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这盘算术账要怎么计算?
在北京打工七年的林小宁,终于攒下了考研准备金—二十万,这是她爸妈五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这笔钱在老家可以付个首付,现在只能交一个重点大学金融专硕的两年学费,她看见室友每个月按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生活费转账总是不由自主地算着什么时候能还完这份投入。
校园生活伊始,财务支出便已悄然增加
打开研究生缴费清单,学费一栏直接让人愁眉紧锁,国家规定的学硕学费还停留在万元以内,普通学校专硕学费一万出头也勉强过得去。不过要是想进名校的热门专业,那价码就不一样了。北京某个理工院校的电子类专业一年学费十万,金融类更夸张,全程读下来学费要五十万—这钱放到普通的工薪家庭里够养大一个孩子了。
住宿费成了压垮许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好一点的大学基本就不给专硕留宿舍床位,想住校吗?没床位看运气吧。更多人选择去校外租房:上海学生挤在十平米隔间月租三千五,北京五环合租个单间两千多。算起来每年住宿费都要花掉三万多四万的,这抵得上爸妈小半年的钱。
吃饭、穿衣、坐地铁这些都是日常消耗不能少的,学校食堂吃顿像样的午饭十五块起,交通卡每个月一百五去充以下,衣服鞋袜啥的总要添置几件。一个月硬开销两干起头,在大城市念三年书,光是吃喝就能轻轻松松把十万块花掉。
理工科学生实验室是个烧钱的地方:有机化学试剂小瓶600块,材料专业做一次实验耗材费上千。要是让我去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那来回机票再加上住宿三千就没了–这些都是课本上没写的开支。
看不见的付出比学费更沉重
准备阶段的经济账往往被忽略,这些辞职冲刺考研的年轻人,每个月少赚的钱再加上租房备考,一年花个五万不在话下。就是读上书了,科研压力也让人没法去校外实习,就业市场上的同龄人已经工作三年存首付,研究生刚出校门拿五千块还得还读书时候欠下的债。
经济上的依附让枷锁无形。河南女生张文,每次走进实验室都想着妈妈的降压药被停了,爸爸工地吃饭咸菜加馒头。这种愧疚感害得我夜里睡不着,白天也没心思学习。宿舍另外一个女孩的情况更差,她的爸妈到处借了钱才凑够学费,家里唯一的一处房子也抵给信用社了。
研究生文凭后面跟的数字很现实,普通城市的家庭一年收入十二万多一点,给一个研究生就得拿走大半份子。而是应届研究生的起薪基本不到六千元,省吃俭用也未必能在十年内填平上学的钱洞。学历这张纸不再像二十年前那样能铺就人生的坦途,每年从毕业季涌向就业市场的新硕士数量正在稀释学位的意义。
校园内外藏着省钱通道
在学校的资助网络比我想象的要密集,在学校,一个月六百元的国家助学金虽少但是至少可以每天都吃上肉。奖学金的覆盖面逐年扩大,像某中部高校的奖学金可以全覆盖学费,新生开学还能领一个万元红包。实验室给老师干点活,每月也能挣个千把块,既挣了经验又解了燃眉之急。
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不在少数,法学专业的学生去律所帮忙整理卷宗,一天能赚三百块,程序员接个小项目时薪两百也是常有的事。英语好一点的学生就更抢手,周末去教四个小孩说英文一个月能拿四千,这样的事情放在求职简历里,HR比看你的绩点还感兴趣。
还有一些比较务实的学生就走了另外的路,河北的王明选择的是非全日制培养模式,他依旧留在原单位上班,周末再坐高铁去上课。虽然两年多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但是账面上没有欠下学费债。他毕业的时候,用工资积累起来的工作经验加上刚拿到手的研究生文凭,薪资比同级应届生高了四成。
留学不总比国内贵
一些专硕三年花掉四十万的时候,很多家庭就翻出出国念书的册子,东南亚高校成了聪明的选择,马来西亚前五名大学一年要不到十万块钱,拿到文凭在跨国公司里也行得通。英国的乡镇地区生活费用掌握的恰如其分时,一年花销转换成人民币会比国内热门专硕便宜三成。
但是留学真正值钱的不是学费差价,那种完全浸入式的异文化体验是任何一门外语课都体会不到的。不过留学款可别当“贴金”,没有规划作根基的教育投入就是最没底的钱:。
学历不是人生唯一通行证
盲目跟风考研会双输,有个男生考了三年才考上新闻学院的研究生,到开学两个月之后就退学了。他根本对研究数据没什么兴趣啊,他还想去当摄影记者呢!其实当年他直接去报社做助理也是一条出路,如今却白糟蹋了自己的积蓄还荒废了自己的黄金时期。
职场的晋升通道比你想象的多,有人直接从大学就考了法务资格证,现在在律所年薪二十万。还有人报班学了专业编程,转行去做开发工程师,工资涨得比同期研究生还快。有些领域里,专业技能证书的敲门砖作用,一点不亚于一张研究生文凭。
最根本的问题是家庭决策通透度不够。陕西农民家庭孩子考上复旦金融专硕不敢开口,看到爸爸拿着肝癌诊断书才说想去学费更便宜的普通大学。这种迟来的沟通,把全家人都搞成了被动者,要是两年前就开始筹划,申请助学贷款再加上勤工俭学,这场家庭危机就完全可以避免。
教育投资,就是对未来可能的权衡。有个在郑州读材料硕士的同学,算过一笔明账,实验楼里的补贴加上奖学金,三年就花了家里五万。毕业进入新能源企业后他用两年的薪水还给父母,这精打细算的求学计划比很多咬牙硬撑的高端教育投资更划算。
人生走在这条岔路上,手里拿着一份数据来判断去向,如果读研的财务规划能精确到回收周期,这才是真正让人变富有的学历。不然就成击碎家庭积蓄的奢侈品了,知识本来没那么高的门槛,真正的门坎是你愿为它透支多少未来。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0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