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嫌阿姨啰嗦,真的是有太多的放心不下。外卖虽然方便,总不如自己做的营养健康,熬夜加班的时候别总拿泡面凑合。难过委屈了,千万别一人扛着……”
近日,延边大学毕业典礼上食堂阿姨刘晓梅这段“没有套路,全是感情”的发言爆火全网,让台下的毕业生觉得哈特软软,也让很多网友被阿姨的朴实真情打动。
图源:抖音@延边大学
有网友说,“这是校园人文关怀的具象化,是毕业游子日后行走社会的底气。”
确实,对延边大学的学生来说,不仅是食堂阿姨的关怀,延边大学(以下简称“延大”)也是他们的底气。
因为地处边陲的延边大学,尽管知名度较低,甚至有人称它为“最没存在感的211大学”“适合低分捡漏的211大学”;
但这座中国最东边的211大学,一直坚持承担“巩固边疆、培育人才”的使命,已然成为东北亚多元文明交融的灯塔。
01红太阳,照边疆
时光倒回77年前,1948年,彼时的东北三省正处于全面解放的前夜,延边地区的高等教育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时任延边专员兼地委副书记的林春秋先生在吉林省委少数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议要在延边建立民族大学。
建立民族大学的提议被迅速通过了,校名的最终确立却经过了一番商榷——从“东北朝鲜人民大学”到 “延吉大学”,最后经过反复协商确定为“延边大学”。
1949年3月,以“延吉大学”为校名举办了开学典礼,但在4月还是将名字改为“延边大学”。
当时解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国家百废待兴,财政艰难,校舍不仅面积小,而且破败不堪,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几乎没有,师资力量更是短缺,一个老师少则讲两门课,多则需要讲五六门课。
虽然生活艰苦,但全校师生没有一丝怨言,高举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旗帜,克服重重困难,很快就让学校各方面工作正常运行了起来。
与共和国同龄的延大,作为中国共产党较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一直备受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毛泽东曾接见学校教职员工,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曾多次到学校视察工作。延大校门与校徽上的“延边大学”四个字,也是由朱德委员长亲笔题写的。
当然延大也没有辜负这份期待。抗美援朝时期,延大医学院就曾为前线培训约1000名战地医护人员。而这份与祖国同向而行的精神流传至今,援鄂、援藏、援疆……祖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延大人的身影。
同时,身为民族大学的延边大学一直在致力解决延边地区的师资问题。1951年为尽快解决朝鲜族初级中学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延边大学师范学部增设了师范专科,成为了朝鲜族师资力量的重要来源。
而后在1958年,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发展,延大一分为四——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和延边工学院。但不久,延边工学院又并入了延边大学,自此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和延边农学院开始了独立办学之路。
除了院系调整,学校民族结构在1959年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这一年,学校决定不仅培养朝鲜族的专门人才,还培养其它民族人才。1960年,学校各专业开始全面招收汉族以及其它民族的学生,从此延边大学从单一民族发展成为了以朝鲜族为主的多民族共教共学的高等学校。
尽管院系结构一直在调整之中,但对延大来说最重大的转折之一就是1996年五校合并——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所高等院校合并组成了新的延边大学。
五校合并后的延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此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学校通过“211工程”审批,列入了“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又在2017年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红太阳照边疆”,延大在一次又一次地调整之中,不断蜕变着自己,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卫国戍疆中不断向前向上发展。
02始于民族,但不止民族
虽然延边大学是一所民族大学,但经过多年发展,早已成为了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高校。
如今,学校设有17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3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已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3个学科还进入了ESI全球排名1%。
而这也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支持。学校现有教职工2174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外科学院院士5人,还启动了“图们江学者支持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现在建设有东北寒区肉牛创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朝鲜韩国研究中心、长白山天然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70个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同时还聚焦“江山岛界”四大研究领域,积极打造图们江论坛和长白山论坛两大国际学术论坛品牌。
图源:微博@延边大学
这些为延边大学的科研创新注入了不竭动力,一系列成果在延边大地落地开花,一批批优秀人才从延边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延大农学院的金洙哲教授用“一辈子做一件好事”,60年初心不变,收集上万份植物标本,撰写了吉林省野生植物种类最多、最全的文献资料《吉林省植物志》,填补了我国植物志领域编撰的空白。
图源:微博@延边大学
除了植物,延大也一直深耕畜牧业领域。严昌国教授自主培养出了国家肉牛新品种——延黄牛,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生产性能优良,对推动延黄牛的发展极具意义。
除此以外,还有让松嫩平原重新焕发生机的优秀校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柳参奎;有“病毒克星”之称的金宁一院士;分子铁电材料专家熊仁根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院士……
在他们身上将延大“求真、至善、融合”的追求彰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激励着延大学子不断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同时,值得一提的就是延大的32万学子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有延边基础教育85%的育人师资、80%的全国高校朝鲜语专业和朝鲜半岛研究机构学科带头人。
从这也不难看出,延大毕业生主要流向了教育机构等单位。根据延边大学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4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6.51%,而且毕业生对首份工作的就业满意度为97.52%。
根据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显示,延边大学位列全国第168位,这样的排名在211院校中并不算亮眼。
这与延边大学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关系,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延大的办学资源相对匮乏,但有挑战就有机遇,地处中俄朝三国交汇处又恰恰是延边大学的独特优势。立足于此,延大在朝鲜语、国际关系、边疆治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品牌,并承担了大量国家层面的研究课题。
图源:微博@延边发布
76年栉风沐雨,延大人始终不忘初心,一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不懈努力,一路向上,未来可期!
03长白山脚下,一眼望三国
在延大,这样的“向上”氛围除了表现在学校建设上,也表现在学校地理位置上。行走在延大本部校区,最大的印象就是“向上”。
这是因为延大依卧龙山山势而建,位居整个城市的最高处。整个校园都是斜坡向上的,因此有不少延大学生调侃:“每天不是在爬坡,就是在去爬坡的路上。”
图源:小红书@王子才不要去健身房买面包
学校总体占地面积为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共有两个校区,分别是延吉校区和珲春校区,素有“最美民族大学”之一的美称。主校区就是延吉校区,位于延吉市,而珲春校区则位于珲春市。
走在主校区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是中朝双语标识,从校名到各种指示牌都是汉语+朝鲜语的形式,让你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朝鲜族氛围。
除此以外,学校建筑还大多融合朝鲜族传统建筑元素。延边大学博物馆就具有非常鲜明的朝鲜族特色,也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飞翘的屋檐、流畅的线条,以白色为主色调,重色作配色,显得典雅、洁净。
作为一座民族高校,在这里除了有浓厚的朝鲜族风情,还会经常举办各种民族文化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校园美食节:每年举办都是人山人海,不仅能看见各种节目,还能品尝到各民族特色小吃。
图源:小红书@777
说到美食,据说没有一个人能瘦着走出延大。甚至有人读研就是冲着食堂去的(bushi)。食堂有朝鲜族特色窗口,有饭团、紫菜包饭、朝鲜族特色拌饭等等,在延大就能尝到正宗朝鲜族美食。
当然除了朝鲜族美食,还有众多菜品适合全国各地学生的口味。比如:口水鸡、麻辣烫、螺狮粉……
除了食堂,主校区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延吉网红弹幕墙,8层楼70余块中朝双语霓虹牌匾,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网红打卡点,也是延大学子心中的独家记忆。当然,这里也是众多学子爱去的小吃街。
难怪说,在延大半个月胖十斤没有问题呢,每天都是吃吃吃,想不胖都很难。
珲春校区虽然没有延吉校区那么大,但全是四人寝,要比延吉校区的八人寝舒服很多(也有四人寝,但不多)。而且面积小的好处就是可以不用担心距离问题,上课不用着急跑。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交流方面,坐落于东北亚金三角腹地的延大始终坚持“立足边疆、服务民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先后与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6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还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日本明治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
“国界在地图上是线,在脚下却是土地与生活“。延边大学,也许没有其它大学那样的喧嚣与热闹,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山河远阔和文明多彩。
“啊,学习的殿堂,民族的摇篮。延边大学放光辉,愿你光辉千万年。”
就像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哪怕前路坎坷,但延大人都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而是扎根边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祖国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
1、延边大学官方网站、公众号
2、软科荐校:中国最东边的211,超红!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