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昀(1901-1985)
今天,我们带大家认识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创人——张其昀。
张其昀,浙江宁波鄞县人。中国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创者。他一生著作等身,学术地位崇高,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学教育、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01年11月,张其昀出生于鄞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期间,国文老师陈康黼、历史老师洪允祥、地理老师蔡和铿对他的影响颇深,为其此后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张其昀被推选为宁波代表,参加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师从哲学教授刘伯明、史学教授柳诒徵以及地理、气象学教授竺可桢。在此期间,张其昀凭藉中学时打下的文史功底,加上刻苦求知、名师指点,很快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毕业后,张其昀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负责编辑《地理教科书》和《高中本国地理》两部教科书,这两部教科书以科学的近代地理学内容,开创了地理学新风。尤其是《高中本国地理》,被众多中学使用,成为当时全国高中三大课本之一。
1927年至1936年,张其昀在中央大学任教。其间,他秉承浙东学者经世致用的传统,漫游东北、浙江、西北等地考察,形成第一手资料,出版了《浙江省史地纪要》等地理学著作,奠定了其在地理界及教育界的地位。
1934年,张其昀与竺可桢、翁文灏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并当选为理事。次年,张其昀被聘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是当选议员中最年轻的学者。
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合影(前排右五为张其昀)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聘请张其昀到浙大任教,创办史地学系。张其昀秉持“史地合一”“时空结合”的通才教育观,反复强调“时不离空,空不离时,史地二学,一以知古,一以知今,互为经纬,相辅相成”。抗战全面爆发后,竺可桢率领浙大师生撤离杭州。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张其昀率师生们迁徙奔走,其间仍坚持教学与研究。
在浙大任教期间,张其昀先后担任史地系主任、史地研究所所长、文学院院长。在其精心培植下,史地研究所培养的毕业生英才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有叶笃正、谢义炳、施雅风、毛汉礼、陈吉余和陈述彭等6位。
1941年,张其昀与张荫麟共同发起创办了《思想与时代》月刊,宣传中国文化,成为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阵地。次年,张其昀开始主持编修《遵义新志》,他率领师生们进行详尽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完成中国最早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绘制土地利用地图,采用全新体例,用时7年编纂完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地方志著作。
张其昀主编的《遵义新志》
1962年,张其昀坚持“承东西之道统,集中外之精华”精神,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旨,在台湾筹办了“中国文化研究所”,次年更名为中国文化学院,并组织“华冈学会”,建立华冈兴业基金会。1980年,改制为“中国文化大学”。
1985年,张其昀在台湾逝世。
(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鄞州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