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从全美第2跌到第15,一封22,000人集体诉状外加900万美元和解,常青藤的金漆招牌被当场拂掉!
开学季刚到,美国大学圈又敲锣打鼓公布2026版U。S。News榜单
普林斯顿、MIT、哈佛依旧是前三,石头一样稳,可台下暗流汹涌
真正炸裂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自由落体”
2021年,它把本科班级人数和教师学历报大了
全职教师比例、师生比、教学支出也被同校教授公开质疑
2022年,U。S。News直接把它从依赖数据的项目里踢出去
2023年,2。2万名在读与毕业生联合起诉
理由只有一句:误导我们,赔钱
今年春天,哥大付了900万美元
官方措辞很冷:报告里确实有瑕疵
没说抱歉,也没交代到底错了几年
U。S。News这次把哥大放回榜单,但给了醒目脚注
“数据来自教育部NCES,我们将继续评估它的参评资格”
换句话讲,帽子戴得住,还是下回再说
哥大的重摔,成了公立大学的窗口
加州伯克利趁机冲到并列第15
UCLA、密歇根、范德堡、莱斯隔空敲门,随时可能顶替上位
榜单没想象的神圣,算法是关键
同一条分数线,信息少报一项,名次就起伏十来位
学校懂规则,学生却往往被静态排名牵着走
再拉开镜头
专业榜单比综合榜单更像人间实战
计算机科学:MIT第1,卡内基梅隆、斯坦福并列第2
加州圣地亚哥分校综合29,却能拿到CS第12
护理榜单更直接
杜克第1,宾大、埃默里并列第2
雇主到现场招人,根本不问你综合排第几,只认临床技能
商科依旧是老三强:MIT、宾大、伯克利
工程是MIT、斯坦福、佐治亚理工
过去十年,大厂校招榜单印证了这些数字
另一张桌子上,LinkedIn交出了就业榜
算法只看毕业生进高薪岗位的比例
结果一倒腾,杜克、宾大、康奈尔蹿上去
哥大从学术榜前列滑到就业榜第18
同一所学校,两份榜单,相差十多名
学生和家长走在展台前,手里的小本子密密麻麻改来改去
学费、奖学金、实习率、留学生雇主名单,全都得重新估
U。S。News也在自救
过去名人捐款和校友关系占分高
今年把“社会流动性”加码,鼓励高校接收低收入家庭学生
对高学费的老牌私校,这是不小压力
常青藤分化更明显
普林斯顿、哈佛笑得很淡定
耶鲁、斯坦福、芝加哥、杜克、西北缠斗
布朗、哥大一路吃灰
公立大学趁机展肌肉
伯克利拿联邦科研经费,UCLA靠电影电视产业链,密歇根用工程专利说话
低学费、高科研、实习多,三板斧砍在家长的算盘上
排名是条赛道,数据就是燃料
谁把教室人数、博士师资、毕业率、校友捐款填得好看,谁就上一层台阶
问题是:数据谁说了算?
哥大的教训告诉所有人,监管一松,神话就碎
再看看学生端的账本
美本学费连年涨,借贷压力让人喘不过气
家里拿出二三十万美元送孩子去常青藤,换来一个缩水的排名,谁心甘情愿
就业市场也在变
软件工程师不缺岗,缺的是机器学习、信息安全、量化研究
护理岗位缺口全年挂在政府网站
高级焊工、数据工程师、可再生能源技术员也在涨薪
年轻人选专业更像投资
“能涨薪吗?”“能跳槽吗?”“绿卡机会大吗?”
他们盯着专业榜和就业榜,不陪母校谈情怀
家长一边拿着U。S。News,一边刷LinkedIn、Glassdoor
慢慢明白:综合前十不是万能
学不到能赚钱的技能,再高排名都是花瓶
稳定只是表面,变动才是常态
下一波震荡,可能是某家名校再曝财务黑洞
也可能是一所低调公立靠科研彻底翻身
招生官心里明白,过去的光环保不住人
他们开始强调项目实习、企业赞助、校友就业
手册上出现“六个月就业率”“平均起薪”这些硬数字
U。S。News被追问:何时彻底核查所有数据?
发言人只答一句:会持续改进
这回答既谨慎,也透露出压力山大
留给学生的选择更复杂
是跟着父母情怀买常青藤门票
还是掏更少学费进加州体系,拿到同样甚至更高的职业回报
学费、房租、签证、汇率,一条条写在Excel
四年成本对比,很多人算完直接换目标
“世界名校”的光环,抵不过毕业后的真实工资单
今年榜单的底色一句话:名次可以变,数据必须真
连普林斯顿也不敢放松,怕下一秒成为新闻主角
哥大的九百万能买平静吗
没人下定论
U。S。News的脚注就像悬挂的问号,随时可能变成叹号
排名不再是神圣清单,而是参考价签
买房看配套,选校看输出
家长、学生、雇主三方都在用各自的计算器
故事讲到这里,话筒递给你——
如果下一个“大滑坡”发生在你看中的学校
你会追光环,还是跟就业走?
评论区说说你的选择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21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