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植物园最初由亨利·丹弗斯(Henry Danvers)爵士捐资,最先为草药园,第一任园长是雅各布·博巴特(Jacob Bobart)。如今植物园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物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物种保育工作,同时向学校师生和游人开放,具有休憩和科普功能,也为家庭绿化进行品种及配置形式的展示。
园区分为老园区——高墙内的系统分类种植区和药用植物区,新园区——高墙外的花境种植区和岩石园,温室3个部分。
▲牛津大学植物园
老园规则式布局
老园区呈规则式布局,植物根据原产地、科属以及经济价值进行分类种植。大部分植物按科为分类单位种植在长方形的种植床内,这是1884年根据边沁(Bentham)和虎克(Hooker)的植物分类系统进行布置的。然而,随着植物分类学的发展,特别是最近10年,由邱园领导的被子植物发展研究小组已经将DNA指纹和电子显微镜的利用加入Bentham和Hooker的数据中。同时,园艺工人在种植床内种植每一种植物时,尽力将植物学的正确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老园区高墙内的系统分类种植区
新园园艺展示
新园更注重园艺展示性,包含了经典的造园元素,如水生园、岩石园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嵌建在道路中央古朴的睡莲池。莲池两边是岩石园,最早建于1926年,几经改造,最近的是20世纪末重新改造。道路东面和西面则分别展示着欧洲及其他地区的高山植物。穿过果园,植物园最北端为水生园,这里为不同生境的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植物生长得郁郁葱葱。在西北古老城墙的外侧,是多种宿根草本组成的花境,即使在盛夏时节,也能在这里享受多年生草本植物带来的视觉盛宴。
▲新园区高墙外的花境种植区和岩石园
植物展示
在植物园围墙东南角,按照植物的经济价值,分别栽种了种类繁多的食用、药用和纤维用等各类植物。
在植物园中央靠近睡莲喷泉的位置,生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欧洲红豆杉,约在1650年栽种,是园内最高龄的木本植物。
在1946年扩建的植物园南区,有环绕着喷泉栽满高山植物的岩石园。岩石园后,有毛茛科铁筷子属植物和其他冬季开花植物。
沼泽园位于植物园南端的三角形地区,是该园地形最低洼的地方,冬季经常被雨水淹没。这里生长着许多喜湿性植物,有蚁塔科根奈拉草属植物。每到夏天,植物构成郁郁葱葱的景色。池塘中长满漂浮的蕨类植物满江红,从夏天的浓绿色到冬天的暗红色,全年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斑斓的色彩。
草本花坛是园艺师的杰作,试图让花坛从3月到10月都保持色彩绚丽的景象。员工们沿着草本花坛3~5次地重复使用同一色块,赋予了花坛协调的特色。在花坛和围墙的中间地带,还种植了一些中华猕猴桃,比新西兰的猕猴桃果更为著名。植物园还囊括了如甘蔗、稻子、棉花、咖啡和香蕉等品种繁多的经济植物。
▲沼泽园
玻璃温室
植物园的温室是英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温室,建造于1675年。现存的温室虽然经历了多次翻修,使用了很多现代技术,但看上去并没有太大改变,甚至有些拥挤和局促,植物收集非常丰富,还有一些稀有少见的植物。
老园的西面是温室区,由7个分区组成,北部由一条狭长的走道相互连接,每个分区内分别展示着高山植物、蕨类植物、睡莲及王莲等水生植物,以及食虫植物、仙人掌等旱生植物。
另外,还有几座玻璃温室可以追溯到1893年,虽然老式木制框架已被现代铝制结构所代替,但其基座依旧如故。最令人过目难忘的是睡莲温室,在被加热的水池中,荟萃了各种热带睡莲,其中一棵王莲是以建造水池的多布尼教授的名字命名。
最大的当属棕榈温室,收集了各类苏铁植物。另外温室中还有芒果、生姜、胡椒、橄榄和椰子等其他经济植物。
牛津大学植物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植物园,至今依然焕发着蓬勃、富有朝气的生命力。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仍在使用着,每年都有在读大学生到此进行生物学和植物学学习和研究。作为植物园公众教育和培训的四个培训项目之一,每年有6500名孩子前来参观。此外还有5000名成人参加关于植物学、园艺及造园方面的知识培训。
▲温室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6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