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10 月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揭晓,都是全球科研界的焦点时刻。
2025 年 10 月 6 日,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因在 “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研究上的突破性贡献获奖时,不少中国科研人心中再次泛起波澜。
这已是日本近十年间斩获的第 4 项诺贝尔医学奖,距离其 2001 年提出的 “50 年 30 诺奖” 目标又近了一步。
一边是日本在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 “井喷式” 突破,从抗寄生虫疗法到细胞自噬机制,再到癌症免疫疗法,每项成果都深刻改变着全球医学发展方向;
另一边,自屠呦呦 2015 年凭借青蒿素研究获奖后,中国本土自然科学领域再未染指诺奖,医学科研领域的 “追赶之路” 仍任重道远。
当 “日本又拿诺奖” 的消息刷屏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面前:中国医学科研,究竟差在哪里?
一、免疫领域再获突破
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果是“发现调节性 T 细胞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中的核心作用”,这对于癌症的治疗又前进了一步。
2015 年大村智因抗寄生虫疗法获奖,2016 年大隅良典揭秘细胞自噬机制,2018 年本庶佑开创癌症免疫疗法,短短十年间日本已斩获 4 项医学诺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 2001 年提出 “50 年 30 诺奖” 目标时曾遭质疑,如今已完成过半。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日本科学家正以平均每两年一项诺奖的速度,印证其科研体系的深厚积淀。
二、日本制度与文化的双重支撑
日本的科研爆发力并非偶然,而是政策、投入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早在 1990 年代,日本就确立 “科学技术创新立国” 战略,2001 年更是通过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将基础研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这种长期主义在 80 年代美日贸易摩擦后尤为明显:当技术引进成本飙升,日本迅速转向自主创新,1981 年启动 “创造科学推进事业” 计划,为今日的诺奖成果埋下伏笔。
真金白银的科研投入即便经济低迷,日本科研经费仍常年维持在 GDP 的 3% 以上,居发达国家首位。
企业更是研发主力,岛津制作所等企业将三成利润投入基础研究,形成 “高校 + 企业” 的科研双引擎,76% 的诺奖成果诞生于本土机构。
深耕细作的科研生态从 1957 年创办的学生科学奖(最高奖金达 50 万日元),到对青少年好奇心的系统性保护,日本构建了完整的科学素养培育链。
更关键的是 “坐冷板凳” 的科研文化:坂口志文对调节性 T 细胞的研究持续近 30 年,而日本诺奖成果从完成到获奖的平均迟滞期长达数十年,这种耐得住寂寞的坚守,正是基础研究的真谛。
三、思考:我国基础研究与体系建设的双重短板
相较于日本的体系化突破,中国医学科研仍面临三重瓶颈。
(1)基础研究
“大国不能靠别人的基础研究成果”。但现实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长期不足 6%,远低于日本的 12%。
屠呦呦 2015 年获诺奖后,本土自然科学诺奖再无突破,暴露出原始创新能力的匮乏。
日本 70 年代的诺奖爆发,恰是源于 50 年代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这种时间差正是中国当前需要弥补的。
(2)评价体系
日本企业中央研究所能容忍十年无产出的基础研究,而中国科研评价仍难逃 “短平快” 倾向:论文数量、项目经费等量化指标主导评价,导致科学家不敢涉足高风险、长周期的核心领域。
四、结语
日本诺奖的 “井喷”,本质是科研规律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袁隆平、张亭栋等前辈曾以执着精神铸就辉煌,如今国家政策层面已开始强调基础研究,这是正确的政策走向。
应该加大基础科学科研的投入,加大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精神文化,摒弃那些没有意义的无脑搞笑娱乐;培养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年轻科学家和学者,静下心来搞科研,不被声明拖累。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9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