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排名前十的伦敦大学学院今年把录取门槛降到双非学生都能申,网上立刻炸出几百条“水校警告”。
核心问题就一个:用着名校title赚学费的行为,到底会不会影响文凭含金量?
真不是学生矫情,现在留学市场都在搞“宽进严出”,格拉斯哥大学搞过先收钱再劝退的把戏,悉尼大学商科60%挂科率照样圈钱,UCL扩招背后绝对有生意经。
国内HR也不是傻子,去年有海归拿UCL新设的文创管理硕士考公务员,直接被审核员质疑专业匹配度。
关键争议点在于UCL开设的缝合专业。
教育科技与企业领导力这种专业名称,明显是把两个学科硬凑成收费项目。
但要说完全没价值也不客观,UCL建筑学院和巴特莱特系照样能让学生进Foster+Partners这种顶级事务所。
真正坑的是部分学院用主校区招牌开在线硕士课程,毕业生在领英上都不敢写具体项目名称。
国内某券商2023年校招直接出台细则:UCL管院核心专业按target school处理,其他院系参照211标准。
学生实际就读体验更值得关注。
有人扒出UCL图书馆凌晨两点的监控视频,座位全满不说,打印机前排队的都举着红牛罐子。
商学院学生每周要处理二十小时小组作业,组里混进个英语说不利索的扩招学生,全组分数立刻被拉低。
最坑的是毕业论文阶段,有导师临时要求改用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数据,学生被迫现学三周编程。
这种压力下还有人敢说UCL水,真该让他们试试三天赶四篇文献综述。
说到底还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
英国大学财政过度依赖国际生学费,UCL官网明晃晃写着中国学生占比38.7%,比本土学生还多出十个百分点。
隔壁KCL更夸张,金融硕士班里七成是中国面孔。
这种现象不单是学校吃相难看,更多是留学生把学历当期货炒作的恶性循环。
现在连地方国企招聘都开始查证课程大纲了,与其争论学校水不水,不如赶紧查查自己专业在留服认证目录里的位置。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