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考704分,北京状元,面对清北、港大多方邀请,却一心想要出国。
有人说他“崇洋媚外”,也有人不解他为何舍近求远。
从理科到医学,再到哲学,一路跨界,一路在人生路上偏航再重启。
他到底在寻找什么?国外的学校有什么吸引他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他后悔自己当年的决定了吗?
一、天才的顶配人生
他的人生堪称是顶级配置,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并不会过多的去干预他、约束他,反而很支持他去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正是因为这种宽松的生长环境,李泰伯没有成为一板一眼,只会死读书的孩子。
而他自己也很争气,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加上自己肯努力,所以学习成绩始终在前,但优异的成绩并没有影响他去探索其他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痴迷研究音律,尤其喜欢莫扎特,就连父亲的手机铃声,都是靠他业余时间靠自己研究编出来的。
这样一看,他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典型范本。
之后的学业也是顺利至极,升初中的时候,他进入了有着“清北后花园”、“学霸集中地”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这个学校的清北录取率是全国最高的,可以说,只要进入这个学校,就意味着有了一条通往清华北大的直通车。
人大附中也尤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这里,除了主要的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200多门选修课,供大家选择。
在这种氛围下,李泰伯如鱼得水,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的数学天赋开始展现,在高中三年里,他每一年都参加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且每次都是一等奖。
他创建的《模拟联合国》这一选修课,能让更多同学认识和了解联合国。
优异的成绩和出众的天赋,自然吸引了诸多名校的注意,尤其是他在数学方面的成绩,让国内的两大名校,清华北大的数学系,都纷纷递来橄榄枝,并开出优越的条件,试图招揽这名贤才。
可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李泰伯婉拒了这两大名校。
二、“崇洋媚外”非要外出镀金?
原来,李泰伯志不在此,他想要去的是国际一流的名校。
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佩服他的魄力,说他是志向远大,对自己有要求,对人生有追求;也有人嗤之以鼻,说他是崇洋媚外,心比天高。
与此同时,李泰伯没有在意外界的评价和攻击,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材料。
最终,他向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斯坦福等11所全球排名前20的世界名校递交了申请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始终尊重他的想法,支持他的决定,没有给他任何的额外压力。
但现实却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理想,他所申请的大学,统统拒绝了他的申请。
这个消息一出,周围的讽刺声不绝于耳,质疑声、辱骂声,包围了这个少年。
但幸好李泰伯并没有受网络舆论的影响,他及时调整心态,专心准备高考,最终,以总分704的成绩,成为了2010年的北京理科状元。
此时的李泰伯,手握高分,依然受到了清北的青睐,但这时就在他即将做出关键选择的时刻,香港大学也注意到了他,主动邀请他入学。
一时间,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似前途光明,却又岔路重重。
几个月前,他曾满怀憧憬,期待自己能够奔向世界,完成与国际的接轨,却接连遭遇拒信。被世界名校拒之门外的李泰伯,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冷静地分析自己被拒的因素。
首先,这两个国家,因为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高考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国内的高考更注重,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在一个拥有众多考生的国家,统一高考被视为“最公平的竞争方式”。
因此,即便面临种种争议和改革压力,高考依然在整个社会中具有极高的权威。但这种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制度相对单一,往往一分之差,就决定了考生决然不同的未来。
美国则更加强调个体差异和全面素质的展现,这也与其自由、多元的教育理念相呼应。
相较于国内,美国大学的自主权更大,各自设定的录取标准也各不相同,更重视学生的成长经历、特长、潜力和与学校的锲合度。这种机制带来更大灵活性的同时,也加剧了普通学子申请的门槛,对学生的家庭出身、资源获取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不停折腾的人生
而李泰伯之所以没能申请上,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资料不够,没能把其他的所长展现出来,还有一方面就是申请的时间过晚,一些申请流程、课外活动、SAT考试等没能准备充分。
而对于李泰伯的这次经历,有位留学行业的资深人士评价:他在申请的过程中只展示了自己的奖项和头衔,这是国内教育体系所强调的部分,但他忽略了自身的表达,欠缺诚意和兴趣,这是申请失败最重要的原因,也是那些名校所看重的部分。
有了这次的教训,李泰伯很快做出了调整。他没有放弃去名校深造的打算,但也接受了现实,在现有条件下,重新考虑如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泰伯主动和香港大学沟通,表示自己想要争取更加国际化的教育,但想先在清华大学委托培养一年,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准备迎接截然不同的学术氛围。
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怜惜这位天才,就这样,他先是在清华的电子系就读,一年后去往香港大学进行深造,在此期间,港大还为他争取到64万港元的奖金,用来负担他的学业。
来到港大学习的李泰伯并没有懈怠,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希望将来能用自己的所学为人类做出贡献。
李泰伯在香港边读书,边着手准备申请留学事宜,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次明显顺利了很多,虽然依旧被哈佛婉拒,但最终麻省理工通过了他的申请。
此时很多人,更加确认了,李泰伯就是向往国外的生活,拼尽全力挤破头也要出国留学,像这样的人,出去深造后,肯定不会再回来报效祖国。
进入麻省理工后,他没有着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而是开启了更大范围的兴趣探索,在麻省理工完成了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双学后,他又获得了前往剑桥大学交换和学习的机会。
正在在剑桥的这一年里,李泰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梳理自己的人生目标过程中,他对医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在医学方面去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
四、人生拥有无数宽阔平坦的大道
他这个跨学科的想法太过于大胆和冒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他求学中展现出的求学精神和科研能力,包括在校期间的学术能力,已经让很多名校对他刮目相看。
对于他想要转行学医这件事情,很多学校也表示支持,愿意接纳他这一个毫无医学基础的人,前来学校进行博士深造。
就这样,2018年,李泰伯考入了全美医学排名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医学博士。
或许是在准备医学的过程中,重新定义了对生命的认识,在攻读医学博士的同时,他也辅修了哲学博士。
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学科,其实共同构建着人生最朴素的两个线路:一个探索身体健康,一个关注心灵成长。
医者之路,不只是技术的精进,更是一场与生命本质的对话。唯有在专业之外,怀抱对生命的敬畏与深思,才能真正共情患者,读懂自己。
医学教会他如何治病救人,延长生命,哲学则引导他不停思考,生命究竟为何值得延续。当他的一双手,可以拿起手术刀,也翻动柏拉图的书页,那么对“生命”的理解,就不再仅仅局限于心跳的延续,而是拓展为一种对生命存在更宽阔的理解。
这场学术上的跨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泰伯对完整人生的追求。身体与心灵,外在与内在,知识与实践,在这两个学科中悄然交汇,共同构筑出李泰伯对于自我完整的探索和认识。
漫漫求医路,经过多年的学习后,最终李泰伯成功拿下了医学的博士学位和哲学的博士学位。
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漂亮的简历,使他成为了国际著名制药集团和医疗机构争相抢夺的对象。
但李泰伯还是和他过往的风格一样,不按常规选择,他拒绝了高薪待遇,选择回到国内,报效祖国。
时至今日,李泰伯的故事仍具备争议。他的传奇之处,不是因为他去了多少名校,达成了多高的成就,完成了多大的逆袭,而是因为在一个标准化社会里,他始终没有把自己活成一份标准答案。
他不断转变学科,不断跨越专业边界,不是因为外界的崇洋媚外,而是因为他对自我完整的追求,他不肯被某一种身份或知识框架所局限。
这并不是鼓励所有人都去“对抗常规”,追求不同,而是在众人步伐一致的前往踏步时,在被无数道理推着前行的人生道路上,我们的人生或许还隐藏着许多分岔路口,我们也还始终保有自主更改路线的余地。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