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当我说到德国大学不收学费的时候,总会有朋友很惊讶的问我,德国大学对中国学生也不收学费?
而每次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总会感觉比问问题的人更加的惊讶:我一直以为德国大学不收学费这件事情就像地球是圆的,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这样的常识,是所有人应该知道的……
不过慢慢的我理解了,当全中国的留学市场都紧盯着英美澳加这几个国家的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留学政策是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而一个人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去了解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教育政策。所以不知道德国大学是不收学费的这也不奇怪,就像如果有人问我津巴布韦大学是否收费,我也一定会一脸懵逼。
所以,虽然我一直以为这个常识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实际上还是有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件事,因此觉得很有必要要写篇文章科普一下。
好的,秉着严肃谨慎的留德华精神,我要很郑重的说一下:德国公立大学,除了巴登符腾堡州的大学以及慕尼黑工大以外,在规定的学期范围内是不收学费的,不收学费的,不收学费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以上这句话:
首先,免费的是公立大学,不是私立大学。德国也有一些私立大学,这些私立大学是收学费的。其次,巴登符腾堡州是例外,该州对欧盟以外的学生收取每学期1500欧元的学费,也就是一年3000欧元。比如著名的海德堡大学就位于巴登符腾堡州,该校对中国学生就要收取每学期1500欧元的学费,也就是一年学费3000欧元。而从2024年冬季学期开始,慕尼黑工大对于非欧盟学生本科收取每学期2000-3000欧元学费,硕士收取每学期4000-6000欧元学费。也就是说,从去年开始中国学生要去慕尼黑工大读书,本科需要承担4000-6000欧元一年的学费,硕士需要8000-12000欧元学费。最后,不收学费大部分情况是指不得超过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不能无限期的在学校学习还免学费。打个比方,如果规定本科教育是6个学期,你上了12个学期还没毕业,那对不起,就需要从第13个学期交学费了。一般每个州都有规定超过规定学期一定时间(一般在超过规定学期4到6个学期)后要交500欧元每学期的“长期学费”。也许你不理解为什么明明6个学期可以毕业的本科很多人要读10到12个学期。那是因为德国大学生享受到很多优惠,包括税收,交通等各种优惠政策,再加上大学生也能工作,因此很多德国人边工作边读大学,也有的人一个学期环游世界,一个学期读书,结果就把三年的学制拖到了6年……。
于是有很多朋友就不解的问我,德国人对外国学生也不收学费,让他们免费读书,那不是傻吗?
德国人才不傻,免费大学教育给德国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德国政府投入的资金。
我们知道,现代国家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想吸引最好的人才来自己国家,德国也不例外。通过免费的大学教育,德国大学吸引了大量的世界各地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家境一般的优秀学生。比如东欧许多国家,留学德国是年轻人第一目标,而不是美国。德国不希望教育产业化,更不希望靠教育赚钱,因此德国大学首要目标是吸引人才。
有些家长问我如何可以将孩子送到德国留学,我说你孩子必须成绩要好。德国不像某些国家搞教育产业化,你交了钱就可以读而且可以保证毕业。在德国,哪怕你家财万贯,也不能保证你孩子可以入读德国大学,更不能保证他可以顺利毕业。像国内某些富豪捐钱给美国名校就可以让子女入读的方法在德国是行不通的,你哪怕捐几亿欧元,也无法保证让你孩子在德国读大学并且保证毕业——这就是德国大学的含金量,金钱是买不来的。要想读德国大学很简单,你要成绩好,也要德语好。总之,你就需要勤奋学习。
也有人说,德国吸引人才可以理解,但是外国学生也可能学成后不留在德国而是回到本国就业,那不是德国亏了?用纳税人的钱给别的国家培养人才了?这一点其实德国政府早就想到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说过,来德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如果回国了,也会将德国产品和理念带到当地,为德国制造做宣传,同时提升德国的影响力,同样可以让德国获利。
德国是一个出口大国,而在德国读过书的学生普遍对德国有亲切感,如果回到本国工作,首先想到的就是和德国合作,自然而然会促进德国产品的销售。另外,德国企业在全球投资,留学生回国后也可以很好的为德国企业服务,同样也是为德国培养了人才。很多在德国留过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后都在德资企业工作或者从事中德经贸工作,这就很好的证明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远见。
总之,德国大学绝大多数公立学校对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不收学费,即使收学费也是非常有限,与英美大学不同,一般不会给学生家长造成多大的负担。在德国读大学费用很低,非常适合勤奋的中国学生,因此,留学德国一定是优秀的中国学生的首要选择之一。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