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演化,情感,理性第一部分:进化的合理性
我们之前课程讲诉了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的心理活动,意识,做出决定和判断的能力,皆由物质的生理大脑产生。这被Francis Crick 称为“惊人的假说”。
后面的课程,我们开始讲诉被Daniel Dennett称为第二个惊人假说的“达尔文的危险思想”。这个观点解释了现代生物学中生物现象的起源,包括心理现象。
一.造神论
生物世界的复杂性证明了,精密制品(如眼睛,人体器官)是由比任何人类工程师都要聪明的设计者创造的,而这个设计者就说上帝。这一观点盛行了很长时间,抛开宗教色彩,这个观点似乎也有道理,复杂的制品(比如照相机,手表)你不会认为他们是意外出现的,你知道他们是智者创造的。比如你在沙滩上拾到一块手表或一块石头,你会知道手表是某人丢失的,而石头是天然在那里的。这就是“神造论” creationism, 即生物是由智者创造的,但这一观点经不起推敲:
1. 自相矛盾,智者又是从哪里来的?
2. 总是有证据支持进化论: 比如眼睛不是突然出现的,他既存在于现存的动物,也始终贯穿于人类和生物史。支持进化论的证据有不同类型,不同身体部位的化石,证明他们是从更原始的形态进化或退化来的。人类的大脑不同于老鼠,但有一些相同的机制和结构,这里的合理解释是,他们在进化中相互关联
3. 有些设计不尽如人意,比如眼睛存在盲点,男性泌尿系统,尿道是穿过前列腺,这导致了男性老年的生理问题
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改变了长期以来造神论的统治地位,其成就在于,向世人展示了人类复杂的生理结构,从一个完全无刻意,不可复制,纯自然的过程中出现。
自然选择的3个组成部分:
1. 物种之间的差别:
2. 这个差别对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同影响,并一代代传下去,
3. 进而影响对环境的适应
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动物的伪装,擅长隐藏和伪装的动物更易生存,更利于繁殖后代,通过长期的进化,才有:伪装“的能力
三. 为什么在心理学导论课上讨论进化论?
达尔文的观点认为生物结构的进化过程是纯自然的,而笛卡尔的反驳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是自然物质和自然事件的产物,当我们把这二个观点结合起来,会促使我们了解人是什么,人类认知机构的出现,并非为了取悦上帝,也并非偶然,而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可以说他们是由自然选择塑造来解决某些问题的。因此从进化论角度,当你想弄清大脑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时候,可以用以上理论来解释
四. 如何将进化论应用到心理学中?
1. 2种可能的错误:
1) 根据进化论,自然选择会促使动物广泛传播基因,因此从生物学角度,肯定每个人成天想着都是传播基因。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把终极导因ultimate causation (指某事物在数百万年的历史中存在的第一原因)和引信导因proximate causation(指现在做某事的原因)区分开。
比如,问一个人你为什么吃饭? 没有人会回答我为了维持身体运转以传播基因,相反,人们的回答是我饿了。饿了和传播基因这2个答案并不对立,而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层次上的解释。终极导因与心理层面不相关。
2) 认为自然选择使得所有事物都具有适应性,既所有我们所作所想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很多问题,用进化论来解释是有争议的,很多争议的焦点在于什么是适应性什么不是。例如我们有彩色视觉,我们怕蛇,这些都是属于适应性解释范畴,我们喜欢巧克力,喜欢赛车,这不属于适应性,因为他们都是近代产物
人们为什么喜爱音乐,这是适应性结果还是意外?有人认为音乐如同听觉上的奶酪蛋糕,并非适应性结果,而是意外,也有人认为,音乐是有适应性优势的。
有些东西纯粹是偶然的,有些可以肯定不是偶然的,学习心理学和进化论,就是为了弄清什么是什么。
2. 人类思想确实包括本能,但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人来研究思想,在心理学导论中引入进化论,可以:
1) 分清什么是天生的,什么不是
配偶选择,后代养育这是天生的,可以也可以不用进化论来研究,但也有些如书面交流,下棋,开车与进化论无关,因为是最近才有的事情,所以引入进化论可以规范我们得出合理结论
2) 讨论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不同,差异进化论对此有高明的解释,因为进化论预言了有些群体会进化的和其他群体不一样。我们能够用进化生物学只是来合理解释性别差异,我们期待发现什么和不发现什么,做出合理预测。比如孕妇晨吐现象,孕妇在某几个月里通常会吐,因为这几个月通常是婴儿最易被某些有毒物质侵害的时期,而会引起孕妇呕吐的东西里就最有可能含有这些物质,而酒不会导致孕妇呕吐,其实酒精对婴儿有损害,但是因为酒是后来才产生的,所以孕妇并不会因为酒而呕吐。
五. 人的理性
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这些研究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决策能力和理性的理解。在社会性领域掀起了革命,他改变了我们从前认为的,我们是逻辑思考者,一句逻辑公理,数学和理智思考。相反,我们实际上是用简单,快速的直接推断法,这种直接推断法在我们的进化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有时也会误导我们:
1. 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美国正设法应对一场大面积的流行病,估计会死亡600人。计划A大约会使200人获救,计划B,有三分之一概率使全部人存活,三分之二概率使所有人都死。问选择哪个计划?大多数人会选A。 如果现在把问题的框架改一下,人们不再关注存活多少人,二刷集中在死亡多少人,同时,从关注没人会死的概率到关注所有人都死的概率,那么答案正相反。
你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大夫,取决于选项的框架,在这个例子中,还结合了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的概念。聪明的决策者和广告人会以不同的方式架构问题吗,突触不同的重点。例如汉堡广告中会提到”80%非脂肪而不是含20%脂肪“
2.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我有一块巧克力,问你愿意花多少钱买,你说2块钱。当我给你同样的巧克力,然后问你你想把这块巧克力按多少价格卖给我?你说2.5. 当你拥有了这个东西,它的价值就上涨了,当问你愿意花多少钱买,这是获得, 是你愿意花多大代价来得到某物,当问你愿意以什么价格卖,你觉得这是损失,当变成损失时,它就更有价值了。
3. 基础概率base rate。
例1:假设有70个工程师和30个律师。John被随机抽出,他已婚,有3个孩子,业余爱好是木匠和航海,解数学题,不擅长交际不关心政治。你觉得他是工程师还是律师?大多数人认为他是工程师。假如现在改成30个工程师70个律师,答案结果不变。人们不会改变对John的印象。
例2: 假如有一种疾病,得病概率是千分之一。有一种检测法,如果你得了100%会检测出来,但是该检测有5%的误诊率。如果你没得,有5%的概率会说你得了。因此检测结果说你没得,你肯定没得,如果检测结果说你得了,则可能是误诊也可能是你得了。假如你做了检测,显示得病,那么你真正得病的机率是多大?正确答案是2%, 而在一群医学生里,答案是50%-95%之间。
4. 可获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如果你想知道某件事发生的机率,你有多大概率想到它是个很好的提示
假如问你被鲨鱼吃掉的机率与多大?人们会有意识的提高机率。根据统计,一年被鲨鱼伤害致死的概率是5千万分之一,假如你住在弗罗里达,这一概率是50万分之一。人们会高估鲨鱼知识的概率,是因为鲨鱼具有明显的攻击性,且新闻会给予报道。相对应,因土豆沙拉致死的机率有多大?食物中毒死亡率是5万5千分之一,土豆沙拉比鲨鱼危险1000倍。我们往往会高估影响显著的被杀机率
5. 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假如你是一起监护权归属案的陪审员,父母中A拥有普通收入,身体健康,和孩子关系一般,社交活动正常;而B拥有高收入,健康有点问题,出差很多,社交丰富,与孩子关系亲密。问:你会将孩子判给谁?大部分答案是B。如果问:你不会将孩子判给谁?大部分答案仍然是B。因为在问第一个问题时,你关注的是好父母的评判标准,此时B所含的好父母的条件凸显,当问第二个问题时,你关注不称职父母的评判标准,而B所含的不称职的父母条件凸显。
总之,当我们确认某个假设的时候,会使一些实际生活中逻辑上很简单的问题变得极度困难。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