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一直在增长。这种情况与中国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紧密联系起来。放眼全球,中国高校的名气,在欧美等地,前所未有地受到了注意,之前,欧美那些国家或者组织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知不多,而今,中国诸多大学在不少地方取得了很大突破,于是它们便开始仔细研究这些学校的发展状况。英国QS排名以及西班牙Webometrics两个权威机构的研究也都证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突飞猛进。
通过以上几个世界大学排名来看,中国内地的几所大学表现出色,有几所学校进入到了世界前四十位。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浙江大学位列前三。从学术产出质量、学科体系的国际化程度这两个角度来看,这三所高校具备很强的实力,尤其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最为突出,在学术成果、科研创新上一直名列前茅,并且正朝着建设更为国际化的教学课程体系方向不断努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学生。业内甚至预测,未来20年里这两所大学能够跻身到全球顶尖大学前十之列中。
近几年浙江大学崛起打破以前“清北复交”四校垄断高等级教育的印象,浙大的工程、医学、理学、农学等学科都表现良好,并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和应用技术优势。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并列第四、第五位,两所学校都在世界前100位之内,尤其是在工程学科上交大有突出的成绩,在人文社科方面复旦也是成绩优秀。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以及国际化的程度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都位于内地高校前列,可以很好地保障两所大学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南京大学的排名比较靠后但是仍然具备某些方面的领先地位,中国科大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的研究水平居于世界第一梯队,南京大学基础学科为中国教育界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招生人数略有下降,也给学校国际地位造成一定影响。
武汉大学排在第8位,从规模以及学科建设上可以看出其实力强大。理科、工科以及人文社科均长期保持平衡发展的态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同济大学位列第九就显得有些特别,它是前十名里唯一以理工类著称的高校,因为跟德国、法国这些欧洲国家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它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像中德工程学院还有中法工程师学院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国际教育项目。
排名第十的华中科技大学近些年进步较大,从不同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来看被认可的程度不同。山东大学凭借数学方面优异的成绩获得第15位,并且其材料工程、海洋科学以及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十分出色。其人文学科的发展成为助推整体排名提高的关键。传统211院校郑州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表现良好,依靠地方经济的支持以及政策扶持,科研水平逐年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211工程学校以及双一流大学中,深圳大学作为唯一的非双类高校排到了第三十三名。这个成果离不开深圳雄厚的地方财政支持以及对高端人才的吸引,深圳大学近些年在计算机、材料学、工程力学等热门学科里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发表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
中国“双一流”计划使高校发展步伐越来越快,科研经费持续上涨,这使中国的大学在学术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把它们推到了世界科学前沿。中国已在工程学、 计算机、土木工程等应用型学科已达到全球顶尖水平,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然而在数学、 就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学科而言,我国高校同世界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以后要重点改正的地方。
现在,中国的大学在校国际化上的样子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是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做到更好。招收的留学生数量变多了,但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国际化以及前沿性还需要提升。就国内高校间的人才流动问题而言,校际之间的竞争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建立起有利的人才交流机制便成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近些年来,各个高校慢慢加深科研成果同实际产业应用的融合程度,它们的产业化效果也被国际市场所认同,这让学校在提升排名和扩大影响力方面得到了很大帮助。伴随着中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与国际合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名次会一直往上升。追赶世界前沿过程中,基础学科缺少,课程体系国际化不够全面等现象依然要不断深入去解决。未来中国高校要继续守住优势、补上短板,在世界高等教育格局里拿回更多话语权。
世界各国的高校已经开始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在竞争激烈的学术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未来虽然有很多的困难,但也饱含着希望和憧憬。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