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福建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个学校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绩,形成了多样化的、层次多样的发展态势。从厦门大学稳定占据省内第一,到其它高校的特色学科取得新的突破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教学科研能力在不断提高,并给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排名全国第20位的厦门大学又一次成为福建高校中的佼佼者,在“双一流”建设与科研能力上都有着不错的成绩。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的称号不但是荣誉,更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高度评价。厦门大学一直以来都是福建省教育的代言人,它不断走在前列推进本省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现出老牌名校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在革新过程中具备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执行力。
福建的高等教育有“厦门大学”和“双核驱动”格局,省内第二、三名分别是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这两所高校近年来综合实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采用文理结合的办法,不断摸索新的教育途径。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的合作紧密、布局合理,为福建省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在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作出的探索,使整体竞争能力得到了提升。
华侨大学在福建高校里排第四名,它在全球排名第113位,显示出侨乡文化加上国际化的特色。华侨大学的侨生占比达到28%,分布于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是真正从国际视角办学的一所大学。五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等学科发展好,并推进“数字+侨务”的学科群建设,也为侨情大数据的开发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学科成果。其在校内设立的创新创业园有72家侨资企业入驻,形成了特色的“以侨引侨”,既助推学校的科研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也造福地方经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某一方面著称的专业高校也有不俗表现,例如集美大学,在航海教育方面它就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船舶与海洋工程”在全国也排名前十。学校通过360度的海模实验室来加强实践教学,同厦门港务集团一起开发出一种港口的人工智能调度程序,进而提高港口的工作效率。更加令人瞩目的是“蓝色粮仓”科研项目,这项技术实现大黄鱼基因组育种技术上的突破,给福建的水产品养殖业创造了显著经济价值。
闽江学院近几年发展很好,它是应用型高校转型成功的例子,在全国排名280位的时候就变成了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试点学校。学校同恒申集团共同创建先进纺织材料学院,在纺织技术上取得自主创新,突破了部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学校创立了一种独特的企业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企业真实需求,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这给学生就业带来了明显优势,工资水平比之前高了42%。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方面成绩斐然,在临床医学学科进入了全球前5‰,这充分证明该校生命科学研究深入,可以和世界级顶尖大学比肩,在医药卫生事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福建中医药大学不甘落后,在传统医药现代化探索上一直不断努力,最近新研制出的艾灸机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医疗法同智能设备互相交融。
福建理工大学以及像厦门理工学院这样的福建其他应用型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方面做得非常不错。这些学校和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利用龙头企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建设研发平台给行业注入新的血液促使福建经济由传统的制造向智能化转变。这样产教结合的方式使高校的学生可以使用先进设备和科技,并提高企业科研水平及工作效率。
目前福建高校各有特点,无论是老牌综合性大学还是新兴应用型高校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比如华侨大学发力国际侨务教育,推进华侨文化数字传承;集美大学扎根海洋科学领域,“智慧港口”等项目纷纷上马;闽江学院结合地方产业实际,加大与企业的联系深度等等,福建高校不再一味跟随全国大势走,而是在放大自身特色和长处。
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待福建高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依托科研成果作为杠杆,各校用足自身智力资源助推区域特色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像福建理工大学在土木工程方面拿得“中国好设计”金奖,华侨大学的工程学科一直在刷新突破记录,闽江学院在纺织材料方面进行国际性技术攻关这些实例说明了福建高校正在用脚踏实地的科研及教育手段给区域经济注入活力和能量。
福建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给不同种类的学生提供更多样的选择,从而加强了福建教育的综合实力。创建了科研创新的平台之后,探索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以后,福建省高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不管是现在所取得的成果,还是正在完善的建设布局都会使得福建高教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系里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区域经济发展上面也能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5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