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拥有全球顶尖的教育资源,其学费水平也同样居高不下。
前纽约市长白思豪曾因无力承担两个孩子的学费,不得不让儿子申请贷款;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用了21年时间偿还学业贷款,直至当选总统前四年才全部还清。
如今,全美有超过800万50岁以上的成年人仍未还清学生贷款。美国的年轻人需要多少资金才能实现大学梦?毕业后又需工作多少年才能摆脱学贷负担?
美国有多少人背负学业贷款?欠款金额是多少?根据美联储经济数据,在学生贷款在全体美国居民债务中占比近10%,仅次于住房贷款,是第二大负债类别。
截至2022年底,美国约有4400万人负有学业贷款,而全美大学生总数仅为2000万左右,负债人数是大学生总数的两倍以上。
这4400万人的欠款总额达1.76万亿美元,人均负债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8万元。在18至29岁的美国成年人中,有58%背负学生贷款。可以说,负债上学已成为美国大学生的常态。
美国的学生贷款主要分为两类:联邦学生贷款和私人学生贷款。
联邦学生贷款由政府提供,占学生贷款总额的92%,是主要形式;私人学生贷款则来自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比例较低。换言之,美国大学生多依靠政府借款完成学业。
不过,政府贷款并非无偿,年利率通常在5%左右;而私人贷款利率可能高达10%。
美国人收入水平并不低,为何读书仍需贷款?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高校学费高昂且持续上涨。
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发布的报告,2022至2023学年,公立大学州内学生年均学杂费为2.79万美元,州外学生为4.5万美元。
若在本州就读,四年本科总费用约80万元人民币;若跨州就读,则需128万元人民币。这还仅是公立大学的费用,属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比之下,美国许多知名学府如哈佛、耶鲁均为私立大学,学费更为昂贵。美国私立非营利大学年均学杂费为5.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0万元,四年本科总费用达160万元。
私立大学学费高的原因在于其运营经费主要依赖学费,而公立大学则有州政府资助,学费较低,但教育质量通常不及顶尖私立院校。
以耶鲁大学为例,2023至2024学年本科学费为6.5万美元(约45.5万元人民币),住宿费为1.09万美元(约7.6万元人民币),加上饮食等开销,每年总费用至少60万元人民币,四年累计240万元,相当于中国广州半套房产的价格。
不少优秀学生即便被名校录取,也因经济压力选择本州公立大学。当然,如耶鲁、哈佛等名校也会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助学金。
耶鲁大学官网显示,家庭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约52.5万元人民币)的学生基本无需支付学费;家庭年收入在7.5万至20万美元之间的学生,支付金额为家庭收入的1%至20%。
耶鲁声称其在校生中88%无贷款记录,看似慷慨,但真相是否如此?
2017年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哈佛学生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16.8万美元(约118万元人民币),耶鲁为19.3万美元(约135万元人民币),而全美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仅为6万美元。
哈佛、耶鲁学生家庭收入中位数是全国水平的三倍以上。
此外,常春藤联盟中学生家庭收入处于前20%的占比高达69%,而后20%仅占2.1%。换言之,近七成常春藤学生来自高收入家庭。
耶鲁能实现高比例“无贷款”学生,其背后原因不言自明。
那么,美国大学生需工作多少年才能还清学贷?
根据美国劳工局数据,2021年美国年收入中位数约为3.8万美元(约27万元人民币)。假设一名毕业生负债100万元人民币,毕业后即获得中位数收入,并每年拿出收入的四分之一还贷,仍需15年才能还清。若收入低于中位数,则可能长达20年。
这也解释了为何众多美国人年至中年才摆脱学贷压力。
尽管学费高昂,部分美国人仍愿投资名校教育,希望凭借名校文凭获得高薪工作。尤其在法律、医学、金融等领域,名校背景带来的职业优势显著。这类人群信奉“高投入高回报”的逻辑,愿意承担毕业时的百万债务以换取未来的高收入。
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较少面临此类压力。
中国高校以公办为主,非艺术类专业学费通常在5000至6000元,住宿费约1200元,生活费每月2000元,年支出约3万元,四年总费用仅12万元左右,远低于美国大学的学费门槛。
美国教育部数据显示,计入通货膨胀因素后,1980年至2021年间,美国公立和私立大学学费上涨了三倍。
而1991年至2021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仅增长27%,远跟不上学费涨幅。因此,依赖贷款上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2006年至2022年,美国学生贷款总额从0.52万亿美元升至1.76万亿美元,16年间增长3.4倍。
另一方面,因学费过高,大学入学人数持续下降,2010年至2021年累计减少94万人。或许这些年轻人不愿未出校门便背上沉重债务。
高学费问题已演变为美国的社会乃至政治议题。
2022年8月,总统拜登在中期选举期间提出减免4300亿美元学生贷款的方案,约占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
该方案虽受选民欢迎,但因九成以上贷款为联邦政府发放,最高法院以程序不当为由予以否决,最终能否落地尚存变数。
在美国,上大学并非普惠性服务,而是需要付费的产品。
普渡大学一名教授曾比喻:“如同不付钱就不能加油一样,不支付教育费用就无法上大学。”
这种观念或许无可厚非,但教育本质应是让后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探索文明。若教育沦为金融工具,其后果可能比校园贷更为严峻。
遥望哈佛耶鲁,梦想虽璀璨,背后却是无数家庭与学子半生辛劳与债务重压。教育的价值,不应仅由价格衡量。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0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