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QS排名和中介推荐中选校踩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有些家长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结果发现所谓热门学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根本不值钱。
最近英国华威大学、KCL和布里斯托大学被质疑过度营销,正捅破了留学信息差的窗户纸——排名和口碑背后藏着多少商业运作?
华威大学商科硕士两年学费涨了18%,广告投入却超过学术投入三倍。
这种操作在留学市场并不新鲜,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十年前就玩过"排名冲刺+营销轰炸"策略,结果被当地媒体曝光毕业生起薪低于普通州立大学。KCL拿QS前50的招牌收割商科生,但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毕业生进投行的比例是KCL的2.3倍,这种数据在中介的推荐话术里永远不会出现。布里斯托的工程系教授去年集体抗议学校把70%宣传预算砸在商科招生,真正的王牌专业反而连实验室设备都更新不起。
院校排名机制本身就有漏洞可钻。QS有20%权重来自"雇主声誉",这个指标说白了就是拼谁家的公关团队更会讲故事。诺丁汉大学从世界百强掉到114名后,直接聘请前QS高管当副校长,第二年排名立刻回升11位。现在连非洲的大学都学会了这套玩法,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去年突然宣布所有专业增加"全球领导力"必修课,明摆着冲的是QS那个"国际视野"评分项。
建议家长直接扒学校财报。华威官网上能查到每年1200万英镑的营销支出明细,这笔钱够他们给所有商科生配华尔街实习机会了。真正的好学校往往低调,像圣安德鲁斯大学常年不参加商业排名,但皇室成员和诺贝尔奖得主照样往那里挤。还有个野路子——去Linkedin搜目标公司的HR,看他们最近三年都从哪些学校招过人,比看100篇中介推文都管用。
现在有些留学机构开始搞"反向推荐",专推实力大于名气的学校。比如巴斯大学的管院早就是英国投行的Target School,但中介费比推荐G5院校少赚三成佣金,所以宁愿猛推注水的"网红校"。前几天看见个狠人,把英国大学在Glassdoor上的雇主评分做成了对照表,那些营销过度的学校在真实职场里的口碑根本经不起扒。
声明:壹贝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wangteng@admin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756005163@qq.com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ebaa.cn/62464.html