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港硕真能省下人生第一桶金?我把账算清楚,也把省钱变赚钱的路说透了
很多人把香港当成本更低、时间更短的留学捷径,说实话这话不假也不全对。首先香港确实有一年制学位、学费和生活显得比欧美友好一些,但真正省不省钱,关键在于你怎么安排开源和节流。我当年读港中文时把每一项都细算过,既有意外的省钱运气,也有必须付出的成本,今天把能立刻用的做法和真实账单都讲清楚,省得你到时候花冤枉钱。
奖学金是最直接的“开源”方式,尤其是做研究类方向的同学,香港有学校和港府层面的助学金,有的金额可以和本地中位数工资相当,按月发放还能当做生活费来用。我有个朋友小李读研期间靠教授推荐申请到了一个研究型奖学金,差不多相当于每月一笔稳定收入,直接把租房和大部分生活费覆盖了。所以别把奖学金当成可有可无,平时上课要留意学校邮件、系里公告,争取把成绩和项目经历写进申请材料,研究计划要提前准备,推荐信也尽早跟导师沟通。
政策层面的变动也值得关注,最近几年学校和政府在实习兼职政策上有松动,一些非本地全日制研究生在条件允许下可以在学期间做有报酬的工作。兼职时薪浮动较大,但常见的补习、文职或校内兼职时薪可以到六七十港币一小时。再者,别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做与专业无关的临时工,如果精力允许,优先争取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习,这种实习不仅能收入还能增加转正概率。我认识的张姐白天在深圳某互联网公司实习、晚上来香港上课,最后在实习公司转正,付出的辛苦值得权衡。
租房是最容易出血的地方,但也不是没有套路。很多校友群和留学论坛会第一时间有人转租高性价比的房源,提前关注、快速约看是关键。我自己那年整年校外租房花了相对低的金额,当然这是和舍友合租、甘愿多走点路换来的。如果你不想把通勤当成负担,就别只看便宜房源,通勤时间和学习效率往往比每月几百块更值钱。签合同时要注意是否包含水电网,押金和中介费等隐性成本也要提前问清楚,省下的第一桶金往往就在这些细节里。
吃饭其实比想象中更灵活,外面一顿随便下馆子就不便宜,但校园食堂、茶餐厅和便利快餐的人均花费远低于正餐。自己做饭在成本上有优势,我的室友阿明每月自己做饭和去菜市场买菜,食材开销比天天外卖少了一半。他会在傍晚去街市捡特价菜,肉类则在大型超市按促销买入冷藏后分装。外卖平台时不时会有折扣,选自取能省很多,但不要把外卖当常态消费,否则每月账单会跑得很快。
交通上学生卡带来的优惠不能忽视,建议尽早办学生八达通,不仅地铁有优惠,日常小额消费也方便。香港打车价格真的不适合常态化使用,短途地铁或公交基本能覆盖日常生活,周末想换换心情可以坐船去离岛,既便宜又好玩。如果你住得离学校太远,长期通勤的时间成本会慢慢蚕食你的学习和兼职时间,所以选房时把通勤时间当成隐形花费来考量。
购物方面很多人以为香港明显便宜,但现在汇率和促销节奏经常让“香港更便宜”这句话失去普适性。个人建议把大件电子产品和贵价护肤品盯准学校或品牌的学生折扣以及商场的店庆时段去买,日用品和零食则可以去深水埗、小店淘便宜货,服装类如果你能在深圳走一趟批发市场,往往比当地现买更划算。我就遇到过在崇光打折季淘到性价比很高的包,但平时剁手要克制。
把全部账算清楚后你会发现,学费是大头但也更可预见。以我为例,学费那年是十多万港币,校外住宿和日常生活合计也有可观数额,调整消费习惯、申请奖学金并辅以兼职后,我折合人民币的一年总花费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话又说回来,港币汇率和学费涨幅都是变量,准备留学预算时最好留出一定缓冲,不要把每一分钱都压在刀刃上。
最后给出几条可立刻操作的建议:先把学校的奖学金和系里科研项目邮箱关注起来,把简历和研究计划打磨好,周末列出目标企业和导师名单主动联系;租房方面不要把第一条便宜帖当做唯一选择,先去看房再决定,合租时把水电网费的分摊写进协议;兼职优先选与职业相关的岗位,暂时无关的工作可以作为短期补贴。我说这些不是想把省钱变成苦行僧式的节俭,而是希望你能在香港这一年既活得有尊严又不被钱拖垮,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
说完我的经验,你在考虑去香港读研的时候,最想省下的那一项是什么?或者你愿意为了什么花一笔不小的开销?说说你的想法和真实经历吧。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