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世界大学排名一发布,各种声音就响起来了。相比之下,THE世界大学排名一直被看作比较靠谱的参考。这不是因为谁说了算,而是它在全球范围里有不少支持者,连英国本土大学都拿它说事儿。和其他各种名单比,比如谁偏向自家学校或者刻意迎合热点,THE这份榜单显然更中立些,也没那么多套路。
说到核心分歧,THE和QS的不同几乎写在脸上。THE把评分拆成好几个部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外国师生的比例,甚至学校跟行业合作这些它都计较。反观QS,更多在乎“声誉”这个感觉,尤其爱问雇主和毕业生怎么看学校。可这类数据挺虚的,比如毕业生去哪了雇主知不知道,怎么统计?要是学校愿意掏钱,还能请QS团队“指导”一把,分分钟榜单往上蹿。所以大家都知道QS有点懂市场,“学会投其所好”。
其实THE排行榜的数据每年都升级,收集外部反馈,遇到谁质疑哪里不准也会调整,像国际教职工比例、学科广度这些细节都有被仔细算进去。如果前两年找出问题,今年改掉,这点比“常年不变”的榜单可靠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学校自己做榜单却没偏心,不是谁都能轻松进前百。
“THE榜单不会特意照顾自家高校,英国今年进前百的也就11所。”
你可以随便查查,这些入选的基本都名声响亮。牛剑这些常驻第一梯队没啥悬念,但连老牌大校像伯明翰也只是98位,别的比如利兹、谢菲尔德、诺丁汉压根没挤进来。港、新、澳想靠THE榜单成绩抢眼基本别想——拿香港大学和墨尔本大学举例,QS里能飞天,在THE这边只能做陪跑。
对澳洲学校来说更是明显。墨尔本在THE排名里撑死排37,其余悉尼、莫纳什什么的全在后头。UTS就更别提了,在QS能混进前百,在THE榜单不可能。这直接说明,越看重本科申请市场和大流量的QS,对这些区域的学校更慷慨。而THE没有对留学市场这么强利益关联,更重视实际教育与科研内容。
榜单这种东西,有人真的纠结一条线上的排名其实没啥意义。本科生家长经常被前百、后百绕晕,但真等到孩子进校才知道,关键还得看课程设置、实际师资、专业领域。像有人抱怨“为啥曼大有时候混不过IC和LSE”,其实THE榜单关注综合能力,不只是哪个专业牛逼。
“只盯着总排名看其实用处不大,不如仔细对比专业和学科强项。”
泛泛谈榜单,其实总有各自的服务对象。有的适合准备考研深造,研究方向多、师资强;有的专盯就业声誉,比如QS就特别在意用人单位怎么看。如果你申请的是德国、法国或北欧的小众高水平学校,那这种榜单排名反而帮不上什么忙。很多“名字不熟”的大学其实科研实力很硬,只是未必在国际榜单上体现出来。
THE没有靠海外市场赚钱,不需要看谁的脸色。订阅收入主要来自英国本土,对中国、亚洲用户兴趣一般。而QS完全以提供留学咨询赚钱,每年光给大学定制服务就赚翻,这几年又厚待澳新学校,就是希望吸引更多亚太学生买账。你细看榜单后面的商业关系,一点不难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美国老牌名校屋顶高,但它们自己也承认:像常春藤那一批永远靠前,各项指标很难撼动。不过美国教育版图太庞大,连他们自己人选专业时也不会只信一个排行榜。“榜单其实更像一种大致筛选,不是让所有人盲从”。德国、瑞典的高校体系没法和美国高校比“体量”,但专业领域成绩遮掩不住。
很多学生和家长第一次看这些名单容易误判,以为只要够名气英国学校统统能进前百,其实远没那么容易。举个例子:伯明翰算老牌红砖,但THE榜单给足了分数,也才刚挤上第98位。利兹、杜伦之类本国人眼里的实力校仍然无法跻身前列。这些学校各自优点突出,却很难拿全局硬件去PK榜首大佬。
方向不一样的时候,榜单参考逻辑也得变。如果你关心能不能直博读研,其实导师资源、实验项目比总成绩更值钱。只拿个排名当“权威答案”容易踩坑,比如有的热门学校本地“很能吹”,可真正课题机会有限甚至带不动学生。分析下来看,如果能提前了解导师背景、课题项目和校友行业分布,胜过死磕一串好看的名次。
真正会利用榜单的人,一定不是只看数字,而是先确定目标再挑榜单。去英澳,可以先看QS趋势,那一带高校都上扬,对申请人更友好。如果注重师资、科研实力,可以对照THE数据,把各项细节分拆出来分析。如果追求硬核学术,那么评价论文产出与影响力最直观,就是软科榜单那块。当下的事实就是:“每个排行榜都是站在自己的维度说话。”
结尾说得明白些,“排行榜永远只是辅助工具,真正决定能不能好是你自己选学校时眼光和理解”。谁不是为现实生活和个人成长去做决策?用哪个榜单对症下药才是聪明做法,看懂它们不同的出发点和潜规则,比单纯高低分更重要。学会下场琢磨这些细节,其实比忙着排名焦虑要有价值得多。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9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