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校近些年发展出一种很明显的分层走向,彼此间竞争的态势越发明显,“头部稳定”,“腰部争斗激烈”,在定位、特色以及学科方面各有优势。地区特色与国家政策相结合使高等院校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
位居福建高校榜首的便是厦门大学,该重点大学在全国排名第20名,也是福建省最具竞争力的学校。该校向着“全球闻名的高水平大学”迈进,一直给福建的高等教育带来具有标志性的引领作用,该学校的学科实力与国际声誉使得厦门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排在紧后面的是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州大学,这两所学校在全国排名是第71名、72名,这三所院校形成了福建高等教育的“铁三角”。三校并行发展,省内高教局面稳住,在不少领域也为福建乃至全国培养了不少高级人才。
福建农林大学依靠着农业学科的优势,一直稳坐福建省高校第四把交椅,在全国排第95名。以农业为根本的高等院校,在推进乡村复兴以及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表现较为突出的还有华侨大学,该校因鲜明的侨校特色位于福建高校前五,在福建省内属于比较特别的存在,作为国务院侨办直属高校,其办学定位是“面向港澳台、面向海外”,学科优势集中在材料科学和土木工程上。华侨大学凭借构建起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体系,其境外生比例一直稳居全国首位。该校“数字丝路研究院”产出的国际智库成果、石墨烯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等,都使华侨大学在科研与产业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分别在医学领域展现各自的特色,排名全国第187位的福建医科大学,在临床医学及基础科研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福建中医药大学在全国排名第280,依靠着自身中医药特色发展在学术、实践上建立影响力。
相比头部高校发展稳定,福建普通本科院校近年迎来了转型契机。泉州师范学院作为典型案例,从传统师范院校到应用型转型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经过五年的发展,在全国排名中从第323位上升到全国第三百多位,并建立了纺织鞋服、智能制造和文化创意等特色学科群,以满足泉州“民营经济特区”的地域特点为背景与安踏、恒安这样目标十分明确的大企业一起建立产业学院,实现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学校通过设置闽南文化传承创新中心,把南音、梨园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入学分体系之中,在文化传承上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为福建省的高等教育同地方文化的融合起到示范作用。
厦门医学院在医学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情况的崛起之路,在整个福建省,它是最年轻的一家医学本科院校,精准对接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需求而快速崛起,主要设置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学校和厦门市卫计委共同推行的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使许多全科医生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地方医疗服务注入新的力量。2024年输送出去的全科医生占到全省总体的比例达到了35%,厦门医学院依靠与生物医药相关联的产业合作,在肿瘤早筛的技术上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就整体发展走势而言福建高校各类办学特色愈发鲜明,福州大学凭借“双一流”创建这个抓手,其在工科学科方面的地位持续被夯实。而福建农林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学校无法替代。厦门理工学院依托产教融合发展的途径,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办学模式,并在全国的高校排名当中实现了稳步前进。这些不同的高校,逐步形成了福建高等教育的多元共进局面。
从学科结构来讲,福建高校也开始注意到了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海经,数字经济与绿经等方向。福建作为沿海的省份,“海洋经济”学科建设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福建省的大学还积极同台湾进行交流,用智库的形式来帮助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地建立起来,并为本地区经济进步做学术贡献和智能支持。
福建高校多元化的、特色的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是响应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是符合福建省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如此一来的发展格局便给福建高校带来了新的能量,也让省内各家院校在相互之间的差异性竞争里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将来,经由进一步改善资源调配和学术布局,福建高校大概会在全国高等教育版图上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