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学排名的天平正在倾斜,而这次可能是一次永久性的改变。
10月9日,202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如期发布,但在这条熟悉的消息背后,一场全球高等教育格局的静默革命正在上演。
在榜单前列,清华大学稳居全球第12位,连续三年领跑亚洲;北京大学保持全球第13名的强势位置。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五所中国大陆高校首次携手跻身全球前40强,打破了长期以来欧美高校在这一区段的垄断。
01 排名格局:东方崛起,西方退步
最新发布的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涵盖了1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91所高校,创下历史最大规模。
细看榜单,牛津大学坚守世界第一宝座,麻省理工学院位列第二,普林斯顿大学和剑桥大学并列第三。 表面看来,英美高校依然统治着排名顶端。
然而,真正革命性的变化隐藏在表面之下。
亚洲高校的集体进步与欧美院校的大面积下滑形成鲜明对比。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务官菲尔·巴蒂指出:“今年排名凸显出一个戏剧性且加速发展的趋势——科研与高等教育卓越性的天秤正从西方传统高校主导向东方新兴高校转移。”
美国高校的下滑趋势尤为明显。进入全球前500强的美国大学数量降至102所,创下历史新低。
与此同时,西欧多国高校也面临类似困境。在荷兰,12所上榜高校中8所名次下降,仅3所上升,1所保持不变。
02 中国表现:数量与质量双突破
中国高校在本轮排名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大陆进入全球前40强的高校数量从去年的3所增至5所。
浙江大学从并列第47名跃升至第39名,上海交通大学从第52名升至第40名,双双跻身全球前列。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大陆共有18所高校创下历史最佳排名,这一数量为全球之首。 进入全球前500强的中国大陆高校达到35所,数量上已超越澳大利亚。
中国香港的表现同样惊艳,成为全球唯一所有上榜高校排名均较去年提升的地区。香港大学从第35名上升至第33名,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也有显著进步。
03 排名指标变革:科研质量成为王道
今年泰晤士排名指标的调整,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全球高校格局的洗牌。
研究质量成为占比最高的评价指标,权重达30%。
这一变化明显反映了全球高等教育对科研创新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相对,教学(29.5%)、研究环境(29%)、国际展望(7.5%)和产业(4%)分列二至五位。
亚洲高校,特别是中国大学,正是在科研质量指标上的持续提升,带动了整体排名的跃升。
04 欧美困境:资金削减的苦果
欧美高校排名下滑并非偶然。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分析指出,美国及西欧美高校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科研质量的下滑。
以荷兰为例,该国大学协会主席卡斯帕·范登贝赫警告:“科研与创新投资正下降到国民收入的2%以下,而其他国家已达到3%或更高。”
荷兰教育工会的评论更为尖锐:“本届内阁仍执意要摧毁教育体系。” 预计明年该国教育领域的资金削减总额将达到8亿欧元。
这种因资金不足导致的科研质量下滑,不仅在荷兰发生,也是许多欧美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
05 亚洲动力:持续投资的回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
中国大陆高校的表现更是强有力的证明。
在2025年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连续七年蝉联亚洲第一,北京大学稳居第二。 在亚洲前十名中,中国大陆高校占据四席。
同时,亚洲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也在增强。本次排名中,共有36个亚洲国家/地区的929所高校上榜,再创历史新高。
“科研与高等教育卓越性的天秤正从西方传统高校主导向东方新兴高校转移,”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务官菲尔·巴蒂分析道,“随着西方国家科研经费与国际人才引进持续受阻,这一趋势必将持续。”
十年前,全球前40强中见到五所中国高校是不可想象的。今天,这已成为现实。明天,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或将更加多元。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1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