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仇恨犯罪在美国急剧上升,反犹攻击正一步步升级,从涂鸦、威胁,升级到枪击、纵火,甚至谋杀。
教授预言:“下一场屠杀或许已在路上。”
数据显示美国反犹事件激增成趋势
数字是冰冷的,可当它翻倍出现,就藏着滚烫的警报。
联邦调查局最新统计显示,从2021年到2023年,美国反犹仇恨犯罪增长超过一倍。
2024年仍在加速,这个速度,不是“偶发波动”,是连续上扬的趋势。
在美国,每个群体都可能遇到仇恨犯罪,但按人均计算,犹太人成为受害者的概率最高。
高于穆斯林,高于非裔,高于亚裔。
2023年,FBI登记的仇恨犯罪总数为11862起,比前一年增加2%,增幅看似不大,可在反犹类别中,却是暴涨。
光看全国平均,还不够。拉近到城市,画面更刺眼。
加州大学仇恨与极端主义研究中心披露,2023年全美十大城市报告的仇恨犯罪数量全面上升。
暴力事件,越来越近了。
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一名男子对和平游行者纵火,只因对方举着“释放以色列人质”的标语。
华盛顿犹太博物馆,一对年轻夫妇离开展览时遭枪杀,枪手至今未归案。
这起案件,连执法人员都承认带有明显“针对犹太人”的意图。
在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乔什·夏皮罗的官邸被投掷燃烧瓶,夏皮罗是犹太人,事件发生时他一家正在屋内熟睡。
芝加哥,一位正在前往犹太教堂的39岁居民,从背后中枪,没有抢劫,没有争执,只有一颗子弹,从仇恨里飞出来。
这些全都发生在过去两年之内。
安全感,正在流失。
美国各地犹太社区不得不自我加固,犹太教堂雇佣武装安保,主日礼拜必须持证入场。
学校则配备专职保镖、撤离演练程序,甚至安排专人在校车接送点巡逻。
一批数字情报专家组成的志愿小组,在社交平台追踪潜在暴力信号,主动向警方预警,成功阻止多起袭击。
他们的工作原本不属于日常,如今却成了生存必需。
你或许以为,这只是个别州的问题。可FBI的地图上,红点正从东海岸一路蔓延到中部与西南。
反犹主义,不再是边缘极端者的“疯言疯语”。
它正在大白天、在普通街区、在清真寺旁、在超市门口,慢慢扩张。而这正是历史上每一场灾难的前奏。
校园抗议引发反犹争议
如果说街头暴力是明火执仗,校园抗议就是灰色地带。
2024年,哥伦比亚大学的草坪上突然出现了一个营地,约50顶帐篷组成了“加沙团结营地”,口号是和平,表达的是反战,指向却是以色列。
很快,耶鲁、哈佛、MIT、纽约大学等名校纷纷跟进。
抗议声浪穿透图书馆、教学楼、礼堂讲坛,学生高举“停止种族灭绝”“以色列是占领者”。
运动像极了1968年的反战潮,可这一次,被指控的目标不再是越南,而是犹太国家。
事情迅速失控。
纽约警察局进入哥大,强行拆除营地,100多名学生被当场逮捕,社交平台瞬间爆炸。
有人拍手叫好,说终于恢复秩序;有人怒斥镇压,指责打压言论自由。
特朗普政府随即发出重磅回应。教育部长麦克马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大学想继续拿联邦钱,就必须遵守反歧视法律。”
点名对象?哥伦比亚大学。
新政打响第一枪:大学不能纵容反犹氛围,否则失去资助。
这时候,校园内部开始撕裂。
有犹太学生站出来说,他们在校园感到“极度不安”,一些抗议者的口号直指犹太人,场面压迫。
也有参与抗议的犹太学生反驳,称活动并非针对族群,而是政策。他们甚至认为校方把犹太人当政治筹码,只选取部分声音代表群体。
一名叫伊拉娜·科恩的犹太毕业生说:“我不相信他们真正在乎我们,这一年,我觉得犹太声音只是被摆在棋盘上。”
一个校园,两个犹太声音,一个事件,两种叙述。
谁在反犹,谁在反战,谁在借题发挥,谁在浑水摸鱼?
没人能给出简单答案。唯一能确认的是——情绪在爆炸,舆论在撕裂。
曾经最理性、最讲逻辑的地方,正变成仇恨滋长的温床。
哥大的应对策略,是收紧安保,限制集会,提前毕业典礼。可学生情绪没有平复,反而转向地下化。
匿名传单、涂鸦标语、课堂冲突,仍在继续。
仇恨,不再是喊口号的问题,而是扎根人群的情绪链。
学校想维稳,学生要表达,社区要求安全,政府强调责任。多方角力之中,受伤的,仍是普通犹太人。
小寻认为,这些抗议虽然不一定都是反犹主义,可它确实给真正的反犹情绪腾出了空间。
因为在喊口号的时候,没有人再细听“后果”这两个字。
政治极化加剧反犹情绪
火从不只在一个方向燃起,反犹情绪爆发的背后,是美国社会更深层的撕裂。
一边是仇外激进,一边是“沉默包容”,仇恨在这场极化中悄悄被放大。
特朗普多次在公开场合,对犹太选民“发号施令”,要求他们“更忠于以色列”,这种言论不只不当,更被部分极端者,当成“可以质疑犹太人忠诚度”的信号。
再往深挖,极端组织的网络空间,早已泛滥反犹内容。
QAnon、Proud Boys等团体频繁使用“索罗斯”、“犹太媒体控制”等暗号,贴在新闻事件背后,借机煽动。
你以为只是阴谋论?FBI的情报评估明确指出,这类言论在某些暴力事件中是直接诱因。
比如2022年布法罗枪击案,凶手留下的宣言中就包含反犹内容,并引用“替代理论”。
这是一种阴谋逻辑:犹太人控制移民政策,试图“替代白人”,听起来荒唐,却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极端右翼不再偷偷说话,他们开始拿枪,左翼阵营也出现危险的模糊。
在校园,在社媒,在部分抗议圈子中,反以色列和反犹太人这两者的界线被故意打碎。
很多自称“进步派”的群体,会高声谴责对黑人的仇恨,却对犹太人的攻击保持沉默。
塔夫茨大学的一项全国性调研显示,自由派大学生中,回避犹太人只是因为政治观点的比例,比保守派高出2倍。
问题不是意见不同,而是这种“回避”成为一种变相排斥,甚至掩盖在所谓“正义”之下。
为什么这么多校园要站在以色列对立面?为什么很多人能忍受针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却对其他种族讳莫如深?
小寻直言,这不叫反战,这是双标。
当你只谴责一个群体的暴力,却无视另一个群体同样的暴力,那就不再是正义,而是偏见本身。
为此国会终于出手。
2025年5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扩大“反犹主义”定义的新法案。
核心内容是,将国际大屠杀纪念联盟(IHRA)提出的反犹定义,纳入《民权法》反歧视条款。
法案通过后,一场关于“言论自由”,与“仇恨边界”的争论也随之引爆。
批评者认为,这会压制对以色列政策的批评。
支持者反驳:没人想剥夺批评权,但不代表你能把犹太人全体钉在耻辱柱上。
你想有空间表达愤怒,就必须承认别人的存在感与安全感,否则,“自由”只会变成少数人的口号,多数人的恐惧。
历史警示与未来隐忧
反犹主义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它的历史几乎和文明史一样长。
从古埃及到罗马帝国,从中世纪的驱逐潮到纳粹大屠杀,犹太人始终处于被怀疑、被排斥、被指控的位置。
这是结构性仇恨,爱尔兰政治家奥布莱恩曾说:“反犹主义只是浅眠者,它不死,它只等机会醒来。”
每一次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它就像浮在水底的地雷,一旦有人踩中,就会爆炸。
1930年代德国经济崩溃,纳粹煽动“犹太金融霸权”;中世纪瘟疫横扫欧洲,犹太人被指控“投毒水井”;而今,在社交网络的推波助澜下,类似的说法再度冒头。
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群体对立:族裔冲突、政治仇恨、经济焦虑,多种压力交织,极端情绪抬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犹主义迅速复活。
更可怕的是,部分人还在犹豫是否承认这件事的存在。
布兰代斯大学的瑞秋·菲什就曾警告,美国人总能看清极右翼的仇恨,可在极左、伊斯兰主义背景下的反犹倾向,却常常被“政治正确”掩盖。
她提出的问题很尖锐:“为什么只对某种反犹警觉,对另一种却选择视而不见?”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如果现在的趋势不被遏制,如果社会仍在双重标准中挣扎,如果仇恨言论仍能在平台自由传播——下一次的暴力,不会再只是“单人事件”。
屠杀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是从沉默开始。
我们是不是太晚才意识到,这场沉默已经持续太久?
犹太社区发出警告:他们在美国感到陌生,他们不再相信街角的邮局,不再放心孩子走夜路。他们开始自问:这个国家,还能保护我们多久?
问题已经来了,选择却还没作出。
美国社会此刻只有两个方向:要么彻底面对反犹主义,正面回应每一起仇恨;要么继续回避,眼睁睁看着历史再一次拉开帷幕。
参考资料:
加州州立大学仇恨与极端主义研究中心《2024年十大城市仇恨犯罪趋势初步数据》
《纽约时报》专栏文章《教授警告美国反犹主义复苏的危险信号》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