信任与合作三个维度,25个二级指标,对全球主要留学目的地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
不同侧重的排名结果为:
综合指数排名前五名:
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德国
质量与就业排名前五名:
美国、德国、英国、瑞士、加拿大
安全与成本排名前五名:
新加坡、丹麦、新西兰、比利时、白俄罗斯
信任与开放排名前五名:
白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新加坡
其中,美国的教学质量和就业水平,还是深受认可的。但受地缘政治紧张、STEM 学科限制及安全预警频发等因素影响,也确实动摇了大家的信心,使得综合指数排名中,美国仅位列第四。
可以看到,在不同的评判标准下,美国并不总是“榜一”,各国都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英国:科研与创新能力、学术声誉、签证政策、回国认可度等方面优势显著。
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在 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分别位列第 8 和第 11 位,完美契合中国学生对“高性价比” 留学的需求。
加拿大:相对友好的签证政策、完善的法律保护机制、对女性安全的重视,以及健全的学历互认和审查机制等优势,吸引了很多学生。
所以,赴美留学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就像夏主任所说,如果选择它,那么就要考虑是否能承受相应的风险。
更看重的那些指标,往往是最终做留学抉择的重要依据。当然,平安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
“轻留学”模式兴起
先了解,再留学
除了“留学国别环境指数”,蓝皮书也首次提出“留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复合型能力的培养。
而中留服发起的“世界游学联盟”倡议也引起了外滩君的注意。倡议联合中外各近二十所高校,推出1-3月的短期游学项目,既有中国学生走出去,也有外国学生来华学习交流。这些短期游学项目,将会涵盖实验室参访、企业实践与文化体验等丰富内容。
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这意味着可以“先了解,再留学”。
目前,市场上这种“轻留学”在本科生与职场新人中很受青睐。数据显示,2024年参与短期项目的学生中,85%将其视为长期留学的 “试金石”,30% 通过项目获得实习或就业机会。
“世界游学联盟”也把品质作为重点,主要面向大学生,通过学分互认的机制,既拿到一定的学分,也更好地完成学业,实现深度交流,而不是走马观花。
根据夏主任的介绍,将有专家参与设计游学课程体系、师资标准评估、游学的组织形式,从设计层面保证品质。
从国际教育层面来说,“当下地缘政治和国际格局正在重构,时代需要开放包容。中国在这方面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高校也认为‘走出去’和‘引进来’对提升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未来型人才十分重要。”
夏主任提到,“我们推动学生流动性,给年轻人更好的成长途径,更多机会,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逐渐提升中国教育的影响力。”
当更多普通家庭加入留学,
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还有几个变化特别有看点。夏主任提到:“出国留学越来越大众化,是一个明确的新趋势。”
随着中产阶层家庭增长,越来越多家庭有能力让孩子自费出国。从分布来看,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数量更多,但全国其他地区也都有家庭选择留学。
那么,在留学大众化的时代,留学的意义是什么?
夏主任关注到,随着有留学计划的家庭增多,留学动机也多样了。
相当多一部分家长希望提升下一代的竞争力,看重留学的附加值。他们认为孩子接受过国内的教育,再有海外学习的经历,能力、素养的培养将更全面。 “毕竟中国的教育和海外的教育各有优势,在理念、思维、能力、资源方面各有所长。”
还有一些家长自己没有留学经历,但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打开视野,更多把留学看作自我提升的一个途径。
《蓝皮书》中,专业选择的统计数据也体现出,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关注的核心是“能力塑造”而不再是“学历镀金”。
比如STEM领域持续领跑,计算机科学、工程类需求旺盛;商科里交叉学科备受青睐(如“商科+技术”);艺术设计、环境科学等小众领域的人文社科申请量小幅上升。
学生更倾向选择含实习、项目制、跨学科课程的院校;注重留学后的就业通道、语言能力、行业接轨;关注学校的“专业强项”而非“综合排名”。
不过,夏主任也提到家长的教育规划需要理性。有一些家庭把留学当作一种逃离“内卷”的途径,觉得换个环境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既没有去了解海外的教育文化,也没有考虑到留学本身带来的挑战。“这种盲目跟风留学恰恰是最不可取的。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独自面对很多新问题,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
通过留学寻求优质教育的初衷无可非议。外滩君以前也报道过众多家庭的亲身经历,留学给了很多孩子进入心仪院校、专业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类似这种情况,实际是对中国教育资源的一种补充。从我们的人口基数、考试体制、优质高等教育供给来看,确实存在资源不充足的情况。”夏主任说道,“所以,教育对外开放要‘走出去,引进来’。大家有这种需求,我们就要帮助大家更好地走出去,平安留学,成功留学。”
留学方式变多了
大学递来的橄榄枝也多了
“多元化”是外滩君此次参加中留服展会最大的感受。留学家庭、留学动机,留学目的地的多元化里,不仅有着家长、学生的主动选择,大学也在积极递出“橄榄枝”。
外滩君就借着此次展会,和不同类型的院校老师聊了聊,或许对一些有意向留学的家庭有所参考。
01
中外合办项目仍有信心
近年来中外合办项目也颇受关注。活动现场,外滩君也见到了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曾艳丽。集美大学早在2003年就开始与美国库克大学合作,开设了“4+0”学制的商科学士学位项目。
教育质量方面,集美大学按照教育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要求,严格做到“四个三分之一”,让学生既有过硬的专业学识,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在曾院长看来, “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的需求在增加。特别是计划外项目,对学术优势不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而家长们普遍在意三点:留学的安全性、学业能否顺利完成、学历的国内认可度。
这几年,在原有的英国、澳大利亚等方向之外,学校还拓展了和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热门留学目的地院校的合作,都很受欢迎。
02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不少留学家庭选择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这在过去不太寻常。
签证便利、学科特色、工作机会多,是几个突出亮点。例如,伊朗德黑兰大学因历史文化和语言研究资源,近年中国学生申请量增长超30%。
汇聚了诸多国际知名大学的迪拜,也吸引了不少中国留学生。据迪拜东方智慧教育集团的周老师介绍,英国伯明翰大学2018年在迪拜开放校区,30%教职人员来自英国,本科入学要求雅思6.0~6.5,学费约20万/年,生活费约10~15万一年。伯明翰迪拜校区的学位证书统一由总校颁发。
如今在此就读的中国学生已有约400人。而且,“迪拜校区的中国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均达到了80%。而迪拜的中资企业就有8000家,学生起薪基本在12,000~15,000元人民币。”
03
和就业市场对齐颗粒度
近来,注重对齐就业市场颗粒度的项目,也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就一直很关注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接轨。助理处长(研究生项目,拓展与宣传)郑汉秦老师告诉外滩君,学校每年都会根据就业市场需求,推出一些新的项目。“我们会开发一些比较新颖的专业,可能学生、家长还没了解,但市场已经有这类需求了。”
比如纳米技术与纳米科学理学硕士项目,因为纳米技术在不同领域都有需求,所以学校集合了四大学院的资源来实现跨学科项目(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化学、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还有工程管理理学硕士项目,不仅涉及工程领域,还强调商业与创新技能,注重学生解决现实工程挑战、带领团队的能力。
04
开拓非英语赛道
此外,来自西班牙的大学,也让外滩君看到了英语赛道以外的留学选择。
西班牙语是世界第二大通用语言,目前是高考可选的外语考试语种,西班牙大学本科也接受中国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对中国学生可以说很友好。
根据中西桥教育公司CEO刘波的介绍,以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西班牙TOP3的公立大学)为例,尽管顶尖的医学专业十分难申请,需要高考至少700分(满分750分)才有可能,但中国学生偏爱的人文社科、商科,只要学生高考总分达满分的45%,就够到了申请门槛。
“西班牙公立大学本科免学费,只需缴纳注册费,绝大多数区域的大学本科一年的注册费只有1000~3000欧元,硕士一年的注册费大概 3000~6000 欧元(约 2.5 万~5.0 万人民币),生活费一年约 4~6 万元人民币。”
在这次交流的最后,外滩君有个强烈的感受——尽管留学领域近来波折不少,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有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可能性在涌现。
当世界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阶段,我们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通过合作找到新的出路。所以,未来的可能性和机遇,不是简单地回归到过去某个模式,而是有越来越多丰富的留学、发展途径,乃至成长和教育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当下年轻的留学生身上,充满着勃勃生机。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对自己、对国家都有着更强的信心。外滩君相信,他们可以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拥抱独特、丰满的人生。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