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本土这边有很多榜单,有卫报的,有大学指南的,还有5-7年出一版的REF这种。目前来说,影响力比较大,比较合理的是泰晤士出的,这个榜单深耕多年,深知各个学校特色和习性。
正好,2026的泰晤士榜单出炉了,注意,这个是本土榜单,不是泰晤士世界排名。对于这个榜单来说,可能很不符合那些qs粉的认知,毕竟里面会有很多的“不科学”。比如,牛剑都会被干掉。
No.1 榜单前20阵容大换血!
1.伦敦政经LSE
2.圣安德鲁斯St.andrews
3.杜伦Durham(+2)
4.剑桥Cambridge
4.牛津Oxford (-1)
6.帝国理工IC
7.巴斯(Bath)
8.华威Warwick(+1)
9.伦敦大学学院UCL(-2)
10.布里斯托(Bristol)
11.思克莱德Strathclyde
12.拉夫堡Loughbourgh
13.谢菲尔德Sheffield
14.埃克塞特Exeter
15.兰卡斯特Lancaster(-3)
16.伯明翰Birmingham(+6)
17.南安普顿Southampton(+2)
18.利物浦Liverpool(+5)
19.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5)
20.约克York(-3)
对,你没看错,TIMES2026这个版本,文科学校全都起立了,LSE成为榜首,妥妥的版本答案,圣安和杜伦这种被QS压制的抬不起头的学校,在本土榜单里面,全都站起来了。
除了top3抢眼,其实巴斯,华威,这些表现也不差,还有一些小众学校,比如思克莱德和拉夫堡这种,也是本土榜单最偏爱的那几个学校,常常在靠前序列。
反而你喜欢的曼大、爱丁堡、kcl这些,往往都在榜单靠后位置。对本土学生来说,是劝退的,是没有爱的。
No.2 为什么本土榜单和QS榜单差异化这么大?
本土榜单和qs这种榜单之所以在排名上差异这么大,或者说是反向操作。其实核心是选学校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对本土学生来说,他们的核心关注点是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以及毕业率和就业情况,这是本土学生核心关注的四要素。但对国际学生,尤其是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我们更看重这个学校的国际学术声誉,科研实力,以及全球知名度和回国就业表现。反而满意度什么的,最不在乎,即使一个班90%的中国学生都可以忍受。
目标感不同,关注的数据就不同。所以,凡是国际学生喜欢的,都是本土学生嫌弃的。
像泰晤士或卫报这种榜单,在出数据的时候,几乎不会把国际声誉放在核心位置。他们的指标往还会加入入学的标准啊,以及教学质量和设备的投入这些。比如拉夫堡,设备的投入这块,全英都是极其靠前的,所以排名很稳,学生满意度也很高。如果你能理解这两个数据,就能理解拉夫堡为啥本土排名这么猛。也该这个学校猛。
还有就是注重教学和就业这个属性这块,巴斯,圣安,拉夫堡这些都做的极好。毕业生在本土都不用担心就业情况的,比如巴斯这个,95%的直接就业率,而且学校有很多三明治课程,本科读三年,实习在直接给你加一年。妈妈在也不用担心你找不到工作了。拉夫堡这种也一样,人家全欧有名的体校,英国相关的赛事活动又那么多,基本都是定向就业。就问你,能管好你就业的学校,你是本土学生你喜欢吧。
至于哪些综合学校,对本土学生来说就是一言难尽了,尤其是爱丁堡,kcl,格拉斯哥,曼大这些学校,长期是被摁在耻辱柱上的。学生满意度常年拉胯,长期被在读学生抨击。打分方面就没超过75过。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也是因为这些学校规模大,班级人数多,师生比例跟不上。比如巴斯是一个班4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更少。但曼大同样类型的专业,110个学生,老师比例还不如人家巴斯多,课程设置模块没人家丰富,就教学质量这块你是学生你怎么说?圣安这种学校也是一样,很多班级,甚至就20多个学生,而且基本都是海外各个国家的。中国学生可能最多就1-2个,甚至一个都没有。
再有,就是这类学校,因为学生规模大,泰晤士这种排名又比较依靠NSS的全国学生满意度调查,学生多不同建议就多,会稀释掉学校本来就没那么好的满意度方面。自然数据表现方面就不行。而且人数一多,就业方面就不可能会有好的安排,毕竟学校再有号召力,你在业界合作的学校是有限的。
所以,对于本土学生来说,曼大,爱丁堡,格拉这些,属于教学体验一般,学生满意度低,就业服务还不到位的学校。他们肯定会谨慎选择。其实像华威这种,也属于小而精的学校,并不是大规模的那种,所以这个学校在本土的满意度其实也高,而且学校有钱,还喜欢砸钱,设备更新快,学生满意度和就业各种数据都是双高的。
总了个结:所以啊,榜单这个东西,学校好不好,没有绝对真相的,纯粹看角度的。你所在的角度不一样,牛剑都可能不是最强的那两个学校。比如为啥LSE第一?人家满意度拉满,中小班教学,国际学生比例多元,就业率以及就业起薪全英新高,师资力拉满,人家六维数据都是好的。如果你真深入研究过lse,你会发现,本土来说,lse这个学校的确比ic要好,难度也更高。当然,如果你从qs的角度,你会发现lse慢慢弱后于ic这种。当然,这种被压制只是中国学生视角而已。
聊到这,又想加个题外话,比如现在港校这么火爆,我是挺无语的。香港学校说实话生源主要是香港本土学生加大陆学生云集,然后穿插少量亚洲这边的学生,以及少量来香港交换的海外学生。这还是港三的板块。国际学生多样性这块是真没有。你甚至没出国,算留什么学?去港新这种真的是一种对教育选择的倒退。其实不该是这样的。费用也没少花,学费涨幅也多,住宿依旧不便宜,同样的住宿费用,你在加拿大起码空间都更宽敞一些。实在觉得费用是问题,欧陆也挺好啊。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8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